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冬之,劉斯咪(通信作者)
(聊城市人民醫(yī)院腦科醫(yī)院影像科 山東 聊城 252000)
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是由于腦血管血流供應突然中斷而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所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腦血管狹窄、阻塞的重要病理基礎[1]。脂質(zhì)沉積于動脈內(nèi)膜導致粥樣斑塊或內(nèi)膜纖維化形成,可造成管腔變窄及管壁變硬,使得腦部血流灌注異常,最終引發(fā)腦梗,并損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2]。早期篩查腦梗死患者的腦血管病變情況,是預防和阻止腦血管進一步狹窄或閉塞的重要途徑。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診斷腦血管病變的“金標準”,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可直觀地觀察到腦血管的病變部位及狹窄程度[3]。但DSA 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可重復性差,難以成為常規(guī)的診斷方式。近年來,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術因其無創(chuàng)性,能夠清楚地顯示管腔內(nèi)斑塊的部位、形態(tài),并能通過測量計算斑塊的范圍、狹窄程度及密度,為腦血管狹窄的檢查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4]。本研究旨在分析多排螺旋CTA 檢查在腦梗死并存腦血管狹窄中的臨床治療價值。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2021 年5 月—2023 年5 月聊城市人民醫(yī)院腦科醫(yī)院收治的100 例腦梗死并存腦血管狹窄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56~78歲,平均(66.24±4.53)歲;發(fā)病到入院的時間1~18 h,平均(14.16±1.41)h;合并高血壓39 例,合并糖尿病33 例,合并高血脂28 例?;颊邔ρ芯績?nèi)容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5];②患者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8 h;③年齡18~80 歲;④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5~15 分;⑤住院期間生命體征平穩(wěn);⑥碘過敏試驗為陰性;⑦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心源性腦梗死;②動脈瘤引起的腦卒中;③合并惡性腫瘤;④合并腦出血;⑤有重型顱腦損傷;⑥近2 周內(nèi)有外科手術史者。
DSA 檢查:檢查儀器為Philips Allhra Xper FD20數(shù)字化血管造影系統(tǒng),Seldinger 技術進行股動脈穿刺插管,分導于椎、頸動脈,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150 m L 造影劑,椎動脈流率2 m L/s,流量5 m L;頸動脈流率4 mL/s,流量8 mL;5 s 內(nèi)選擇200°旋轉造影,椎動脈流率2 mL/s,流量12 mL;頸動脈流率4 mL/s,流量16 m L。獲取感興趣區(qū),觀察血管病變、輪廓、血流走行情況。
多排螺旋CTA 檢查:檢查儀器為西門子Definition As 128 層螺旋CT 掃描儀?;颊呷⊙雠P位,進行頭頸部CTA,掃描范圍為主動脈弓頂至顱頂,掃描方向自足側向頭側。掃描參數(shù):管電流120 mAs,管電壓120 kV,層厚4 mm,矩陣512×512,螺距1.2 mm。ROI 感興趣區(qū)置于降主動氣管分叉下1 cm 水平,閾值常用120 HU。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及對比劑自動跟蹤技術,靜脈注射370 mg/mL優(yōu)維顯對比劑,劑量50~70 mL,注射速率4.5 mL/s,注射完后再注射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將所有數(shù)據(jù)傳入后處理工作站進行分析,包含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組(CPR)、多平面重建(MPR)、容積再現(xiàn)(VR)。使用系統(tǒng)測量工具測量斑塊范圍,計算斑塊血管的現(xiàn)在程度,分析斑塊的分布和性質(zhì)。血管狹窄程度分級:Ⅰ級:無狹窄;Ⅱ級:狹窄程度0%~<30%(輕度);Ⅲ級:狹窄程度30%~<70%(中度);Ⅳ級:狹窄程度70%~<100%(重度);V級:狹窄程度100%(完全閉塞)。
以DSA 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CTA 與DSA檢出血管狹窄數(shù)量、血管狹窄程度的符合率及測量的血管狹窄直徑。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DSA 檢出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數(shù)量共655支,CTA 檢出646 支,符合率為98.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A 與DSA 檢出的血管狹窄數(shù)量對比[n(%)]
DSA診斷Ⅱ級狹窄血管357 支,Ⅲ級狹窄血管161支,Ⅳ級狹窄血管116 支,V級狹窄血管21 支,CTA 診斷Ⅱ級狹窄血管350 支(準確率98.04%,漏診率2.00%),Ⅲ級狹窄血管159 支(準確率98.76%,漏診率0.63%,誤診率0.63%),Ⅳ級狹窄血管116 支(準確率100.00%),V級狹窄血管21 支(準確率100.00%)。見表2、表3。
表3 CTA 診斷血管狹窄程度結果 單位:支
DSA 檢出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基底動脈、椎動脈、頸內(nèi)動脈、頸總動脈血管狹窄直徑與CTA 檢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CTA 與DSA 檢出不同血管狹窄直徑對比(,mm)
表4 CTA 與DSA 檢出不同血管狹窄直徑對比(,mm)
DSA 具有分辨率高、三維立體圖像、圖像清晰等優(yōu)點,可直觀顯示血管形態(tài)結構、病變血管狹窄范圍及程度,為狹窄血管介入溶栓治療提供了必要條件。DSA 雖一直是“金標準”,卻因其有創(chuàng)性、可重復性差等局限性應用范圍相對狹隘。相比DSA,CTA 無創(chuàng)傷性,檢查費用低。研究所用的128 排螺旋CT 掃描儀具有快速獲取數(shù)據(jù)能力、計算機工作站后處理技術,能夠?qū)嵤?D-CTA,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MPR、MIP、CPR、VR 等多種重建,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質(zhì)量較高的血管圖像,原始圖像可反復處理,這種掃描方法與獨特的成像特點是其他影像學檢查所不能達到的[6]。
本研究結果顯示,DSA 檢出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數(shù)量共655 支,其中Ⅱ級狹窄血管357 支,Ⅲ級狹窄血管161 支,Ⅳ級狹窄血管116 支,V級狹窄血管21 支。以DSA 檢出結果為“金標準”,CTA 檢出腦血管狹窄數(shù)量為646 支,符合率為98.63%,其中診斷出Ⅱ級狹窄血管準確率為98.04%,Ⅲ級狹窄血管準確率為98.76%,Ⅳ級與V級狹窄血管診斷準確率為100.00%。說明多排螺旋CTA 診斷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數(shù)量及狹窄程度的準確率較高。郭燕等[7]研究指出,多層螺旋CT 冠狀動脈造影在診斷冠狀動脈狹窄方面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本研究結果顯示,DSA 檢出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基底動脈、椎動脈、頸內(nèi)動脈、頸總動脈血管狹窄直徑與CTA 檢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多排螺旋CTA 測量血管狹窄直徑較為精準。梁佐堂等[8]研究顯示,多排螺旋CTA 與DSA 測量血管狹窄直徑的結果無差異。
多排螺旋CTA 中MPR 技術以橫斷面圖像為基礎,可進行冠狀面、矢狀面、斜面及曲面圖像重建,消除所選平面以外的像素重疊,避免偽影影響。MIP 技術對深層結構顯示具有優(yōu)勢,可觀察在視線方向上密度最大的成像,并能在偏程中對表面陰影組織自動減影[9]。MIP無閾值依賴,能夠保持血管的連續(xù)性,精確識別血管腔內(nèi)的對比劑、更好地顯示血管的狹窄程度、血管壁上的鈣化。CPR 技術對掃描體位無特殊要求,圖像質(zhì)量接近軸位圖像,因此顯示血管的連貫性強,視野更廣。對夾層范圍、附壁血栓與管腔的關系顯示甚佳,能較準確地獲取血管狹窄程度、受累長度等病變信息。CPR 還可跟蹤血管走行,將血管結構的整個長度顯示在一幅圖像中,避免病變血管折疊出現(xiàn)漏診[10]。VR 技術利用計算機計算出每個像素內(nèi)各個物質(zhì)的百分比,不同組織間顯示為不同的灰度,較好地反映血管腔內(nèi)及血管周圍結構的空間關系,VR 還可通過三維顯示重疊的血管,使前后立體感增強,解剖關系更容易辨認。由此可見,MPR、MIP、CPR 與VR 之間可形成優(yōu)勢互補。聯(lián)合應用以上多種重建方法,能夠更直觀、立體地判斷病變血管的位置、形態(tài)、范圍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
綜上所述,多排螺旋CTA 檢查在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中的診斷價值較高,其對血管狹窄的數(shù)量、程度、直徑等參數(shù)測量較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