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文
近日,第十六屆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30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295名全國技術能手迎來了屬于他們的“高光”時刻,青島共有三人獲得表彰,其中,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植物保護部副部長王連剛獲全國技術能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一粒種子被種進土里直到收獲,背后是無數(shù)農人日日夜夜的付出,其中,擔任植物保護工作的人被稱為守護農作物的“打更人”,日曬風吹、沒日沒夜是他們的工作常態(tài),風餐露宿、不能按時吃飯是他們的生活慣例。王連剛就是其中一員,27年來他一直從事植保的相關工作,病蟲害預測預報、防治、植物檢疫……腦里有一本“活辭典”,所到之處“火眼金睛”,創(chuàng)新植保技術更是層出不窮,王連剛堪稱植保界的AI(人工智能),卻又比AI多一份情懷與堅守。嚴寒酷暑,他一如既往默默奉獻,用心用情用力守護著希望的田野。
他是“活辭典”牢記數(shù)百種病蟲害
植保工作包含病蟲預報、重大病蟲防控、植物檢疫及植保新農藥新藥械推廣,是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安全的重要工作,但操作起來卻是繁瑣而不起眼,苦、臟、累,是一份默默無聞的“幕后工作”。
“我大學學的是植保專業(yè),但當時多數(shù)是圖片,很多病蟲害無法直觀了解,剛工作時,很多時候需要‘從頭開始?!睘榇耍踹B剛深入田間地頭,將能找到的所有害蟲和病害制成了幾百個標本,天天對著標本研究。經過長年累月的錘煉,他練就了識別病蟲害的“火眼金睛”。
在農技中心,王連剛的辦公室有幾百份標本,都是市區(qū)農作物常見的昆蟲。盡管如此,王連剛和他的同事仍在不斷學習,“不斷有新的病蟲害出現(xiàn),止步不前,很快就會落后。
2004年春天,青島大沽河沿岸的春白菜出現(xiàn)大面積不卷心、爛根、死棵癥狀。到現(xiàn)場后,王連剛根據(jù)多年經驗判斷這可能是一種檢疫性病害——根腫病,又稱大白菜癌癥,這種病在長江以北從未發(fā)生,也未見報道。通過實驗室切片、分離、鏡檢,他的判斷得到了驗證,建議采取果斷措施,保護了全市大白菜產業(yè)和種業(yè)安全。2019年青島小麥上首次出現(xiàn)“腥烏穗”,這是嚴重威脅糧食安全的檢疫性病害,王連剛憑借多年工作經驗與專業(yè)知識鑒定為小麥腥黑穗病,提出鏟除撲滅的果斷措施,避免了災害的發(fā)生。
他是指軍官打贏多場“病蟲害”仗
每周下鄉(xiāng),一周兩三次,全年無休,這是王連剛的工作常態(tài)。尤其是每年的4-5月,小麥開花、抽漿期間,也是蚜蟲、小麥條銹病等病蟲害的高發(fā)期。每年的4月至5月期間全市植保系統(tǒng)都會繃緊了弦,進入防控“一級戰(zhàn)備”狀態(tài)。
2021年,青島市區(qū)爆發(fā)了30年來最嚴重的小麥條銹病,防控形勢非常嚴峻。每天,王連剛6點出發(fā),帶領團隊去調查情況、指導防控,一次跑好幾個點,既當調查員又當駕駛員。晚上,他調度匯總每日的防控情況,寫通知寫匯報,忙到十點十一點甚至熬夜都成了常態(tài),經常加班到凌晨一兩點。經過兩個月苦戰(zhàn),全市條銹病防控攻堅戰(zhàn)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全市小麥條銹病損失率降到5%以下。
到了七八月份,玉米長成一米多高時,正是草地貪夜蛾蠢蠢欲動的季節(jié),為此,王連剛率領團隊進行監(jiān)控,清晨一頭扎進玉米地,衣服被露水打濕,到了中午,30多℃的高溫下,密不透風的玉米地里,汗水再次將衣服打濕。每當有人問他累不累,“當然累!但身為植保人,很清楚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清楚一旦延誤時機或發(fā)生失誤會帶來怎樣的后果,更明白身上肩負著的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容不得一絲馬虎。”每次王連剛都給出堅定的答案。
他是創(chuàng)造家制定預案改進“黑科技”
農作物重大病蟲一旦暴發(fā),如何應對?2009年王連剛負責起草、編制、會簽《青島市農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應急預案》,征求10余部門意見,通過青島市政府辦公廳下發(fā),這是青島市乃至全省發(fā)布的首個農業(yè)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應急預案,為全省同行提供了模板和參考,在以后歷年小麥條銹病、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防控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王連剛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監(jiān)測模式,深化物聯(lián)網(wǎng)等信息技術與植保有機融合,在全市布設10套遠程智能害蟲監(jiān)測系統(tǒng)、62套遠程智能性誘監(jiān)測設備、5套遠程風流孢子捕捉儀,配套病蟲疫情在線監(jiān)測管理系統(tǒng),推進病蟲識別、數(shù)據(jù)分析自動化,極大提高了農作物病蟲害監(jiān)測預警效率,打造全國一流病蟲遠程智能監(jiān)測體系。別小看這些監(jiān)測系統(tǒng),它們可以利用“黑科技”有效助力植保工作。例如孢子捕捉儀可以將空氣中的孢子粘附在膠片上,內設顯微鏡會把孢子的圖片通過無線遠程發(fā)送到手機、電腦、平板等終端。遠程智能性誘監(jiān)測設備則可以利用信息素誘捕蟲子,并自動完成殺蟲、拍照、運輸、收集、識別等系統(tǒng)作業(yè)。
他是“領頭羊”獲得多項發(fā)明專利
2021年7月,王連剛主動報名赴甘肅省定西市參加技術援助工作。援助期間,他積極為當?shù)馗咴牟恕ⅠR鈴薯、中藥材病蟲害防治出謀劃策,引進應用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連作障礙治理技術,蔬菜種子丸粒化繩播、水肥一體化等“四新”技術12項,助力當?shù)剞r民增收致富。
27年來,王連剛先后獲得農業(yè)農村部、省、市備類科技成果獎勵近20項,發(fā)表論文及參編專著20篇。先后獲得農業(yè)農村部、省農業(yè)農村廳、市政府和市農業(yè)農村局嘉獎或先進個人30余次。2022年獲得人社部第十六屆“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市農技中心與青島農業(yè)大學合作申報的項目獲得2021年度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花生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生物農藥技術開發(fā)及示范推廣”等青島科技惠民專項5項,獲國家發(fā)明專利、實用專利2項。
作為千千萬萬農技隊伍中的一員,王連剛一直覺得自己沒有做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業(yè)績,“但是只要堅定信念、用心耕耘,我們每一個人、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都可以實現(xiàn)閃亮的人生價值?!?7年的植保生涯,王連剛始終恪盡職守,用情懷守護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