杜玉中 邱振宇 王嘉儀
榫卯結構模型
一家樣式雷,半部清宮史。
從巍峨的紫禁城到美如仙境的頤和園,從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到肅穆的清東陵、西陵,再到承德的避暑山莊及外八廟......
一個家族,八代人。憑借對一門手藝、一項技術和一種文化的誠心守望,創(chuàng)造中國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書寫了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最美、最輝煌的一頁。
為了讓樣式雷“容顏”永駐,豐和營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樣式雷”文化推廣人揭保如著眼于樣式雷古建筑文化傳承與弘揚,以精湛技藝對古建進行復刻的基礎上,也努力將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建筑施工技藝傳承給年輕人,弘揚工匠精神。
在清朝,專門負責皇家建筑樣式設計的機構被稱為“樣式房”。自順治朝開始,來自江西的雷氏家族先后八代中有七代擔任樣式房統(tǒng)領設計事務的“掌案”一職,而樣式雷,就是人們對這一家族的譽稱。
“樣式雷”的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證明了中國古建是有設計一環(huán)。
“樣式雷”又是如何站上世界歷史舞臺的呢?文物不會發(fā)聲,它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工匠人,薪火相傳,不懈努力。在這群人中,揭保如與其所帶領的團隊,推動了“樣式雷”更快站上世界的舞臺。
揭保如1951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的縣一個普通農家。初中入學那年,學校改成半工半讀學制,他進入南昌縣八一農具廠木工車間專注學習傳統(tǒng)木工手藝。畢業(yè)后被生產隊分配到木工師傅名下,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閑暇時間他到南昌報名進夜校學習建筑識圖與設計,為圓建筑設計師夢想奠定良好基礎。1984年,揭保如完成人生第一個仿古建筑設計—南昌縣城建局二棟辦公大樓,從此,與古建筑結下不解之緣。
2015年,揭保如在朋友的推薦下到九江市永修縣梅棠鎮(zhèn)新莊村“樣式雷”祖始故里參觀,第一次系統(tǒng)了解“樣式雷”,深感震撼。當時他就在心中做了個決定,要弘揚大國巨匠“樣式雷”文化所承載的建筑文明。
再美妙的想法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地實現(xiàn)。揭保如自行組織團隊和資金深入全國十余省市,調研各類古建筑,耗時一年多時間反復研究對比,撰寫出《關于弘揚“樣式雷”的工匠精神的建議》提案。該提案于2017年由民革江西省委入選后報送全國兩會,被全國政協(xié)確定為重點提案。
出資出版《清宮巨匠—樣式雷》長篇小說;舉辦全國“樣式雷”楹聯(lián)大賽、全國“樣式雷”詩詞大賽,分別征集2700余副楹聯(lián)、700余首詩詞作品;收集40余幅精品國畫,在永修、南昌、北京、浙江等地開展全國“樣式雷”楹聯(lián)書畫展......這些年來,揭保如不忘初心,立足堅守,以傳承歷史文化、發(fā)揚工匠精神為使命,致力于“樣式雷”建筑文化的推廣傳承,彰顯中國古建筑之美。
2021年,“樣式雷”太和殿建筑模型現(xiàn)身第十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眼球,展現(xiàn)了江西“樣式雷”家族獨到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建筑技藝。
2022年,“樣式雷”團隊制作的天壇祈年殿木結構模型在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展出,向世界展現(xiàn)了大國工匠風范。
2023年6月25日,江西“樣式雷”太和殿木結構模型,正式收到來自中國國家版本館的典藏證書......
太和殿建筑模型被中國國家版本館收錄的背后,是揭保如多年付出心血的結果。
為復刻樣式雷古建筑,揭保如特意花費心思到故宮尋找民國時期梁思成測繪圖紙進行原樣打造。
“一個古建筑模型大件需要幾萬或十幾萬個構件,構件小、數(shù)量多、制作周期很長,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更要專注?!苯冶H鐖F隊日復一日地自學研習古建筑建造技藝。
“斗栱、翼角等構件的制作方法,需要結合古建筑圖紙上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縮小的比例再進行制作。”為了能讓制作技藝與古建筑更貼近融合,揭保如多次帶領團隊前往北京故宮參觀學習。
耗時近一年時間,打磨數(shù)萬個木構件,揭保如團隊通過榫卯結構,使用木柱72根、大梁360根、斗拱512組,其中榫卯28300個、椽502根、檁條4961根,拼接出1∶30的太和殿模型。
一榫一卯接合緊密,梁檁門窗一應俱全,用微小的部件構造出一個微縮世界,江西“樣式雷”太和殿木結構模型以精湛技藝再現(xiàn)了古建筑宏偉氣勢及藝術魅力。
“在中國古代有種很神奇的工藝,它不用一釘一膠,卻能讓家具、建筑牢固,它就是榫卯結構。我們國家現(xiàn)存的好多古建筑都是用這種結構設計的哦!”近日,南昌中山藝術博物館“樣式雷”紀念館吸引了眾多市民沉浸式參觀。
“好漂亮啊”“太有歷史感了”“哇”……在參觀中,孩子們流露出驚嘆、敬佩、好奇的目光,驚嘆之聲不絕于耳,紛紛圍著工作人員問個不停。零距離對話古建筑,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了古建筑文化的魅力。
“透過這些模型,大家可以看到一代代雷氏建筑師對建筑藝術的追求與執(zhí)著,‘樣式雷’不但彰顯了中國古建筑之美,更是中國‘匠人精神’的傳承?!苯冶H缯f。
為了傳承“樣式雷”建筑文化,揭保如意識到僅靠一兩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2020年,揭保如投資建設南昌中山藝術博物館“樣式雷”紀念館,并成立研學基地,讓學生了解、熱愛傳統(tǒng)建筑,熱愛自己的歷史文化,讓中華文化的根脈在青少年中厚植傳承、生生不息。
“最開始我無法理解父親為何要打造這樣一個紀念館,因為每一個模型的制作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要去實地測量數(shù)據(jù),在歷史文案中查詢建筑圖紙,‘吃力不討好’。但是現(xiàn)在我想繼續(xù)與父親一道為傳承大國工匠精神竭盡全力?!苯冶H缰?、南昌中山藝術博物館館長揭建云表示,自己和父親還收藏了部分“樣式雷”相關書籍,并擇機捐給國家相關部門,這些書籍可以讓后人更加詳細地了解“樣式雷”,見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發(fā)展的同時,更感受到其中的匠人精神。
將傳統(tǒng)古建營造技藝傳承下去,是揭保如最愿意做的事情?!拔矣X得傳承的不只是技藝,更是一種文化?!苯冶H绫硎荆袊糯ㄖ幕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源泉之一,今后將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把“樣式雷”打造成江西古建筑的文化名片,努力為江西經濟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
市民參觀南昌中山藝術博物館“樣式雷”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