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源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先行沒收程序指的是在法庭判決生效前,將違禁品提前予以沒收的先行處置程序。所謂違禁品,一般指“國家規(guī)定限制生產(chǎn)、購買、運輸和持有的槍支彈藥、刀具、爆炸物品、淫穢物品、假幣、毒品等”[1]。從種類來看,刑事案件中的違禁品既可能是犯罪所生之物(如非法制造的毒品、槍支等),可能是犯罪所得之物(如非法獲取的文物、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等),可能是犯罪人本人使用而非法所有的違禁品(如管制刀具、爆炸物等),也可能是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違禁品(如現(xiàn)場勘查中發(fā)現(xiàn)的與本案無關的違禁品)。違禁品的本質(zhì)特征在于法律禁止或者限制其流通。正因為如此,但凡屬于禁止或限制流通的物品,任何人未經(jīng)法律允許而持有,隨即喪失對該財物的占有。公安司法機關一般通過查封、扣押等措施對違禁品予以保全。
我國《刑法》第六十四條的規(guī)定,大致明確了司法機關沒收違禁品的法律依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五條的規(guī)定,勾勒出沒收違禁品的訴訟階段——只有在法院判決之后,才允許對違禁品進行沒收。之所以如此規(guī)定,原因在于大部分違禁品同時是刑事案件中的證據(jù),只有當違禁品提交法庭質(zhì)證,在法院判決之后才能進行處理,符合審判權獨立運行的基本原則。但是,不難想象如果所有違禁品都必須待到審判裁判生效后再行處置,一方面必然會造成高額的保管成本,因為多數(shù)情況下刑事訴訟周期會持續(xù)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另一方面如果保管不善或者難以保管時強行予以保管違禁品,則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因此,不等到法庭判決之后而是盡快處置這類違禁品,乃是公安司法機關所樂意接受的。
以涉及珍貴動物活體的案件為例,這些案件中,在對珍貴動物采取保全措施后,辦案人員需要對珍貴動物進行人工喂養(yǎng)。由于人工喂養(yǎng)需要專業(yè)知識、專門技能、專門物資和專門場所等,一旦喂養(yǎng)不當還易導致動物死亡。所以,在鑒定明確珍貴動物種類和進行必要救護后,公安民警大多會與檢察官、法官商議,在審判判決執(zhí)行前將珍貴動物放歸自然,從而規(guī)避人工喂養(yǎng)野生動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在將野生動物放歸自然時,辦案民警會通過制作《放歸自然筆錄》、拍照或者錄像等方式固定記錄放歸過程,形成的材料會放入刑事卷宗提交法庭,法院也會在審判中默認公安機關的這一做法。
目前,實務中先行沒收程序適用隨機性較大,是否提前沒收違禁品、如何提前沒收違禁品、相關注意事項是什么,大多取決于辦案機關特別是公安機關的意志,由此可能導致司法腐敗發(fā)生,進而對當事人權益造成影響。只有澄清相關理論的誤區(qū),完整詳細地規(guī)定程序運行的要求,才能保障先行沒收程序的合理運行。
為了更深層次地了解該程序適用當中存在的問題,找準問題的癥結并對應給出解決對策,應當從理論和實務兩個層面對先行沒收程序進行考察。
有一種觀點認為,先行沒收程序體現(xiàn)的乃是公安行政權的運作過程。相關的表述為“對于違禁品或者危險物品的沒收,實際上是辦案機關依照行政法規(guī)所作的行政處置,是對物品使用或流通秩序的政府管控”。[2]從這一觀點看來,違禁品是未經(jīng)特許法律禁止持有的物品,及時沒收違禁品是對社會秩序的維護,違禁品的沒收不以原持有人涉嫌違法犯罪為先決條件,可以看作是公安機關行政權的運用。由于行政權在運用過程中對效率和便宜的追求是首要目標,有關沒收違禁品的行政程序,公安機關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開展的:一是當場沒收;二是公安派出所沒收。上述兩種程序設置,無論是哪種辦案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在封閉的程序中以命令的方式?jīng)Q定違禁品是否沒收。但是,公安機關在刑事案件辦理過程中,能否運用行政權對違禁品進行沒收呢?我們需要進一步細致分析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一:公安機關能否通過行政權啟動先行沒收程序。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依法行使的應當是偵查權而非行政權。盡管部分案件辦理涉及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銜接轉(zhuǎn)化,而一旦將事件立為刑事案件,公安機關所采取的措施都應在性質(zhì)上被認為是偵查措施,同時接受刑事訴訟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制。正因為如此,公安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的權力運用來源應當是《刑事訴訟法》。此時,公安機關在行政案件中沒收違禁品的權力應當是無法運用的。
問題二:公安機關在刑案辦理中發(fā)現(xiàn)的與案件本身無關的違禁品,能否先行沒收及其如何進行先行沒收。有關問題一的闡釋雖然在理論上能夠自圓其說,然則從司法實務角度來講,公安機關在刑事案件辦理中所發(fā)現(xiàn)的違禁品并非都與刑事案件事實有關,即違禁品并非都具有證據(jù)屬性。一個常見的典型例證是,公安機關在勘驗命案現(xiàn)場時,發(fā)現(xiàn)與命案無直接關聯(lián)且為被害人生前所持有的違禁品。
問題三:是否所有的違禁品都應當在被保全之后加以先行沒收。法律設置先行沒收程序的初衷乃是有先行沒收的必要性。這些情形包括難以保管、保管費用過高、為了最快恢復被害人的財產(chǎn)權、對動植物資源保護等。因此,先行沒收程序的適用,也應當以這些事由作為其啟動的條件。換言之,對于刑事訴訟中的違禁品,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只需要在偵查階段和公訴階段對其進行保全,等到審判裁決之后再行處置。
通過搜索裁判文書網(wǎng)的相關信息,筆者共檢出22 個結果,排除6 個無關涉案財物先行沒收程序的裁判文書,共有16 個刑事案件在一審判決書中寫明,審判前對涉案財物進行了先行沒收。這些案件的案由包括污染環(huán)境罪、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品物品罪、盜伐濫伐林木罪等,涉及財物包括珍貴動物及其制品、珍貴林木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工業(yè)廢渣、凍肉、武器彈藥等。雖然上述財物種類各異,但本質(zhì)上都屬于違禁品,即國家規(guī)定的限制生產(chǎn)、購買、運輸、存儲和使用的物品。
實際上,辦案單位在判決生效前沒收部分違禁品幾乎已成為實踐中的通行做法。但是,由于法律規(guī)定的缺失,各地公安司法機關適用先行沒收程序往往各行其是,因此出現(xiàn)過一些問題。由此可見,先行沒收程序適用并不能任性或隨意,只有將其約束在法治的軌道中,才能避免濫用程序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先行沒收程序這一初始動機完全正當?shù)某绦?,因?guī)則缺乏合理設計,在實務適用中存在一些問題,未能充分發(fā)揮該程序的功能和價值。應從明確程序性質(zhì)和出臺具體措施等方面完善先行沒收程序。
先行沒收程序既涉及實體性問題,也涉及程序性問題。從程序的角度來講,其性質(zhì)應當是訴訟程序,而不能只將其作為一種行政程序。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公安機關都不應該成為先行沒收程序適用的法律決定主體,因為基于其性質(zhì)、工作壓力、使命責任等,公安機關往往傾向于主動適用先行沒收程序,并且可能造成不可預知的后果。
因此,筆者建議,偵查階段的先行沒收裁定權由檢察機關行使,審查起訴階段的先行沒收裁定權由檢察機關行使,審判階段的先行沒收裁定權由審判機關行使。
先行沒收程序是以違禁品為處置對象的先行處置程序,側重點在于避免違禁品保管付出過大成本以及規(guī)避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應當從以下方面對其進行完善:
1.程序啟動條件
公安機關發(fā)現(xiàn)有先行沒收必要的違禁品,應當建議檢察院、法院啟動先行沒收程序。檢察院、法院一旦發(fā)現(xiàn)有先行沒收必要的違禁品,可以立即啟動先行沒收程序。
2.裁定內(nèi)容
先行沒收程序一旦啟動,應當裁定的內(nèi)容至少包括五項:
(1)所涉物品是否屬于違禁品,如果所涉物品并不屬于違禁品,則先行沒收程序并沒有啟動的前提和基礎。涉案財物是否屬于違禁品,主要論及違禁品的外延,由于不同法律法規(guī)規(guī)制的重點不同,違禁品種類散見于多種法律法規(guī),因此,應當建立違禁品目錄以及相關判斷依據(jù)的匯編文件,方便辦案人員及時作出判斷。
(2)所涉物品如果屬于違禁品,接下來就必須判斷是否有必要進行先行沒收。如果沒有進行先行沒收的必要,則應當?shù)鹊椒ㄔ翰脹Q之后再一并處理違禁品。換言之,在確認涉案財物屬于違禁品之后,先行沒收違禁品程序適用還應當以必要性為限制。并非所有的違禁品都可以先行沒收,只有面對保管成本過高、保管難以徹底避免危險出現(xiàn)、有利于保護國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等的違禁品時,才允許先行沒收。如果違禁品將在后續(xù)訴訟中作為關鍵證據(jù)使用,即對定罪量刑有重要意義的證據(jù),如涉假幣、毒品犯罪案件中假幣、毒品等,應當嚴格限制先行沒收程序的適用。
(3)違禁品是否為他人合法所有。如果犯罪嫌疑人所持的違禁品并無法律上的依據(jù),則應予以沒收;如果違禁品為非法占有的能夠為他人合法持有的違禁品,則應當將違禁品返還原持有人。例如,犯罪嫌疑人在醫(yī)院盜取的管制藥物,這些藥物對普通公民而言是違禁品,但醫(yī)院是合法的持有人,因此,司法機關不應沒收管制藥物,而應當將其返還醫(yī)院。
(4)是否符合先行沒收的時機。例如,在辦理野生動物案件中,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讓野生動物資源獲得充分有效的保護。這些案件在辦案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調(diào)查環(huán)節(jié)乃是確定野生動物的種屬,這需要通過鑒定來實現(xiàn)上述目的。但是,實務中野生動物種屬鑒定的周期通常比較長,這無形中帶來了另外一個棘手問題,即何時將野生動物先行放歸自然。因為一旦將野生動物放歸自然,就意味著核心證據(jù)的湮滅。但如果不將野生動物放歸自然,其所需要的飼養(yǎng)技術、飼養(yǎng)成本等有可能是辦案單位無力承受的。對此,本文認為刑事案件辦理中,應當首先對野生動物進行鑒定,在獲得鑒定意見并通知相關人后,如果確實沒有任何異議和瑕疵,才允許將野生動物放歸自然。
(5)先行沒收之后對違禁品的進一步處置。通常情況下,在先行沒收違禁品之后,為了節(jié)省保管成本,應當及時將違禁品銷毀、放歸自然、返還原單位、轉(zhuǎn)交有資質(zhì)的單位處置等。無論選擇何種處置方式,相關人員都應當全程錄音錄像(全程錄音錄像應當客觀真實地反映處置的全部過程)。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安排犯罪嫌疑人在處置現(xiàn)場監(jiān)督并制作筆錄,同時由見證人對處置活動予以見證。
3.有關證明對象和證明標準
可以通過現(xiàn)有的相關證據(jù)規(guī)定限制先行沒收程序隨意適用。先行沒收程序適用時,需要證明的事項主要包括物品是否為違禁品、違禁品是否有先行沒收的必要性、違禁品進行先行沒收是否時機正當、違禁品的來源等事項。相關證明標準適用“優(yōu)勢證據(jù)”標準即可。
4.救濟途徑
先行沒收程序適用時主要的救濟情形是,涉案財物并非為違禁品而被當作違禁品進行先行沒收,如果給權利人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應當允許權利人申請國家賠償。
保障先行沒收程序適用實現(xiàn)最佳效果,需要建立涉案財物保全合法性審查、刑事訴訟二元卷宗、理順先行處置流程等配套制度。特別要注意的是,保障先行沒收程序適用實現(xiàn)最佳效果,需要注意涉案財物管理中心所能發(fā)揮的積極意義,其能夠“打破過去公安司法機關主導涉案財物處置過程的封閉性,增加涉案財物事實處置的公正性和可信性”[3],是先行沒收等先行處置程序有效適用的重要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