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
家長們往往沒意識到,親子關系的生疏與孩子在家里經(jīng)常“被掃興”不無關系。我總結了一下,孩子“被掃興”的場景大致有三個:
第一個是,孩子興高采烈地想分享,或做了一件事希望得到關注時,家長卻忙于工作或悶頭玩手機,不耐煩地回一句“好好好”,敷衍了事。有些孩子只要察覺到一次被疏忽或得不到情感反饋,很快就會失去分享的熱情。
第二個是,當孩子主動分享在幼兒園發(fā)生了什么或?qū)W到了什么時,家長卻抓住機會考孩子,“你唱一遍今天學的兒歌”……本是親子互動的好時機,但家長們不善于傾聽,卻熱衷點評、當裁判。
第三個是,當孩子試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時,沒有被大人理解,反倒被打擊甚至責罵。這兩天,我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一個更極端的案例——“女兒做四菜一湯,被媽媽數(shù)落指責做太多了”。這位媽媽的言行真的非?!皰吲d”。
“不掃興”是一種共情能力,是一種得體友善的表達和相處模式。“掃興”不僅會導致親子關系的生疏,還會像瘟疫一樣影響下一代。它帶給孩子最深遠、負面的影響是,讓他(她)也習得相似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成為一個習慣“唱反調(diào)”、處處挑刺的人。
(摘自《科普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