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以后,晝夜溫差增大,正是人們生病較多的時節(jié)。此時小小的石榴就派上大用場了,可謂是秋季養(yǎng)生“黃金果”。
石榴性味甘、酸澀、溫,《本草綱目》記載:“榴者,天漿也,止瀉、化淤、清渴、祛火”;近代名醫(yī)張錫純認為:“其性微涼,能斂肝火,保合肺氣,為治氣虛不攝肺勞喘嗽之要藥”。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石榴獨有兩大抗氧化成分:紅石榴多酚和花青素,有助于人體消化、抗胃潰瘍、軟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膽固醇等多樣功效。
除了石榴的果肉,中醫(yī)認為,石榴皮也能入藥。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石榴皮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止帶?!庇捎谑衿ぞ哂袧c止瀉,止血,殺蟲之功,因此,也成為了臨床上兒科常用中藥。平日里,取5克干石榴皮(鮮品用量加倍)加水煎煮代茶飲,小孩飲用時可適當加入紅糖。此茶對于久瀉久利,大便出血者能起到很好的緩解效果。
(摘自《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