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玉娥
(永靖縣劉家峽中學 甘肅 永靖 731600)
從身心發(fā)展全過程來看,初中階段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正逐步從兒童向青年過渡,心理層面快速轉(zhuǎn)變,各種心理問題比較集中。同時,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初中生的心理問題中,抑郁心理無疑是非常典型的表現(xiàn)。當學生產(chǎn)生抑郁心理時,往往會感到焦慮,情緒低落,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無疑會造成不利影響。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非常重視如何預防初中生的抑郁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家校共育無疑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教育模式。因此,要利用恰當?shù)姆绞綐嫿▽W校和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強化雙方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合作,以此來預防初中生的抑郁心理。
毋庸置疑,家校共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所以依托這一模式進行初中生抑郁心理的預防是極為必要的。從整體來看,其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是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的需要。學生的發(fā)展與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在教育活動中,環(huán)境可以視為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尤其是學生抑郁心理的產(chǎn)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抑郁心理的預防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對外界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在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家庭和學校是兩個主要的場所。通過家校共育,可以在雙方的協(xié)同配合下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適宜的發(fā)展環(huán)境。
第二,是提高教育質(zhì)量的需要。在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抑郁心理的預防主要依靠教師。從實際效果來看,盡管教師是專門的教育人員,但僅僅依靠教師,難免會使教育過程出現(xiàn)一定的疏漏。而通過家校共育,可以將家庭教育納入到整體的教育體系當中,從而在家長的支持下進一步提升教育質(zhì)量。
第三,家校共育可以補充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在學生抑郁心理的預防中,無論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需要以相應的教育資源為載體。通過家校共育,可以在人力、物力方面補充教育資源,并且可以引入更加豐富的、與抑郁心理預防有關的教育內(nèi)容。
第四,是提升教師教育能力的需要。家校共育并不是教師單向地對家長引導。依托家校共育模式進行學生抑郁心理的預防時,教師需要接受家長的監(jiān)督,并向家長學習一些有益的教學經(jīng)驗。這樣可以實現(xiàn)教學相長,幫助教師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依托家校共育模式進行學生抑郁心理的預防是可行的,其可行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
第一,符合相關政策文件的要求。教育部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視,并就此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很多文件中均提到了家校共育相關的內(nèi)容。比如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強調(diào)為了促進教育目標的落實,需要建設學校、家庭密切相關的教育網(wǎng)絡,從而豐富教育資源,完善教育制度。由此可見,通過家校共育預防學生抑郁心理符合政策要求。
第二,學校和家庭具有比較一致的教育目標。從根本目標來看,無論學校還是家庭,所關注的都是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中心。盡管雙方在抑郁心理的預防中存在一些細節(jié)的差異,但根本教育目標的一致性為雙方的通力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以往家校共育的成功經(jīng)驗提供了借鑒意義。家校共育模式的由來已久。盡管傳統(tǒng)的家校共育模式很難完全適應當下的教育要求,但在以往的教育活動中仍然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jīng)驗。因此,在初中生抑郁心理預防的教育活動中,以往的家校共育經(jīng)驗使雙方的進一步合作成為了可能。
從家校共育的角度來看,當前初中生抑郁心理預防工作的組織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較明顯的缺陷,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與家長對抑郁心理的關注程度不足。盡管家校雙方對心理健康教育比較重視,但很多時候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其他方面,而對于抑郁心理則缺乏足夠的重視。有時,教師和家長會錯誤認為年齡比較小的初中生并不會產(chǎn)生抑郁的心理,所以導致雙方在抑郁心理預防領域中的合作程度不足。
第二,在家校共育中,家長的主動參與意識比較薄弱。在教育活動中,家長有時會產(chǎn)生一些錯誤的認識,即教育責任主要由學校承擔,家長無需投入過多的精力。同時,在長期以來的教育活動中,家長往往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成績方面的表現(xiàn)。所以在抑郁心理預防領域的家校共育當中,家長的參與程度不足。
第三,家校共育的方法比較單一。一方面,實施家校共育的渠道比較少,主要依靠家長會等少數(shù)的平臺。另一方面,家校共育的流程比較固化,通常為教師提出意見,家長配合執(zhí)行,并向教師提出自己的困惑。毋庸置疑,僅僅依靠這種單一的方法,容易使家校共育活動產(chǎn)生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評價機制欠缺合理性。盡管教師認識到了評價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但評價環(huán)節(jié)的實施有時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沒有經(jīng)過精心的設計,導致評價內(nèi)容不夠科學和完整。
家校共育并不是一種籠統(tǒng)的合作方式,在合作過程中,只有使家校雙方了解自己所要承擔的具體職責,才能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家校合作當中。因此,依托家校共育模式進行學生抑郁心理的預防工作時,首先需要明確雙方的角色定位。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抑郁心理的有效預防奠定基礎。
通常來講,教師是學校各項教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在家校共育當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扮演好以下兩種角色:第一,組織者。在家校共育視角下的學生抑郁心理預防中,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直接發(fā)起人,所以承擔著組織教育活動的責任。同時,由于教師能夠比較及時地了解科學的教育理念,所以在家校共育當中,教師組織者的責任也體現(xiàn)在對家長的指導與幫助上。第二,傾聽者。在初中生抑郁心理的預防中,教師不能僅僅按照主觀經(jīng)驗組織教學活動,而是要認真傾聽家長的想法,從而對教育過程進行針對性的調(diào)整。從家庭教育的層面來看,家長需要扮演好以下兩種角色:第一,參與者。這里所指的參與并不是以往被動的合作,而是強調(diào)家長要主動參與到家校共育當中,并在學生抑郁心理的預防當中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能動性。第二,監(jiān)督者。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進行一定的監(jiān)督。因此,家長在參與家校共育的過程中,要發(fā)揮出自身的監(jiān)督職能。總之,明確各自的角色是通過家教共育預防學生抑郁心理的重要前提。
為了使家校共育視角下的學生抑郁心理預防工作更加有序地開展,需要使家校雙方的認識得到統(tǒng)一。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確容易使學生形成抑郁心理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內(nèi)容更具針對性,進而使教育活動更加有的放矢。
通過家校雙方的共同分析,發(fā)現(xiàn)造成學生抑郁心理的因素主要包括內(nèi)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其中,內(nèi)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自我歸因不正確。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挫折。當學生無法解決困難時,有時會將原因歸結為自身能力不行,從而導致自信心的喪失。第二,發(fā)展目標設置過高。在日常學習中,學生有時會給自己設置比較高的發(fā)展目標。由于超出了自身的認知水平,所以導致學生有時難以落實預期的目標,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了苦悶的情緒。第三,自我認識不客觀。初中生普遍處于青春期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心理比較敏感。所以在進行自我評價時,容易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這同樣是抑郁心理的誘發(fā)因素。從外因來看,容易引發(fā)學生抑郁心理的因素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人際交往的影響。其中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和同學之間的關系不融洽,導致學生感到自己被孤立。第二,教師與家長造成的學習壓力比較大。盡管在“雙減”背景下十分關注學生的減負問題,但學生的學習壓力仍然比較大,有時容易超過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容易導致學生的抑郁心理??傊挥忻鞔_容易引發(fā)學生抑郁心理的因素,才能更具針對性地進行家校共育。
在家校共育實踐下的初中生抑郁心理預防中,家校雙方的合作方式同樣是影響最終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家校共育的實施過程中,要豐富雙方的合作渠道,從而進一步增強教育合力,這也是提升抑郁心理預防工作效率的必要保障。
在學生抑郁心理的預防工作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進行家校共育:第一,體驗式家長會。體驗式家長會和傳統(tǒng)的家長會有比較明顯的不同之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由教師的單向介紹轉(zhuǎn)變?yōu)榱硕嘣?。一方面,家長需要向教師充分介紹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家長之間也要進行交流溝通。第二,家長助教。部分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比較高,或者其職業(yè)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關。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協(xié)調(diào)家長的時間,請家長參與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當中,從而和教師一起直接進行學生抑郁心理的預防工作。除了設計新穎的家校共育模式之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傳統(tǒng)的家校共育方法,并且要拓寬信息化合作平臺。
從角色定位來看,教師是學生抑郁心理預防工作的組織者,所以教師的教育能力也是影響家校共育最終效果的直接因素。尤其是在家校共育中,更是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自身能力的發(fā)展,并不斷加強學習,從而有效保障初中生抑郁心理預防工作的開展。
在家校共育視角下的學生抑郁心理預防工作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點發(fā)展自身的教育能力:第一,注重學習內(nèi)容的廣泛性。首先,要認真學習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有關的資料,從而準確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其次,要學習與家校共育有關的內(nèi)容,從而掌握一些組織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法。最后,要加強學科知識的學習。比如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所以要認真學習學科知識,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nèi)容進行有效的整合,以便開展抑郁心理預防工作。第二,注意學習渠道的廣泛性。除了進行自我教育之外,教師還需要主動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各項培訓工作當中。同時,還要與其他教師交流教育經(jīng)驗,學習不同的抑郁心理預防方法。第三,要注意動態(tài)性的學習。學生的心理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中,所以其心理健康狀況也會不斷發(fā)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及時總結教育經(jīng)驗,并展開新的學習。
盡管少部分家長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但由于家長并非專門的教育者,所以家長整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學校要開展親職教育,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幫助家長成為一名稱職的家長,從而使家長深入?yún)⑴c到學校初中生抑郁心理預防工作當中。
在親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和家長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要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幫助學生預防抑郁心理的重要性。其次,學校可以組織一些講座活動,幫助家長學習一些比較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使家長了解如何與學校進行合作,并在家庭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可以讓家長了解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最后,家長參與學校的學生抑郁心理預防工作時,往往會逐漸產(chǎn)生一些新的問題。因此,在親職教育中,要注意隨時向家長答疑解惑,從而幫助家長糾正錯誤的心理健康教育觀點。
在新時期的家校共育模式中,逐漸注入了一些新的內(nèi)涵。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不再僅僅關注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合作,而是強調(diào)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構建起“三位一體”的家校共育模式。因此,依托家校共育模式進行學生抑郁心理的預防時,要對社會教育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補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從而進一步提升教育實效。
首先,為了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性,可以邀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專家或者從業(yè)者對教師與家長進行培訓。其次,在挖掘社會教育資源時,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公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或者服務平臺,并將其作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拓展與延伸。最后,要依靠社會力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如:初中生的抑郁心理和外界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學??梢哉堗l(xiāng)鎮(zhèn)或者社區(qū)的相關負責人員幫助學校優(yōu)化學校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以此來減少不利因素對學生的影響。
評價機制是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家校共育視角下的學生抑郁心理預防,更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教育活動,所以在活動組織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從而保障合作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要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在家校共育視角下的學生抑郁心理預防的評價工作中,不僅僅是教師和家長之間的相互評價,還要充分聽取學生、學校領導者等各方的意見。其次,要注意評價內(nèi)容的全面。一方面,要結合學生的心理變化對抑郁心理預防工作的效果進行評價。另一方面,要針對家校共育模式進行評價,總結合作中的經(jīng)驗以及問題。最后,要根據(jù)評價環(huán)節(jié)中產(chǎn)生的認識及時對家校共育視角下的學生抑郁心理預防工作措施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
綜上,在現(xiàn)階段的初中教育中,預防初中生抑郁心理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活動,而家校共育無疑是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因此,要不斷探索家校共育模式的實施方法,并根據(jù)學生的心理水平設計具體的育人策略,從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