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愚
【摘要】清政府借鑒歷代經營西域之得失,因地制宜地采用軍政合一的軍府制度。與之同時,伊犁將軍又大興屯田,使得軍糧充裕、城鎮(zhèn)興起、商賈云集、人口增長,促進了伊犁乃至新疆的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文化交流。在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之下,發(fā)展出了獨特的文學景觀。筆者結合各種文獻資料對清代西域詩文學景觀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當時的軍旅與屯墾都呈現(xiàn)出了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并對當?shù)氐慕洕⑽幕e極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良好的支持。
【關鍵詞】清代西域詩;文學景觀;伊犁;軍旅形勢;屯墾局面
【中圖分類號】I222.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0-0020-04
為了鞏固統(tǒng)一事業(yè)的勝利成果,當時的清廷借鑒歷代經營西域之得失,因地制宜地采用軍政合一的軍府制度,于1762年在伊犁設立了“總統(tǒng)伊犁等處將軍”作為當時新疆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自此伊犁便真正成為西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于是,在開展聲勢浩大的屯田事業(yè)的同時,遵照古代“筑城以衛(wèi)君,造廓以守民”的傳統(tǒng),大興土木,相繼修筑了一批城池。按修建時間排序,依次是塔勒奇、寧遠、綏定、惠遠、惠寧、熙春、廣仁、瞻德、拱宸,史稱“伊犁九城”,即今天所說的伊犁,而伊犁將軍府設在惠遠城。
我們所謂的文學景觀,就是具有文學屬性的自然或人文景觀,它以歷史建筑或自然風景為基本載體,同時又具有文學的內涵和審美的價值。據(jù)曾大興教授統(tǒng)計,在我國境內的“絲綢之路”上著名的文學景觀就至少有四十五處之多,它們東起河南、西至新疆,迤邐延伸,構成了一個“文學景觀帶”。僅在新疆,著名的文學景觀就有火焰山、天池、樓蘭故城、鐵門關、賽里木湖、果子溝古道、伊犁九城、伊犁將軍府舊址、夏塔古道等。在清代的西域詩中,有不少詠唱伊犁的篇章,通過這些城垣所展現(xiàn)的文學景觀,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伊犁大地上當年的軍旅形勢和屯墾局面。
一、承平武備要修明
伊犁將軍的首要職責是守土衛(wèi)邊。正如生活于咸豐至光緒年間的詩人蕭雄(約1824-1894)在他的《西疆雜述詩·伊犁》中所吟誦的那樣:“歐脫窮邊雜處多,東西司馬費摩挲。將軍夜綴黃金甲,不許強鄰擅渡河?!痹娭屑戎赋隽藨?zhàn)亂給各族人民帶來的災難,也表達了順應人民群眾的愿望,以及恢復百姓和平安定生活的決心。
凡是到過伊犁九城的人,都對遠在天涯的巍峨邊城、森嚴軍營、悲壯角聲、威武軍容留下了深刻印象。褚廷璋(?-1797)寫出:“盤雕紅寺朝鳴角,散馬青原夜控弦?!保ā兑晾纭罚┰娭械摹氨P雕紅寺”指的是規(guī)模恢宏的金頂寺和銀頂寺。汪廷楷(1745—1831)寫出:“從知閫外軍容肅,皓首書生也帶刀?!保ā冻醯揭晾纭罚伴€外”指的是京城以外的邊遠之地。還有“八陣旌旗肅步伐,四圍臺卡控襟喉。巖疆共睹皇輿壯,漢使空勞泛斗牛”。(《伊江雜詠》)楊廷理(1747-1813)寫出:“宛馬追風看北去,塞鴻唳月想南征。悲笳晚動伊江水,畫角宵嚴鐵勒城?!辈还苁莵碇芜呑龉俚?,還是坐罪流放的,都自覺地把自己當作戍邊的衛(wèi)士,身處邊塞,入鄉(xiāng)隨俗,他們的詩中都紛紛表示要在此處有所作為、有所擔當。
曾任伊犁參贊大臣的景廉(1824-1885)在《惠寧城》一詩中,描寫了惠寧城(今巴彥岱)的重要軍事地位及對拱衛(wèi)惠遠城的作用,回顧了過去的戰(zhàn)亂年代,也贊頌了各民族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分領軍符建此牙,城開百雉暮云遮。
金湯設險增形勢,羆虎當關重輔車。
榆塞昔曾嚴鼓角,花門今尚業(yè)桑麻。
征驂已過重回首,煙樹無邊映落霞。
“輔車”指的是頰輔與牙床,喻相依之物。“榆塞”泛指邊塞。“花門”是回紇的代稱,是維吾爾族的族源之一。
在上述詩中,多有“鳴角”“鼓角”“畫角”等詞語,這在西域詩中屬于寫實,而非虛擬。角是古代樂器名,出自西北游牧民族,而軍中多用作軍號,鳴角以示晨昏。舒其紹(1742—?)在他的組詩《消夏吟》中,分別表彰了忠實守衛(wèi)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部隊:“騎足追風影,骹聲落血毛。邊防資勁旅,兒女挎弓刀。”(《齊吉罕河》)“骹聲”指響箭聲,這幾句寫的是索倫營攜眷駐防新疆之八旗兵,1764年由黑龍江調駐伊犁河北岸?!按泵N,提戈戍月氏……壯心惟報國,不肯問瓜期?!保ā恫┝_塔喇河》)“瓜期”意為換防回歸故鄉(xiāng),這幾句寫的是察哈爾營在新疆攜眷駐防之八旗兵,1764年由張家口外移駐伊犁,分布在賽里木湖及博爾塔拉等地?!疤靿q環(huán)城郭,熊羆大合圍。拔山開壁壘,背水簇旌旗?!保ā断床疇I》)寫的是錫伯營攜眷駐防新疆之八旗兵,1765年自盛京(今沈陽)調駐伊犁河南岸。這些屯墾駐防的部隊,都為保衛(wèi)祖國西部邊疆的領土流血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武備修明、枕戈待旦是邊疆將士的生活常態(tài),所以在沒有戰(zhàn)爭的日子里,組織演武、閱兵和行圍打獵便是常備的功課。洪亮吉(1754-1809)的《伊犁紀事詩》中就有兩首寫伊犁將軍組織演武的詩:
坐來八尺馬如龍,演武堂高夾路松。
謫吏一邊三十六,盡排長戟壯軍容。
“坐來”指一時間。作者在詩后自注:“四月一日,隨將軍演武場角射,時廢員(即詩中的“謫吏”)共七十二人?!?/p>
偶選龍媒貢上方,萬蹄如鐵剖河梁。
驊騮盡解如人立,環(huán)拱將軍下角場。
“龍媒”指的是良馬,“剖河梁”意為分列在橋兩旁,“角場”又可以寫作“校場”,即演武場,是供進行摔跤、射箭、馳馬等競技活動的地方。
祁韻士(1751-1815)在《西陲竹枝詞》中專門寫到了邊防哨所:“刁斗聲殘夜寂寥,龍沙極目雪花飄。守邊一一皆飛將,生手何人敢射雕?”(《卡倫》)卡倫寫:“于要隘處設官兵瞭望曰卡倫?!保ā洞笄鍟洹罚┤绻皇侨粘G诓倏嗑?,守邊將士怎會成為“敢射雕”的“飛將”!
那些有關行圍郊獵的詩都寫得極有生氣。如汪廷楷的《伊江雜詠》:
淺草圍場百草肥,雙旌秋狝正行圍。
月明氈帳乘駝去,風響雕弓射虎回。
霜角曉傳營幕靜,箭翎低帶血花飛。
由來講武當農隙,不是看山戀夕暉。
“雙旌”指的是唐代節(jié)度領刺史者出行時的儀仗,“后借”指高官,但在這里指代伊犁將軍,“秋狝”意為秋獵。
又如祁韻士的《圍場》:
肆武疆場合重圍,角弓風勁令旗揮。
三千組練如云錦,遠向狼山射獵歸。
“組練”是組甲、披練,皆指將士的衣甲服裝,后借指精銳的部隊?!袄巧健痹瓰楣糯倥嘶顒拥牡赜?,這里借指尼勒克的群山。詩中贊揚了伊犁將軍每年秋天開展圍獵活動的威武氣勢。
陳寅(1740-1814)的《贈福樂齋都護巡視索倫臺卡》也描繪了一幅巡邊、狩獵、放歌、豪飲的野外生活場景:
風雪巡邊紫塞西,云遮山澗失高低。
千條玉帶盤雕影,一路銀杯送馬蹄。
校獵營開明月徑,雅歌聲動夕陽溪。
歸來滿座賓朋喜,共索新詩問小奚。
其中“銀杯”指雪中的馬蹄窩,“小奚”是仆從的意思。
楊廷理的《聞人談獵戲作》更是意氣風發(fā):
平原草淺獸初肥,整隊郊垌大合圍。
風靜日斜堪畫處,行行獵馬帶禽歸。
“郊垌”意為田野。
陳庭學的《雪后觀獵追賦》催人摩拳擦掌:
冰天出獵塞垣西,雪凈寒原簇萬蹄。
霜仗遠排平野闊,毳廬高卷凍云低。
鞲鷹下臂風爭迅,盤馬彎弓路不迷。
域外從禽觀未得,壯懷呵硯興追題。
“霜仗”意為銳利的武器,“毳廬”指氈房,“鞲鷹”指蹲在臂套上的獵鷹,“從禽”意為田獵時追逐野獸。詩中描寫了雪原上狩獵的壯闊畫面——“萬蹄”奔騰、刀槍閃光、獵鷹御風、盤馬彎弓,是一場氣勢磅礴、振奮人心的準軍事演習。
還有舒敏(1777—1803)的《公將軍較獵即事》,更是氣沖斗牛:
數(shù)行小隊出城西,閃爍朱旗振鼓鼙。
彩雉倒飛隨箭落,蒼鷹側翅掠云齊。
荒林月滿雕弓勁,衰草風寒怒馬嘶。
獵罷征人回首處,風毛血雨萬山低。
“公將軍”指的是伊犁將軍保寧,襲三等義烈公。這首詩的動感很強,空中有“彩雉倒飛”“蒼鷹側翅”,地上有“荒林”“雕弓勁”“衰草”“怒馬嘶”,再加上“朱旗”“閃爍”“鼙鼓”震天,一派轟轟烈烈的戰(zhàn)場景象。
這些狩獵行圍詩,讀起來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其中的氣氛更是令人血脈僨張、躍躍欲試。
二、晚風千頃稻花香
新疆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戰(zhàn)略地位,使得屯墾成為歷代政府治理新疆的重要國策。屯田事業(yè)對于鞏固邊防、改善民生功莫大焉。
伊犁屯田事業(yè)的興盛,在清代西域詩中有許多詠唱。如國柱在《春日口占》中寫道:“大野春回曉日曛,瞻蒲望杏總殷殷。蟄蟲辟戶翻新土,候雁呼風認舊群。千古屯田貽壯策,幾人籌國建殊勛。兵戈銷盡為農器,布谷催耕叫塞云?!痹娭写蠹诣T劍為犁、布谷催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陳庭學在《和劉軍門九日登高二首》與《再和前韻》中引用了漢宣帝時營平侯趙充國罷兵屯田的典故,歌頌奉旨在伊犁管理屯田事務的提督劉鑒的政績:“充國便宜握壯圖,邊屯引水浪花粗。果然軍伍皆知稼,何必農師督剪蕪?!逼渲小凹羰彙币鉃閴ㄖ郴牡亍!皵M將伊列寫成圖,塞上風云氣象粗。秋獵馬肥耽苜蓿,年豐軍飽笑萊蕪?!薄耙亮小本褪且晾?,“耽”是喜愛的意思,“萊蕪”指荒蕪。舒其紹也用營平侯趙充國指代伊犁將軍:“營平沁遠略,沙幕盡桑田?!保ā断娜战纪饪谡肌罚┢渲小吧衬弧敝干衬?。
徐步云在他的《新疆紀勝詩》中贊美了伊犁的氣候、水土十分宜于屯田:“五種大都宜二種,麥花開后稻花香。更看蕎麥花如雪,半似燕鄉(xiāng)半越鄉(xiāng)?!薄拔宸N”就是五谷。看著繁茂的莊稼,會使人把這里誤作江南魚米之鄉(xiāng)。楊廷理在祝賀嘉慶皇帝生日的詩中也高興地贊頌朝廷屯墾戍邊的政策:“欣占化澤敷屯戍,逖聽皇威暢遠戎。好共邊氓歌擊壤,隴頭麥信已先通?!逼渲小盎瘽伞币鉃榻袒亩鳚?,“敷”是施行的意思,“逖聽”意為遠聽,“擊壤”是贊頌太平盛世,“麥信”指小麥成熟時的東北風。蕭雄也高度評價了伊犁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優(yōu)越條件:“絕好河山土最腴,九城風雨課糧儲。”(《西疆雜述詩·伊犁》)最后一位伊犁將軍志銳(1853-1912)在《首夏巡邊,馬上得詩四章》中回顧了伊犁各族人民辛勤耕作的歷史貢獻:“二百年來古戰(zhàn)場,亦曾安堵課農桑?!辈⑶铱隙恕巴驮O兵回策最良”的屯墾舉措。
屯田良策實施的直接結果是莊稼豐收、軍糧充裕、城鎮(zhèn)興起、商賈云集、人口增長、豐衣足食:“升平都會人知樂,估客年年逐隊過?!保ǜc《異域竹枝詞》)“通街廛市蹙魚鱗,到此才堪洗客塵?!保ɡ滓灾P《甫抵伊垣口占》)由此可見,屯墾事業(yè)的興起,對于邊疆的開發(fā)、邊防的鞏固、經濟的發(fā)展功莫大焉。
曾經跟隨陜甘總督楊遇春平定張格爾叛亂的方士淦(1787—1849)寫有《伊江雜詩》十六首,其中有兩首寫到了伊犁的屯田事業(yè)。其一:
沃土原宜谷,疏河可溉田。
豈煩權子母,多費水衡錢。
“權子母”意為衡量本錢與利息。作者在詩后自注:“伊犁水土肥美,雪山春融,泉流甚旺。若筑壩分渠,開墾無數(shù),何必河工歲修款算生息。”其二:
安得趙充國,屯邊盡力籌。
稼通秋塞迥,水引雪山流。
烽燧雖云息,倉箱尚可憂。
荒垣多曠土,使者亟須謀。
這一首詩描述了經過平定張格爾叛亂的戰(zhàn)爭,消耗了大量歷年積存的軍糧,所以屯田之事不可稍有懈怠。
祁韻士在《西陲竹枝詞》中也寫到了欣欣向榮的屯墾現(xiàn)實:“列城棋布星羅日,閫外群尊大將壇?!保ā侗汀罚肮喔刃麻_鄭白渠,沃云萬頃望中舒?!保ā端铩罚傲谐恰敝敢蛲蛪ㄅd起而修筑的伊犁九城,“閫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鄭白渠”是鄭國渠和白渠的并稱,在今陜西省境內。
汪廷楷有一首詩專寫軍墾生活的諸業(yè)興旺、豐衣足食。
《伊江雜詠》:
云屯稼穡媲江鄉(xiāng),兵亦能農筑圃場。
疏雨一犁春浪暖,晚風千頃稻花香。
閑鋤野菜抽紅甲,新種秋瓜剖綠瓤。
一樣錦鱗河上好,四腮美鱸賣魚莊。
“野菜”是對自種蔬菜的謙稱,“紅甲”指植物的新葉。作者在詩后自注:“將軍念八旗兵丁生齒日繁,錢糧限于定額,奏請開墾屯田,兵食藉以充裕?!鼻f肇奎在贊頌米糧豐收的同時,也夸耀了副業(yè)的自給自足:“雞豚蔬果家家有,內豢無如牛與羊。”(《伊犁紀事二十首》)
不僅惠遠城周圍因屯田而繁榮,福慶看到的惠寧城是:“城筑惠寧為犄角,熟田彌望歲多收?!保ā懂愑蛑裰υ~》)舒其紹筆下的寧遠城:“有水皆宜稻,無田不種瓜?!保ā断囊鳌そ痦斔隆罚┙椂ò籽驕希骸熬G雨菰蒲影,黃云稏聲?!保ā断囊鳌ぐ籽驕稀罚岸枴敝傅氖堑竞讨仓険u動的樣子。雷以諴眼中的綏定城是:“水美田肥歡士馬,池深木茂好園亭?!保ā端藿椂ㄦ?zhèn)園亭》)蘆草溝:“漸見麥苗春雊雉,頻聽樹底雨鳴鳩?!保ā端尢J草溝》)“雊雉”指野雞。精河:“斧斤不入多材木,耒耜無聞少稻粱。安得神農重教穡,崇墉比櫛賦千箱?!保ā毒Ш勇贰罚榜珩辍敝皋r具,而這里借指耕作,“崇墉句”意為建造許許多多的倉庫儲藏糧食。就連與伊犁遠隔崇山峻嶺的奎屯和烏蘇也是“扶犁處處事農功,隴麥草草一望中?!保钔⒗怼犊汀罚芭Q蚬跑┣к娔?,禾稻新疇萬頃田。”(方希孟《西湖》)。
總之,屯墾事業(yè)的興起,不僅促進了伊犁以至新疆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而且應運而生的屯墾文化也推動了邊疆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新疆地域文化的發(fā)展與壯大。
三、結語
時至今日,盡管伊犁的一些城垣已經破敗或消逝,但我們仍然能通過對清代西域詩中的伊犁文學景觀進行挖掘,了解當時的軍旅形勢和屯墾局面,體味當年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風采。這對我們更好地研究“絲綢之路”的人文價值、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開發(fā)建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賴洪波:《伊犁史地文集·伊犁屯墾史述略》,香港銀河出版社,2005,第68頁,第77頁。
參考文獻:
[1]星漢.清代西域詩輯注[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2]吳藹宸.歷代西域詩鈔[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3]伊犁地方史資料輯錄[M].吳孝成,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4]林則徐新疆詩文[M].周軒,劉長明,編注.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6.
[5]星漢.清代西域詩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