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因襲與“冒險”:西人征文與求著時新小說活動的發(fā)生※

        2023-10-06 20:21:58梁蒼泱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3年2期
        關鍵詞:小說

        梁蒼泱

        內(nèi)容提要:求著時新小說活動可從在華西人的書院考課——向社會精英征集論說文——向民眾征集小說的時間縱線中予以理解。傅蘭雅的身份、文化背景和他對前兩類征集活動的參與和認知,皆是時新小說征文的生成因素。以上海格致書院為代表的新學堂考課和在華傳教士積極展開的社會征文,訓練了具有新學寫作意識、能力和習慣的人才。時新小說征文的特定背景是甲午戰(zhàn)敗后全面的社會反思,故主題聚焦鴉片、時文、纏足三大弊病,要求以最淺顯文理的小說呈現(xiàn),實現(xiàn)了征文對象的下移。這既承繼了西人對中國語文革新之道的理解,又在主旨、文體和語體上是一場全面突破傳統(tǒng)的冒險。

        1895年西儒傅蘭雅(John Fryer)發(fā)起的求著時新小說活動,彼時反響強烈,也受到當代學界的高度評價,或認為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晚清小說的總體方向。少了它,中國近代小說的故事就無法寫完”1韓南:《新小說前的新小說——傅蘭雅的小說競賽》,《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修訂本),徐俠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頁。;或稱其為“近代小說理論的起點”2陳業(yè)東:《近代小說理論起點之我見》,《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1期。,傳統(tǒng)小說走向變革的臨界點的發(fā)端。3陳大康:《“小說界革命”的預前準備》,《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近年來,隨著《清末時新小說集》影印出版,研究者開始對該批作品予以更深層的研究,包括在史實層面挖掘該批小說未能順利出版的因由,1許軍:《傅蘭雅小說征文目的考》,《山西師大學報》2012年第1期。在主體層面考察挖掘應征者個體生平與近代文學轉(zhuǎn)型的系連,應征者群體與基督教和新學的關系。2梁蒼泱:《清末時新小說征文作者群的考證與印證》,《明清小說研究》2020年第4期;姚達兌:《近代文化交涉與比較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95~271頁。由此,學界進一步認識時新小說征文在中國文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獨特的地位,如從中西小說觀念碰撞的角度體察其作為現(xiàn)代小說認識起點的地位等。

        倘若說既有研究側(cè)重于時新小說呈現(xiàn)的“橫斷面”,本文便試圖在近代西人在華征文活動的“縱向”歷史視域中考察傅蘭雅本次小說征文的生成因素,包括征文參與者群體、反饋模式、基本主旨、文體語體等方面的“常”與“變”、“因”與“革”及其背后的主客觀緣由。

        一 書院考課與傳教士征文:“征文文化共同體”的生成

        傅蘭雅此次征文之廣受矚目,既由于他采用的大眾報刊征文的高能信息傳播方式,也由于高額獎金的經(jīng)濟激勵手段。3這一模式雖非傅氏獨創(chuàng),但在小說寫作一域?qū)崒笫烙惺痉蹲饔谩⒁娕私▏队伞瓷陥蟆邓齽t小說征文啟事看晚清小說觀念的演進》,《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1期以及潘建國《小說征文與晚清小說觀念的演進》,《文學評論》2001年第6期。如征文結束時的“出案”所言:“今特酬選體格頗清雅者七卷,仍照前議,酬以潤資。”4《時新小說出案》,《萬國公報》1896年第86卷。一再強調(diào)以“潤資”稍慰應征者之心血付出。

        然而,報刊征文的模式淵源有自。與此征文關系較密切者,一為上海格致書院考課;一為傳教士或傳教機構通過報刊進行的社會征文。傅蘭雅深度參與了這兩項活動,二者可謂時新小說征文活動的“前史”。

        新學堂的考課形塑了征文作者群體的意義不容忽視。晚清教學至少存在兩個系統(tǒng):一是延續(xù)時文、經(jīng)義教授的傳統(tǒng)學校,如官學、私塾、書院等;一是洋務運動興起后,由在華西人和本土新學人士設立的新式學校。后一類機構從教員背景、教學思路、內(nèi)容方法到管理方式諸方面,均體現(xiàn)了西方近代科學文化精神與教育理念。5熊月之:《西學東漸與近代社會》(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頁。其名稱多有綴以“書塾”“書院”者,香港的宏藝書塾、英華書院、圣保羅書院、英華女塾,武昌的文化書院,上海的中西書院,杭州的求是書院等,便是個中翹楚。

        這些新式學校采納了中國傳統(tǒng)書院的考課慣例,以要求撰寫課作的方式考察學生。學子提交的成品叫課作、課卷或課藝??颊n內(nèi)外有別。內(nèi)課為書院常規(guī)制度,多由書院師長出題,肄業(yè)(在讀)學生應試,類似于作業(yè)。外課面向社會,師長或地方官員等皆可參與出題,本院內(nèi)外學生皆可應試,類似于征文。

        新式書院的考課則是“舊瓶新酒”,摒棄了經(jīng)學、詩文,而專注于時務,并在利用報刊這一新傳媒吸引多省學人應征方面,較傳統(tǒng)考課又“青出于藍”。

        以傅蘭雅參與的上海格致書院為例。該院于1874年創(chuàng)設,性質(zhì)介于傳統(tǒng)書院與教會學校之間,由西人董事與華人董事共同執(zhí)掌院務。1885年王韜受聘為該院監(jiān)院,傅蘭雅建議其創(chuàng)行士子從事西學新知之考課(包括季課和特課),1886年起,該項舉措為二人一力貫徹。1888年傅蘭雅在報告中提及:

        課藝的總體目標是促使中國知識分子(literati)基于實用目的學習西方各種知識。課藝以時下流行的通俗文風為基礎,而撰寫時文正是中國人尤其擅長的藝術。……達到了西方國家從未有過的完美境界。為了在知識分子中普及西方知識,有必要利用所有此類現(xiàn)存的民族特色……時文是引導中國較高階層的人士閱讀、思考和寫作帶有實用性質(zhì)的外國專題的一種非常有力的方式。1傅蘭雅:《有獎征文:1886、1887上海格致書院有獎征文策劃報告》,《傅蘭雅檔案》第二卷,戴吉禮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頁。

        傅蘭雅還對考課內(nèi)容、宗旨以及由此出發(fā)而擬訂的征文文體選擇作出闡釋,在課題內(nèi)容上著重新知識的討論理解,時務局勢的分析、批評與建言,“由文字引申之,俾進于格致”2王韜:《格致書院課藝原序》,王韜編《格致書院課藝》,富強齋書局石印本光緒戊戌年,第1頁。。

        傳統(tǒng)書院考課在考核與評定學生作文之余,通常會給予不菲的膏火即補助,并出版優(yōu)秀課卷集。此類做法也為新式書院所吸收。而且,由于考課題目、獎勵名次和課藝出版均會在《申報》等大眾報刊上登出,更具廣而告之的信息傳遞和榮譽傳播效應,可有效帶動應征者的積極性。

        在王韜主持的1886年至1894年間,格致書院正課與特課總計考課46次,凡89題。應征學子來自江蘇(時含上海)、浙江、安徽、廣東、福建、湖南、天津、河南與山東九省,獲獎者累計2090人次。其中,181人次的345篇文章輯為《格致書院課藝》陸續(xù)刊出。1熊月之:《導論》,《格致書院課藝》(全四冊),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版,第33~34頁。對格致書院課藝的更早研究可參見王爾敏《上海格致書院考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53~86頁;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修訂版),第278~307頁。隨著研究的深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在增加,如早些年的研究數(shù)據(jù)是凡88題,前三等1878人次。被選印者身份多為府學及縣學生員、附生與廩生。

        由是之故,僅以格致書院一家論,其考課已堪稱跨省際的新學傳播社會平臺,并且不只是單向的信息傳遞,而是有效匯集了至少九省、數(shù)以百計的新學讀寫者。故有學者稱格致書院師生為“群體的西學研究、傳播者”2郝秉鍵:《晚清民間知識分子的西學觀:以上海格致書院為例》,《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以格致書院為典型的新派書院考課不僅為時新小說征文的基本模式奠定了基礎,也成了部分小說作者應征時的創(chuàng)作素材。時新小說作者常以故事人物不諳格致書院的先進考題為情節(jié),說明沉迷八股者無益于世。如“中國創(chuàng)設海軍議”(1886年夏)在《捫虱偶談》中難倒了大批不審西學的試子;“水旱災荒平時如何預備、臨事如何補救論”(1887年冬)則在《澹軒閑話》《五更鐘》中成為情節(jié)設置。

        不過,書院考課的應征作者群體可能更偏向于年輕學子,在相當程度上會依賴本院在冊學生的人際網(wǎng)絡。相比之下,教會的征文更加依賴報刊等大眾傳媒來組織,可謂公共性更突出,影響也更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s)組織的廣學會五省征文。

        五省征文為晚清在華傳教士具有代表性的征文活動。自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攜新教入華以來,經(jīng)過幾十年的磕碰與磨合,以新教傳教士為主體的在華西人更為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融為一體,作文水平則是科舉制下精英階層的進身之道。他們開始有意識地通過征文方式來拓展在中國精英群體中的影響。

        早期的征文或許可表現(xiàn)為傳教士刊物如《遐邇貫珍》等的讀者“來稿”“來信”,起到的是補充刊物人手不足的作用。3蔣建國:《甲午之前傳教士中文報刊的傳播、閱讀及其影響》,《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年第8期。系統(tǒng)的征文則首數(shù)美國傳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主編的《中國教會新報》及更名后的《萬國公報》(系晚清影響最大的傳教士所辦中文報刊)等刊物上發(fā)起的活動。1869年,林樂知“揀選圣書中之句為題,請為中國教師、能文教友依題或論或文”1林樂知:《請做文論》,《中國教會新報》1869年第49期。,且將讀者來稿作為《中國教會新報》的重要文章來源。1870年和1871年,他以《圣經(jīng)》“持守美事”與“宜察凡事善者執(zhí)之”為題,于《中國教會新報》征文,錄取三十名,各以金錢獎勵。1881年4月又以風水、中西交流、偶像崇拜、耶穌圣教在中國的必需等四題,于《萬國公報》登載“擬題乞文小啟”,參賽者任選一題,“或論或策,或時文或古文,不拘款式,每篇字數(shù)約須一萬左右”。之后“評取第一名者送花紅洋十元,所取之文分登《公報》”。該題名的征文活動大約一年舉辦一次,但持續(xù)多年。

        在這些早期征文活動中,征文者就頗講究策略。如進行物質(zhì)激勵,對優(yōu)秀作品提供資助,令部分作者甚至可以此等寫作為主業(yè)。而在實施精神激勵方面,則于事前擇取中國知識階層可能愿意關注的視角,并宣傳寫作的價值,如“文壇飛將,儒林丈(文)人;侈筆陣之雄談,抒草廬之圣算。利民利國,教孝教忠;事可備夫勸懲,義不慚乎正則”2《報啟》,《萬國公報》復刊1889年復刊第1卷。,事后再刊登優(yōu)秀作品。又或者利用鄉(xiāng)試等士子云集的時點做補充推廣。如1879年,李提摩太等趁山西鄉(xiāng)試,分發(fā)《良知之鏡》等基督教宣傳冊,公告了由總稅務司赫德資助的征文,后收到論文一百余篇。但征文時,他們淡化基督教因素,只要求“以倫理道德為主題”,意在“鼓勵中國學生研究有關人類文明和宗教的書籍”。3李提摩太:《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李憲堂、侯林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8頁。致力于傳播西方文化價值的上海廣學會繼承了這一征文傳統(tǒng)。1890年8月,該會通過《萬國公報》征文,題目有二,“問格致之學泰西與中國有無異同”,“問泰西算數(shù)何者較中法為精”。征文延續(xù)到1893年10月。4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xiàn)代化——近代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6頁。1891年李提摩太接手廣學會,提出獎勵論文和以考場為講壇的思路,他希望“設立獎金,授予中國人所寫的、有關社會進步和民眾啟蒙的各種課題的優(yōu)秀論文”;強調(diào)要在每一個科舉考場宣傳學會宗旨,“因為居住在遙遠的村落里的那些最優(yōu)秀的學者都會參加考試。通過這種辦法,使帝國的每一個角落都感受到我們的影響”。1李提摩太:《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第201、203頁。1892年春北京鄉(xiāng)試期間,廣學會向考生分發(fā)了《中西四大政》。

        1894年8月,李提摩太在《萬國公報》發(fā)布《擬廣學新題征著作以裨時局啟》,五道題目皆和新政有關,包括“開筑鐵路,鼓鑄銀錢,整頓郵政”“維持絲茶議”“江海新關考”“禁煙檄”“中西敦睦策”,總字數(shù)在四五千之間。獲名次的作品給予獎金,且“擇其尤佳者刊入《萬國公報》,以期壽世”。2李提摩太:《擬廣學新題征著作以裨時局啟》,《萬國公報》1894年第67卷。該啟事詳細交代了此次征文活動的緣起正是格致書院考課的成功。

        相對格致書院考課通常的單一主題寫作,論文“五題全做”的綜合難度更高,對應征者的新學素養(yǎng)顯然有更深廣的期待。第二年,《萬國公報》1895年3月第74卷《廣學題名》中,按照次序刊登了各省前14名,共50名獲獎作者。其中,康長素(康有為)為廣東省第10名;儲桂山、項藻馨等11人都曾是格致書院考課榜上有名的作者。其中儲桂山、項藻馨、楊毓 等7人皆先后多次中超等,楊毓 甚至有28次排名靠前。

        或許是地域限制所致,五省征文收卷期滿,作品“惜不甚多”3《廣學題名》,《萬國公報》1895年第74卷。。但李提摩太認為這未始不是一次成功的宣傳經(jīng)驗。二十余年后回憶在廣學會的工作時,他仍記述了該征文五個主題,并將此活動記于“中國政府官員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條下。4李提摩太:《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第201、203頁。五省征文啟事曾提及會請名士審稿。據(jù)《題名錄》可知,其人即為王韜、沈毓桂與蔡爾康。此三人后來也是傅蘭雅時新小說征文應征作品裁判團的重要成員。5周欣平:《清末時新小說集·序言》,《清末時新小說集》第一冊,周欣平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頁。

        前述可見,在傅蘭雅求著時新小說之前,彼時在華西人已較普遍地進行了各類主題征文活動。經(jīng)由他們的牽引和推動,一種比較成熟的“征文文化共同體”已然形成:在征稿的方面,運用報刊發(fā)布公告、設置獎勵、收集作品、延請名士參與評閱、分等評獎、刊登佳作的流程已經(jīng)完備,可謂具有可信度的社會文化交流方式,足以吸引潛在的作者群體的關注。在應征方面,新學導向的征文活動已養(yǎng)成具有鮮明新學意識的作者群。他們在應征中錘煉了寫作的意識、能力與習慣,浸潤、培養(yǎng)了新學知識和思維,獲取了獎勵,形成了以寫作提升自我、影響社會的心志。故而應征作品數(shù)量見長,水平不斷提高,在征文和應征之間形成了良性的雙向反饋。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便是,時新小說征文的不少參與者和獲獎者參加過前述考課與征文。如南洋公學畢業(yè)生儲桂山在這幾次活動中皆位列高榜。1梁蒼泱:《格致散人及其作品考述》,《漢語言文學研究》2013年第3期。時新小說征文第四名詹萬云、第七名楊樹風、第十一名周夢胥、《夢治三癱小說》的作者鐘清源、《無題》作者譚堯階、廣東傳教生張志善,都曾有數(shù)篇應征之作在《萬國公報》《中西教會報》等教會刊物發(fā)表。不少參與者和獲獎者此后也繼續(xù)積極撰文。如廖卓生后來在《申報》《中西教會報》等報刊發(fā)表二十余篇論說,獲獎者楊味西后來亦有十來篇論說見于《中西教會報》。

        二 走向大眾:命題“下移”與征文形式的“冒險”

        李提摩太五省征文五題事關國之大政,堂堂皇皇。書院考課題目也多類此風格。傅蘭雅既有早期征文經(jīng)驗,即便要獨立征文,也可依樣畫葫蘆,但他另辟新戰(zhàn)場,以祛除鴉片、纏足、時文(八股)三弊的新話題征文,并客觀上成了文學變革的一個臨界點。其間原因值得分析。

        概言之,發(fā)起征文的1895年正值甲午戰(zhàn)敗,社會性反思氣氛彌漫,為深入檢討纏足、鴉片、八股等與民眾生活更為密切相關的話題提供了新的契機;二是經(jīng)過三十余年的在華體驗,傅蘭雅希望在征文方面做新文體、新語體的嘗試,“三弊”這種社會性話題較之維持絲茶、中西敦睦等“廟堂”話題也更為合適。

        不過,在華西人對三弊的具體認識有所不同。鴉片是中西士人有共識的弊害,被議論較多。五省征文中,禁煙即為文題之一。格致書院考課此前亦有如何有效禁止鴉片(1889年夏)的題目,西人主辦報刊也屢為之發(fā)聲。如1878年,《萬國公報》第488卷、第501卷和第518卷就分別登載了《戒煙會告白詩》、《北京戒煙會五次紀實(并詩)》、福建報館征戒煙詩等,1893年第51卷有達貫吾的《戒煙宜恒說》,第56卷有林樂知《論鴉片煙之害》等。

        纏足與否,雖有識之士論之已久,如清時袁枚、李汝珍、龔自珍等皆假筆記、小說以規(guī)諷,但僅抒發(fā)一己之見,“對大眾生活并不發(fā)生影響”2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4頁。,以小腳美為標桿的纏足之風依舊盛行神州,屢難禁絕。1燕賢:《八旗婦女之纏足》,《采菲錄·采菲最錄》,靈犀編,天津大公報社1934年版,第5~6頁。而且纏足直接與婚配機會相關,越是士紳家族,越是講究纏足。“萬國交通,政俗互校”2康有為:《請禁婦女裹足折》,《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上冊,李又寧、張玉法主編,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508頁。后,在華西人實際上是反纏足的新動力來源。如《萬國公報》在1875年至1895年間刊登了二十來篇批判纏足的文章。如1889年第4卷秀耀春的《纏足論衍義》,1893年第50卷抱拙子的《勸戒纏足》。1894年教會所刊《勸放腳圖說》更以生動的一文一圖方式,從纏腳的原委、樣式,裹足的痛苦、罪孽,放腳的時機、方法等諸多方面展開。此圖說在當時多次重印,影響時人之觀念或更甚于純文本論述。

        率先以團體形式倡言廢纏足的也是西人。1875年,英國傳教士麥高溫(Rev.John Macgowan)在廈門組織戒纏足會,為最早的反纏足組織。1894年該會成員已達800余人。1895年4月24日,英商立德之妻立德夫人(Mrs.Alicia Little)在上海發(fā)起成立天足會,以滬會為總機關,并在無錫、蘇州、揚州、鎮(zhèn)江和南京等地設立分會,借助《萬國公報》等刊物以造聲勢。此舉對華人社會震動極大,而以“外人猶為我謀解放,豈可自暴自棄為辭”3鄒英:《葑菲閑談》,《采菲錄續(xù)編》,姚靈犀編,天津書局1936年版,第180頁。自勉,《申報》特發(fā)社論云:“西人寓華已久,深知此為風俗之一大弊,故亟思設會以救之。吾知中華不乏有識之士,亦必有著為論說挽回此風與西人相為表里者,使千余年之惡習,竟有改革之一日?!?《聞泰西婦女設天足會感而書此》,《申報》1895年5月4日。傅蘭雅積極參與過立德夫人的天足會活動,格致書院是天足會聯(lián)絡地點之一。與傅蘭雅征文啟事同在《萬國公報》1895年第77卷上刊出的,也有天足會和廣學會同人所作的《纏足兩說·匡謬,正俗》。

        而八股與科舉制度緊密相連,更加難以撼動。在華西人對時文的認知也頗復雜?!度f國公報》1875年的文章尚能從文體價值角度討論時文,認為時文不值得推重乃因體格卑下,藝術功用甚至不如戲曲,但其不認可“八股坑人極于天下”之類激切言論,強調(diào)觀點需“平允”,反思明顯勝于批判。5《時文論》,《萬國公報》1875年第360卷。1892年該報登載《時文為真道之證》,將時文類比傳道文,完全肯定時文文體天然,正如真道本乎上帝自為之證。6朱悟真:《時文為真道之證》,《萬國公報》1892年第42卷。此文又轉(zhuǎn)載于1893年《中西教會報》第35期。但在華天主教主導的《益聞錄》對此顯然不以為然,1890年該報刊登來稿泛論時文取士的得失,1《時文取士得失論》,《益聞錄》1890年第1003期。1895年又數(shù)次刊文,直斥“八股與治道政事了不相合”,“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埋沒人才,2《科舉說》,《益聞錄》1895年第1485期。提出改八股制藝為策論算學之說。3《改制藝為策論算學論》,《益聞錄》1895年第1512期。這與1896年梁啟超《變法通議》論改學校變科舉已有觀點上的相似。4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學校二》,《時務報》1896年第7期??梢姡f片、纏足和八股三弊固然是今日中國人的共識,但在1895年傅蘭雅征文之際,尚未等量齊觀,實際上至少更多體現(xiàn)了在華西人甚至傅蘭雅本人的價值關懷。傅蘭雅將三者并舉,目為“中華積弊之最重大者”,并試圖通過激發(fā)作者群來進一步改變大眾意識,可謂選題上的突破與“冒險”。

        當然,征文求振興之策,是新式書院考課一貫的重點,如格致書院有“中國近日講求富強之術當以何者為先論”(1886年秋)的命題。而傅氏1895年5月征文的特殊背景,乃是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慘敗的危機時刻,社會氣氛有所不同。此前,旨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推展已逾三十年,表面上頗有氣象,故征文一般是“如何求富強”的具體政策建議。1895年4月,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從大國夢的青云跌落。5月2日發(fā)生公車上書,群情洶洶,舉國上下遍知舊弊深重,知識人的注意力從“更上一層樓”的“求富強”基調(diào)擴展到了更基礎層的“解弊害”,形成了不從頭痛作革新便事不可為的新的社會共識。5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頁。在華三十多年,傅蘭雅敏銳覺察到這一新風潮中的巨大能量,感受到“戰(zhàn)爭在社會各階層引起的真正的愛國主義的巨大爆發(fā)”6傅蘭雅:《中日戰(zhàn)爭》,《傅蘭雅檔案》第二卷,周欣平主編,第123頁。,如果善加利用的話,或有奇效。1895年5月22日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最近的中日戰(zhàn)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時局”,“在中國的上層階級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強烈追求西方知識的潮流”。7Ferdinand Dagenais,Calendar of the Correspondence,Publications,and Miscellaneous Papers of John Fryer (1839-1928)with Selected Excerpts,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7,Version 2: 22 May 1895.兩天后,傅蘭雅在《申報》求著時新小說。雖然目的仍是助中華興盛,“知所改革”,途徑卻是以小說“感動人心,變易風俗”,提供善法,祛除鴉片、時文、纏足的積弊。其針對大眾啟蒙,取道已不同于五省征文等“肉食者謀”風格的大政方針的討論。

        傅蘭雅長年出入書院,底色是教育家,而非向朝廷獻計的政策專家。對他而言,若征文能以更通俗的文本形式、更寬泛的主題范圍推動更廣的民眾啟蒙,或許比在精英中激發(fā)出上佳的時務策論更有意義。

        時事危機促成了傅蘭雅命題對象的下移,但擴大征文的討論范圍和接受群體,卻非傅蘭雅一時興起,他一直致力于激發(fā)大眾對“三弊”的關注。1893年,他在中華教育會三年會議上便慨嘆與勸戒鴉片和纏足相關的作品匱乏。1Books Needed,Records of the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Shanghai,May2—4,1893,p.28.利用甲午戰(zhàn)敗后社會的全面反思,擴大對三弊的廣泛思考,實屬天賜良機。故而,此番帶有明顯傅蘭雅個人印記的征文焦點更為泛化,關注點明顯下移。征文不重專業(yè)學理分析,而可以情動人,對象的覆蓋性、包容性大為增加。就結果看,該征文活動收獲了“中國作者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激發(fā)了參與者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想象”2姚達兌:《主體間性和主權想象——作為中國現(xiàn)代小說源頭之一的傅蘭雅“時新小說”征文》,《清華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可謂產(chǎn)生了積極的效應。尤具文學史意義的,是傅蘭雅對時文之弊的強調(diào)。這一對弊害的實體認定,與他對揭弊文章的形式選擇相輔相成。

        前已述及,新式書院考課和教會征文內(nèi)容雖然趨新,在體裁上卻不排斥八股文。1863年的《中國教會新報》征文便稱“如中國考試經(jīng)書文章之作法,四股八股亦無妨”3林樂知:《請做文論》,《中國教會新報》1869年第49期。。該報1870年第80期登載的《戒淫文》更注明“制藝體”三字。畢竟,八股體是有志于科舉的中國士子習慣甚至擅長的文體。接受這種文體,未嘗不是提高征文效率、增強宣傳效果的必要需求。

        傅蘭雅與中國學人交往甚多,并被尊為“英儒”,對科舉優(yōu)劣的認識也勝出其他西人。征文之際,傅氏已明確指出,“中國的危篤狀態(tài)很大程度是她非凡而獨特的教育體系,即科舉考試的直接結果”,“中國教育制度的唯一目標是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學生讀書的目的是升官發(fā)財,而不是因為興趣。其結果是受教育者淪為文字機器,像留聲機、打印機,缺乏創(chuàng)造能力。4傅蘭雅:《中國的教育——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傅蘭雅檔案》第三卷,周欣平主編,第181頁。在征文數(shù)年后,傅蘭雅還專門撰寫了《中國的八股文》一文,直斥八股是“風雅的謊話”“阻礙了所有的進步”,不僅“只是在復制過去,而對創(chuàng)新嚴加阻撓”,而且“顛倒是非,把無結果的事弄成極其重要的大事”。1傅蘭雅:《中國的八股文》,《傅蘭雅檔案》第三卷,周欣平主編,第252~258頁。易言之,傅蘭雅對八股的排斥態(tài)度,強于彼時大多數(shù)的華人和在華西人,其征文自然也不會接受八股文體。他對“小說”體的強調(diào),亦可起到抵抗八股體的作用。不過,這一文體選擇未必緣于他對彼時中國的小說藝術價值有更高的期許。

        19世紀,中國傳統(tǒng)小說隨著石印技術的發(fā)達而大量再版,龐大的讀者群開始形成?!皟H識字之人,有不懂經(jīng),無有不讀小說者。”2康有為:《日本書目志識語》,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897—1916)》,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頁。然而,在西人眼中,中國小說的價值本可商榷。如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雖也閱讀小說《鏡花緣》等書,但他在公開評說中國小說時頗為吝嗇。其重要漢學著作《漢學菁華》共五卷,有一卷介紹“中國文學”,筆涉詩人詩歌、儒家經(jīng)學、散文、書信、寓言和《圣諭廣訓》等說教作品,對數(shù)量巨大的傳統(tǒng)小說及作者卻不贊一詞。該書于1901年出版,大概可作為19世紀晚期在華西人對中國小說的一種代表看法。

        重視中國小說價值,并模仿創(chuàng)作者也不乏其人。早期傳教士期刊如《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特選撮要每月紀傳》《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等,就感受到了語言淺顯的白話章回小說在中國讀者、特別是下層民眾中的巨大影響力,故這些期刊不僅普遍刊登中國白話小說,而且竭力模仿白話小說章回形式的寫作,論、史、新聞、雜文等各類文章,都可見白話小說的印記。3宋莉華:《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3~59、80~82、101~105頁。德國傳教士、高產(chǎn)作家郭實臘(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屢屢撰文強調(diào)小說的重要性和對讀者的吸引力。他1838年出版的《開放的中國》也設專節(jié)介紹中國小說,尤其是歷史小說。4宋莉華:《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3~59、80~82、101~105頁。其《?;钪纻鳌贰囤H罪之道傳》等更是“仿諸中國小說形式”的作品。5Wylie Alexander,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 : giving a list of their publications,and obituary notices of the deceased,with copious indexes,Shanghae :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67,p.56.《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也最先譯介中國古典小說,并附文評述賞析,涵括了當時中國社會最為流行的小說作品,影響了西方讀者選擇和閱讀中國小說的取向。6宋莉華:《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3~59、80~82、101~105頁。漢語教材《語言自邇集》的作者、英國外交官威妥瑪也曾告誡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中國通俗小說”,以一種愉悅有用的方式,從中國思想和國民性兩方面獲得知識。1宋莉華:《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第234頁。由此可見,對多數(shù)肯定中國小說價值的在華西人而言,中國小說的意義與其說在于藝術熏陶、美感浸染,毋寧說是認識中國社會的文本資源,貼近中華民眾閱讀和接受狀態(tài)的手段。

        傅蘭雅同樣基于實用價值看待包括小說在內(nèi)的中國文學,認為盡管很難在其中發(fā)現(xiàn)任何對現(xiàn)今具有實用價值的信息,但若“真心希望理解并接近這個古老而優(yōu)秀的民族的內(nèi)心”,便只能認真了解中國文學。2傅蘭雅:《中國的文學》,《傅蘭雅檔案》第三卷,周欣平主編,第214頁。從這個角度看,傅蘭雅為此大眾話題,選擇小說體征文,更有一份真誠在。他希望的不是帶有教化性質(zhì)、義正詞嚴的論說文,而是具有生活感性的、可以直抵人內(nèi)心的作品。

        這也在不經(jīng)意間開創(chuàng)了歷史。從現(xiàn)有記載看,傅蘭雅此次征文之前,從未見征求獨立新撰敘事小說者。目前僅見1877年“寓滬遠客”于《申報》刊登的“《有圖求說》出售”廣告,征求“看圖作文”。但此活動歷時半年多,應征作品竟僅二部,且“俱未見甚佳”,最終草草了結。后來報刊中時見的搜求小說文稿的廣告,意在出版前人所撰稀見小說或常見小說之不同版本,而非以激發(fā)新撰著者為目標。3參見潘建國《由〈申報〉所刊晚清小說征文啟事看晚清小說觀念的演進》,《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1期。文娟對小說征文活動在晚清的起點有不同意見。她認為申報館在1874年開始征求小說書稿,之后又陸續(xù)出現(xiàn)“白辣”、機器印書局、“寓滬遠客”等小說征求活動,見文娟《結緣與流變——申報館與中國近代小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88~299頁。但解讀“寓滬遠客”前的征求活動的廣告文本可知,它們實為已有小說文稿的搜求。小說產(chǎn)生在征求之前,廣告本身不對小說命題或手法做限制。征求的直接目的是出售已完成的小說作品。征文則不同,直接目的是促進寫作,產(chǎn)生文稿,出版與否尚在其次。故本處從潘說。可見,傅蘭雅以新文體征文的“冒險”,與征文主題的“突破”可合并考量。在此之前,在華西人多是在“驗其所學而非所以為學”4《時文論》,《萬國公報》1895年第360卷。的維度上接納八股文形式的征文。傅蘭雅從內(nèi)容到形式全面摒棄了中國知識人群體熟知慣習的寫作方式,其征文活動構成了一次對時文的挑戰(zhàn),并凸顯了小說的文體興革價值,從而具備了相當可觀的文學史意義。

        當然,文體興革,茲事體大,并非西人一呼,即可百應。傅蘭雅本人幾無小說寫作經(jīng)驗,此次征文亦未對“小說”文體提出明確的識別標準,彼時讀者與作者對“小說”概念本身也缺乏共識,存在古今、中西的多重抵牾,1梁蒼泱:《中西觀念的碰撞與認知的“誤會”——論英人傅蘭雅的晚清時新小說征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第1期。導致最后應征的“小說”多有議論為主的文字。但傅蘭雅的小說文體選擇并非完全無意識,這可與英文材料中所見他對語體的自覺選擇結合起來考察。

        三 最淺顯文理:語體傾向的“冒險”

        與八股體式以及較高文化水準的應征對象相應,書院考課或者《中國教會新報》《萬國公報》《益聞錄》等刊物的來稿、征文往往被相對典雅的文言所主導。對該傳統(tǒng),傅蘭雅的“反叛”顯而易見。

        時新小說中文啟事中規(guī)定的是比較籠統(tǒng)的“辭句以淺明為要,語意以趣雅為宗,雖婦人幼子,皆能得而明之”2《求著時新小說啟》,《申報》1895年5月25日廣告頁。?!督虅针s志》1895年6月刊登的英文廣告“Chinese Prize Stories”(《中文有獎小說》)則表達得更明確:

        總金額一百五十元,分為七等獎,由鄙人提供給創(chuàng)作最好的道德小說(moral.story)的中國人。小說必須對鴉片、時文和纏足的弊端有生動的描繪,并提出革除這些弊病的切實可行的辦法。希望教師、學生和在華各個傳教士機構的牧師都能看到附帶的廣告,踴躍參加這次比賽。由此,一些真正有趣和有價值的、以最淺顯的文理、用基督教語氣而不是單用倫理語氣寫作的小說將會產(chǎn)生(so.that.some.really.interesting.and.valuable.stories,.in.the.easiest.Wên-li.,.may.be.produced,.of.a.Christian.rather.than.of.a.merely.ethical.tone),它們將會滿足長期的需求,成為風行帝國受歡迎的讀物。3Chinese Recorder,June,1895,V.26廣告頁。

        次月,《教務雜志》登載了傅蘭雅好友艾德博士的評論:“作品要求以最為淺顯的文理寫成。惟其如此,那些故事方能明白易懂,被帝國的各個階層所接受。”(Only the very easiest Wên-li style will be accepted,so that the stories may be intelligible to all classes all over the empire.)4Chinese Recorder,July,1895,V.26.“最為淺顯的文理”成了“故事文本明白易懂”的必要條件。此段話為傅蘭雅摘錄刊登,言中之意自也得到傅氏首肯。

        “Wên-li”音近中文“文理”1有傳教士為其注音為 “wunle”,C.Goodrich,A.B.C.F.,T’ung-chow,Importance of a Vernacular Christian Literatur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Mandarin,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Shanghai,May10-24,1877,p.218。,在傳統(tǒng)詩文論中多指行文理則。如劉勰《文心雕龍·宗經(jīng)》云:“《春秋》五例,義既極乎性情,辭亦匠于文理?!鼻宕婆e將“文理優(yōu)通”“文理明順”“文理暢達”等作為行文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標。前述英文啟事與評論的“Wên-li”當為19世紀傳教士根據(jù)“文理”的官音直譯。

        明朝來華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便已認識到“(印刷)在中國尤其重要。所有異教都是通過書籍,而不是口傳,發(fā)展壯大起來的”2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書札》,P.Antonio Sergianni P.I.M.E.編,蕓娸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頁。。新教入華以后,在華西人更相信“聲音和出版是傳播福音的兩種主要方式”。對于文盲階層,聲音是唯一的方式。3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Shanghai,May7-20,1890,p.556.《圣經(jīng)》翻譯之語體選擇也因此確定。初期教會所譯《圣經(jīng)》都使用文言,后教友日眾,遂由高深文言變?yōu)闇\近文言,并進一步變?yōu)楣僭捦涟住?王心治:《中國基督教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4頁。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了“High Wên-li”或“Classical Wen-li”(深文理、古典文理)“Easy Wên-li”或“Simple Wên-li”(淺文理、簡單文理)的區(qū)別。1890年,傳教士大會決定出版全國通用的中文《圣經(jīng)》,務求做到文筆順暢又忠于原文。次年成立了三個委員會,分別負責文理本、淺文理本、官話本三種不同語體的圣經(jīng)版本翻譯。

        “淺文理”等概念的產(chǎn)生與《圣經(jīng)》翻譯通俗性及基督教文學通俗性的嘗試有極大關聯(lián),是傳教士們對復雜的漢語系統(tǒng)進行的一種知識分類,以便為選擇最合適的翻譯語言提供參照標準。5鳳媛:《19世紀最后20年新教傳教士關于漢譯〈圣經(jīng)〉“淺文理”體的討論與實踐再探》,《史林》2020年第4期。至于“文理”“官話”在當時在華西人語言系統(tǒng)中準確含義如何,其實很難界定。如“官話”通常被彼時傳教士們分為“北方官話”和“南方官話”,分別以北京官話、南京官話為代表。6劉云:《白話、文言與方言:19世紀中期官話〈圣經(jīng)〉譯本的誕生》,《中國比較文學》2020年第2期。因此,更直觀的做法,是借助當時《圣經(jīng)》翻譯的語例觀其大要。如《新約·行傳四章十三十四節(jié)》翻譯各本為:

        眾見彼得、約翰侃侃如也,識其未學蚩氓,異之。又知其從耶穌,而見得愈之人偕立,所以無言可詰。(深文)

        眾見彼得、約翰侃侃而言,又知其原為無學問之小民,遂覺希奇。且識其為隨從耶穌者,惟見痊愈者與伊等同立,則無言可駁。(淺文)

        眾人看見彼得、約翰放膽辯論,又知道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便覺希奇。認出他們是跟從耶穌的,只因為看見那治好了的人,和他們站在一處,就無話可說。(官話)1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Shanghai,May7-20,1890,p.708.深文理、淺文理和官話三者的區(qū)隔很明顯。“Wênli”大致相當于古典中文書面語,即偏于深奧、古雅的文言。而“官話”含義近于書面的普通話,也接近彼時傳教士文章的特點,如由短語和單句構成,形式自由靈活,很少運用典故或難懂的詞句,用白話加文言虛詞予以直譯,以讀者能讀懂為目的。這是與士大夫正經(jīng)文章不同的風格。2劉永文:《西方傳教士與晚清小說》,《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4期。除《圣經(jīng)》翻譯外,“Wên-li”也在教會學校的教材讀物編纂中得到廣泛使用。時新小說征文前,傳教機構已經(jīng)出版了為數(shù)不少的“文理本”或“淺文理本”的基督教小說作品或故事性讀物,3宋莉華:《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第239~375頁。用作教材或休閑讀物。

        在傳教士論著中,“Wên-li”也常于優(yōu)劣互較的語境中,與“Mandarin”(官話)或“Colloquial”(口語)對舉,與“Classical”(經(jīng)典)換用。到19世紀后半葉,在華西人有關淺文言與官話孰優(yōu)孰劣的討論日趨熱烈。傳教士要求使用北京官話的呼聲日高,并編譯了《語言自邇集》《中國文化教程》《漢語入門》《官話指南》等一系列讀本。這些教材的文本材料以白話小說為重要內(nèi)容,均試圖擺脫章回體的淺文言(或稱作舊式白話),而采用北京官話。還有人將文言小說、戲曲改寫成白話小說,或用官話重寫話本小說,或?qū)υ倪M行縮寫或提供摘要。4宋莉華:《傳教士漢文小說與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文學評論》2011年第2期。如《語言自邇集》將《西廂記》婉約優(yōu)美的文學語言,改為生動活潑、經(jīng)過一定潤飾的口語。

        1877年在華新教傳教士大會上,有與會者提出“針對普通讀者的基督教文學寫作,無論采用官話或文理,都需淺明清晰。官話作為思想的媒介,相較文理,在表達的明確性和精準性上優(yōu)勢顯著,故此應在寫作中盡可能采用官話”1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Shanghai,May 10-24,1877,p.221.。1893年5月,中華教育會三年大會上,中文古典名著(classics)是否應該在教會學校采用、刪節(jié)本是否必要等問題成為大會的中心議題。一些與會者支持淺文言(Easy Wên-li),指出多數(shù)中國文學作品以文言寫作,官書、私契和布告等盡管形式較為簡單(simpler style),采用的也是文言。只不過應尋求文言形式的簡潔,從無用的、炫學的典故和修辭中解放出來,這在書信寫作等實用方面尤其重要。2Records of the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Shanghai,May 2-4,1893,pp.15、16.并認為古典名著是所有中國文學的基礎,名著知識對高級教會學校的教材理解甚為重要。淺文言而非官話是未來的書寫語言。3Records of the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Shanghai,May 2-4,1893,pp.15、16.但傅蘭雅則針鋒相對地支持把官話變成中國的通用語,故肯定學校教材和講課應使用官話。他認為中文一直在自我更新,有能力表達任何新觀點。4Records of the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Shanghai,May 2-4,1893,pp.16-17.即官話可以表達文言表述的所有內(nèi)容。傅氏的觀點在之后的討論中得到眾多呼應。多名發(fā)言者都強調(diào)了官話讀本編纂和官話論著出版的需要,特別是初級讀本應該用官話,而不是淺文言。5Records of the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Shanghai,May 2-4,1893,p.28.征文時,傅蘭雅將“Easy Wên-li”推到了“最淺級”的“Easiest Wên-li”,當大致介于上述淺文言與官話之間,其形態(tài)或近于官話教材試圖擺脫的古代章回體的淺近文言。傅蘭雅沒有直接以官話為代表的白話作為其青睞的語體,或許與敘事性的文體有關。教材和講課本身旨在說理,即便用官話表達,也不會過于俚俗。而敘事小說要求“語意以趣雅為宗”的話,恐怕還是要有一定的“文理”來支持。時新小說的“出案”還批評部分未獲獎作品“出語淺俗,言多土白”“滿篇俚句”。

        可見,敘事小說的文體和最淺顯文理的“傳教士語體”相輔相成,既是傅蘭雅反八股的新語文實驗的有效載體,也維護著他的文學趣味?!把圆簧跎睢钡耐瑫r需要“文不甚俗”。即便從語言或文學角度認為傅蘭雅本次求著小說的文體語體“冒險”不算成功,種種“不徹底”和矛盾也并非源于傅蘭雅個人的局限,而是反映了在晚清語文和社會轉(zhuǎn)型的大背景下,一名在華西人試圖調(diào)和語言文白時必然遭遇的困難。

        結 語

        學界此前對時新小說征文的研究,大體聚焦于征文主旨反“三弊”的別出心裁,征文文體的獨出機杼,以及“時新小說”改造社會思想的目的。本文聯(lián)系傅氏長久被忽視的英文征文啟事,旨在發(fā)掘求著時新小說活動之所以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學現(xiàn)象,實有長期的征文寫作傳統(tǒng)和傅氏求新的文學意識作為支撐。

        一方面,傅氏征文的發(fā)生深入嵌套在在華西人的文化視野和事業(yè)之中。另一方面,傅蘭雅在征文主旨、文體、語體等要素中,多有反思在華同道征文的得失,實現(xiàn)了其別具只眼的突破。傅蘭雅于在華西人征文的成熟語境中開創(chuàng)了一個求著小說的新紀元,成為“小說界革命”前夕的關鍵探索,認識現(xiàn)代小說的重要起點。

        但主旨、文體、語體的因革流變既令時新小說獲得了較強的社會反響,又會造成對應征作品的拘牽,征文者與應征者觀念的齟齬被放大,應征作品文學性普遍薄弱的問題得到凸顯。求著時新小說活動“高開低走”,未能出版,在彼時并未造成對小說寫作的明確影響,傅蘭雅中途離華固是重要因素,更多伏筆或在傅氏征文發(fā)生時便已埋下。

        對此,傅蘭雅作為彼時的歷史行動者,或許并未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和陳說,研究者卻不得不直面正視并嘗試抉發(fā)。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考察,在晚清中國文學的近代化轉(zhuǎn)型準備階段,報章文、小說、新學詩、新劇等文學近代化變革的起步,很多可以追溯到傳教士文化。1王飚:《傳教士文化與中國文學近代化變革的起步》,《漢語言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

        傅氏征文的獨特價值、包括其特殊性,也應于在華西人征文的整體場域中予以觀照,才能在更長的時間軌跡和更廣闊的歷史現(xiàn)場中,厘清近現(xiàn)代小說的變革與新小說興起的線索。當我們討論近代諸多“浮出地表”的文學現(xiàn)象時,大約當作如是觀。

        猜你喜歡
        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何為最好的小說開場白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7:06
        小說課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我們曾經(jīng)小說過(外一篇)
        作品(2017年4期)2017-05-17 01:14:32
        妙趣橫生的超短小說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29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閃小說二則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1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中国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国产国拍精品av在线观看按摩|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漫| 久久亚洲伊人| 国产精品黄色av网站| 日韩a级精品一区二区| 又长又大又粗又硬3p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官网第三页|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人妻av午夜综合福利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大喷|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丰满人妻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97久久草草超级碰碰碰| 美女啪啪国产| 日本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 午夜男女爽爽爽在线视频| 丁香六月久久| 久草中文在线这里只有精品| 人妻少妇出轨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精品免费片| 日本最新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不卡| 在线一区不卡网址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视频午夜|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厨房玩丰满人妻hd完整版视频|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