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瑞,郭帥鵬
(1.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306;2.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3.中原科技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紅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紅色精神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大學生在紅色文化的滋養(yǎng)下,能不斷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在應對全球文化多樣性帶來的沖擊時,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進行的工人運動、 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以及社會主義實踐”[1]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精神財富, 它體現(xiàn)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奮斗的信念理想”[2];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fā)展動力和民族精神”[3];是“以實現(xiàn)人類解放和共產主義為價值目標所形成的一種先進文化”[4];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5],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精神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6];它“既包括革命年代和經濟建設時期的遺址、遺跡和紀念場館等物質載體,也包括革命歷史和革命人物、事件承載的革命精神”[7]。由此可見,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特定時期、特定目標之下形成的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
紅色文化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資源, 具有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情懷,使其保持艱苦奮斗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可以有效消除各種錯誤社會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紅色文化蘊含的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的精神引領, 能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文化自信, 塑造大學生的道德品行,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 “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僅是對我國紅色歷史的宣揚與傳承,而且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8]。 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外生動力轉化為內生動力,其由內而生的情感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了他們的價值觀。
對大學生加強紅色文化教育至關重要,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一些困境。
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紅色文化”概念已成為歷史,僅將“紅色文化”當做歷史遺產來對待,“一些人認為,紅色文化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了,是老一代的東西,應像老古董一樣陳列在博物館”[9],這種看法是沒有認識到“紅色文化”的現(xiàn)實性及未來性的典型表現(xiàn)。 首先,對“紅色文化”的概念認識不清。 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踐,它有特定的主體及特定的活動,同時它還有時間上的界限,即從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開始。 它同時具有歷史性、 現(xiàn)實性、未來性,從時間上來看,它是三者的辯證統(tǒng)一。紅色文化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但這些紅色精神是一脈相承、 相互融合的,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 其次,對“紅色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認識不足。整體來講,紅色文化包括物質表現(xiàn)形態(tài)和非物質表現(xiàn)形態(tài), 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及改革開放時期遺留下來的遺址、遺跡、歷史文物、紀念場館等直接物質載體,有衍生出來的紅色文學、藝術、影視等間接載體,同時還有紅色革命歷史和紅色革命人物、事件、遺跡等承載的革命精神。 紅色文化不同時期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和價值理念保持著內在的傳承邏輯。
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不充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對紅色文化的保護力度不夠、研究深度不夠、精品打造不夠、宣傳力度不夠等。首先,開發(fā)主體單位不重視。 地區(qū)開發(fā)單位僅將紅色文化旅游作為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手段,只有經濟思維,沒有政治頭腦。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有系統(tǒng)思維,無法形成“由點連線,由線成面”的紅色文化譜系。整體來看,開發(fā)不夠全面、不夠系統(tǒng)。甚至有些開發(fā)部門為了地方經濟利益,不分“青紅皂白”“善惡是非”,將反面的歷史人物、負面的歷史事件一股腦地開發(fā)成“旅游景點”。 以反面教材進行正面教育未嘗不可,但是呈現(xiàn)出來的做法及效果,讓人大跌眼鏡,影響惡劣。其次,社會參與度較低。社會中的“紅色志愿組織”少之又少,沒有形成有主導力的民間組織,政府指導性較強,社會的能動性不足,導致社會的參與度較低,無法調動、發(fā)揮社會中的積極因素促進紅色文化的開發(fā)、傳播、普及等。再次,學校教學運用不充分。 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師資建設上對紅色文化運用不夠充分,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僅存在于口號中,形式化過于嚴重,沒有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更無法科學地、合理地、高效地運用紅色文化資源。 最后,大眾認知不足。 由于社會的參與度不足,在大眾認知中,“紅色文化”作為官方文化應該是政府的問題,與社會無關,更與個人無關。 大眾僅將紅色文化當作眾多文化中的一種, 沒有什么特殊之處,沒有認識到紅色文化特殊的教育功能,進而導致紅色文化教育在政府、社會、學校、社區(qū)、家庭之間斷裂,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過程中, 紅色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 其進學校、 進教材、進課堂等尚存在不足,更不用說“入耳、入腦、入心、入行”了。 首先,紅色文化教育平臺搭建不健全。傳統(tǒng)上, 紅色文化教育平臺是由學校與紅色文化所在地來搭建,在實際中這樣搭建的平臺也很多,但是不全面、不充分,一是并非所有學校都搭建了紅色文化教育平臺; 二是搭建了紅色文化教育平臺的學校存在紅色文化多樣性不足,缺乏系統(tǒng)性。 其次,紅色文化教育者隊伍建設欠缺。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教育是學校教師的工作,其他主體僅是輔助、配合。 大學時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學習成長階段, 學校教育毋庸置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僅將教育放在學校,又顯得過于單薄、死板、片面,無法體現(xiàn)教育的科學性、多樣性、浸潤性,無法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整體來講,沒有將政府、社會、學校、社區(qū)、家庭統(tǒng)一起來,沒有形成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立體化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未能形成教育合力,紅色文化教育者隊伍薄弱。 再次,教育手段靈活性不足。 過于注重課堂教學,普遍采用理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育形式枯燥單一,難以取得預期的教育成果。 “長期停留在淺層次的宣傳上、紅色網站僅以展示為主,缺少互動設計”“沒有重視大學生多元化的個性需求, 空泛的言辭說教”“教學過程枯燥乏味,較少開展實踐活動,更加缺少以紅色資源為內容的實踐教學活動。 ”[10]最后,學生的積極性不強。 由于學校重視度稍顯不足、社會關注度偏低, 導致現(xiàn)實中不能很好地運用紅色文化的精神意蘊回應大學生的思想困惑。 教育過程中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沒有從大學生身心特點出發(fā), 很難真正讓大學生切實參與到紅色文化學習之中, 失去了紅色文化對大學生應有的感染力、 號召力。 整體氛圍導致大學生“想學無處學”,進而“消極怠工”,失去了對紅色文化學習的主動性。
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文化, 而紅色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在社會上的分量稍顯不足, 宣傳力度欠缺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其一, 缺乏專業(yè)的宣傳隊伍。目前,紅色文化宣傳主要由政府在重大紅色紀念日推動,沒有形成日?;耐七M機制。社會參與的主動性不足, 紅色團隊欠缺, 無法起到引領社會的作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較為單一,教育效果不甚理想。高校校園里僅設定一些標語展示牌,未形成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 不能發(fā)揮紅色文化的感染力、號召力、凝聚力。 其二,宣傳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主要通過紅色影視劇、紅色旅游、紅色博物館、重大紅色節(jié)日慶典等,除此以外, 紅色文化很少通過其他途徑進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紅色文化進社區(qū)活動形式單一且缺乏規(guī)律性、系統(tǒng)性,與其他文藝表演活動無二。 “紅色”家庭利用不充分,無法起到應有的紅色文化教育功能,普通家庭難以運用紅色文化對孩子進行系統(tǒng)紅色文化教育。
當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很多,有客觀環(huán)境制約,也有主觀人為因素。 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要讓大學生理解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文化、踐行紅色文化,必須從話語表達、代際溝通及空間融合這3 個重要元素入手,來提升紅色文化的時代感、現(xiàn)實感、整體性。
3.1.1 要善于運用“話語表達”
“話語表達”要體現(xiàn)出可領會性、真實性、正當性、 時代性, 要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運用最符合大學生話語接受特點的語言表達方式,增強話語的生動性和吸引力,使大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精神上的共頻和行為上的共振,形成話語主體與話語受眾積極有效的互動態(tài)勢。 將紅色文化話語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紅色文化“入眼、入耳、入腦、入心”,進而真正踐行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3.1.2 要善于化解矛盾
紅色文化是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 形成了與每一個時代相符合的特定代表符號和語言習慣,代際之間形成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然而,由于不同歷史時代背景下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模式、 價值理念和行為習慣,不同時代的受眾在面對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事物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反饋,形成不同的社會認知,這樣就形成了代際矛盾。 只有用“歷史、現(xiàn)實、未來”相統(tǒng)一的視野,才能正確理解紅色文化、防止變形走樣,才能消解代際之間的沖突和隔閡,使紅色文化基因能代代傳承下來。
3.1.3 要有融合性思維
從全國整體性來看, 每個地區(qū)的紅色文化都有一定的歷史延續(xù)性、 精神傳承性。 它們是連成一片的,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能為了突出紅色文化的“地方特色” 而忽視全國各地紅色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也不能為了紅色文化的“整體性”而忽視了“地方特色”的凸顯。只有將區(qū)域性紅色文化融入全國紅色文化這個“整體性”之中,才能更大程度地展示出紅色文化的內在精神。“區(qū)域性”紅色文化的發(fā)揚光大,為“整體性”紅色文化添光加彩。
對紅色文化的發(fā)掘、保護、研究、整理、利用是宣揚其所承載精神的不二法門。
3.2.1 加強紅色文化開發(fā)保護力度
政府相關部門要強調對紅色文化的責任擔當,社會相關組織要參與進來, 在全社會范圍內普及依法保護紅色文化的相關知識, 喚起保護紅色文化的自覺意識,形成全社會保護紅色文化的合力。 其一,要重視紅色遺產保護。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加強紅色遺址、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統(tǒng)籌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等。 其二,要重視“口述歷史”。 進行實地調研,尋訪親歷者,利用文字、圖片、電子文本及影音制品等形式,創(chuàng)立紅色家譜。 其三,要注重衍生價值開發(fā)。除了紅色文化保護,還要進行紅色文化的價值開發(fā),不斷挖掘其內涵和增加其附加值。充分發(fā)掘紅色文化遺產的藝術、歷史、教育和商業(yè)價值,打造以政府為主導,融合紅色文化的古城、公園、影視城等一大批文化產業(yè)園。 通過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魅力,拓展其多方面的價值,其根本目的是確保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從而提升全社會的文化自信[11]。
3.2.2 增強紅色文化系統(tǒng)研究
要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要加強對紅色文化及其所蘊含的時代精神概念的科學界定,增強紅色文化及其精神的闡釋力, 對其表達形式進行“喜聞樂見”的創(chuàng)造,實現(xiàn)科學有效的傳播。在研究過程中要以小見大,正確認識“地域性”與“全國性”的辯證關系,認識到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地區(qū)之間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創(chuàng)建一套科學的、多層次的、立體化的紅色文化譜系。
3.2.3 打造紅色文化精品系列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 紅色文化在不同區(qū)域不同階段承載的歷史意義、 現(xiàn)實意義的表達形式不同。 所以在打造紅色文化精品時要考慮其歷史意義、現(xiàn)實意義及展望未來意義。 其一,打造紅色文化產品體系。 紅色文化的影視劇、文章、歌曲和電腦游戲等的策劃與開發(fā), 通過資源優(yōu)勢和產品質量打造高質量的精神產品以占領文化市場。 尤其是利用影視劇的優(yōu)勢制作更多的文藝作品, 不斷增強紅色文化的宣傳功能和教育意義。其二,構建紅色文化產業(yè)體系。大力發(fā)展有關紅色故事、遺址等方面的旅游產業(yè),提升大學生活動文化宮的紅色教育功能。著力打造完善的新型文化產業(yè)體系, 使紅色教育與市場發(fā)展協(xié)調互動、相互促進,形成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與紅色文化傳承的雙贏局面, 使大學生在文化體驗中陶冶情操、接受教育、提升思想境界[12]。 其三,搭建重點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促進地方重點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整合, 建立區(qū)域紅色文化教育的校地合作基地與研究平臺。注重提高紅色教育基地的參與性、欣賞性和體驗性, 增強學校師生對紅色文化的科研興趣與實踐參與度,不斷提升其教育功能。
大學生作為一個活躍的社會群體, 其身心都在成長發(fā)育期,其思想的可塑性很強。要想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加強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力度,必須從紅色文化人才培養(yǎng)、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創(chuàng)新紅色教育的方式方法著手。
3.3.1 加強紅色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根據大學生受教育的環(huán)境,建立一套多方面、多層次、 立體化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 大學生作為被教育者,其生活學習的環(huán)境包括社會、學校、社區(qū)、家庭。在社會上要依托紅色文化博物館、景區(qū)、志愿團隊等培養(yǎng)一批紅色文化“專家”;學校作為大學生最主要的學習生活場所, 須建立一支又紅又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 在社區(qū)要培養(yǎng)一批具有紅色文化專業(yè)知識的管理服務人員, 使得紅色文化能夠很好地進社區(qū);家庭則要暢通紅色文化入家,烘托紅色文化氛圍。 政府投入、社會參與、學校為主、社區(qū)輔助、家庭引導,“政府、社會、學校、社區(qū)、家庭”形成一個聯(lián)動機制, 為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打造一支數(shù)量充足、結構合理、專業(yè)素質優(yōu)良的人才隊伍。
3.3.2 完善學校紅色文化教育體系
首先,要充分“武裝好”、利用好學校的教師隊伍、行政管理隊伍。 在“課程思政”的大環(huán)境中,要將紅色文化充分地體現(xiàn)在課程中、教學中,使紅色文化進課程、入課堂。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校園空間。利用紅色文化將圖書館、教室、食堂、辦公室、宿舍等其他公共空間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具有連續(xù)性的“紅色空間”,營造良好的校園紅色文化氛圍,充分發(fā)揮校園環(huán)境的隱性教育作用。 將課堂教學的顯性教育和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相結合, 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 進而實現(xiàn)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最后,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發(fā)揮第二課堂價值,構建大學生參與機制。積極開展慰問老紅軍、老黨員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志愿服務,通過第二課堂為學生提供實踐空間, 使其能夠在充分的社會實踐中檢驗馬克思主義理論。 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形式,帶領大學生觀看紅色電影、紀錄片,引導大學生參觀紀念館、 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踐行紅色革命精神。
3.3.3 創(chuàng)新宣傳教育方式方法
首先,要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紅色文化教育平臺。要將政府、社會、學校、社區(qū)、家庭聯(lián)合起來,各負其責,構建一個全社會的、立體化的紅色文化教育平臺, 在此平臺的基礎上依托新媒體創(chuàng)新宣傳教育方式方法。 其次,運用好新媒體。 善于運用抖音、微博、微信、微視頻App 等,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深層的涵義,讓大學生重新認識紅色經典。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交互性, 在云端講述紅色故事,演繹鮮活歷史,占領網絡紅色文化教育陣地[13],進一步豐富教育形式, 使紅色文化教育形式更加多樣化、系統(tǒng)化。以大學生群體喜愛的方式宣傳紅色文化,讓大學生群體了解和熱愛紅色文化[14]。 使大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紅色文化, 踐行紅色文化精神。 最后,改革課堂教學。 運用新媒體,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加強課后交流互動、輔導,開展一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活動等,為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 對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不是哪個單位或哪個部門就可以單獨解決的。 它需要各個教育主體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要將政府、社會、學校、社區(qū)、家庭、個人有機聯(lián)合起來,從宏觀、中觀、微觀3 個層面著手。政府部門要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的宏觀管理體制, 綜合運用多種管理方式加強保障,如經濟手段、政策鼓勵、法律法規(guī)保障、技術提升等,充分發(fā)揮計劃、指揮、協(xié)調、監(jiān)督等作用。社會要從中觀層面打造優(yōu)質的紅色文化產品、產業(yè)等,打造一批高質量、高品位、高水平、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多樣、內容豐富的紅色文學、歌曲、舞蹈、影視、戲劇等作品。 學校、社區(qū)、家庭要分別從微觀層面著手,學校要探索紅色文化資源教育體系。社區(qū)文化建設要積極融入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紅色社區(qū)。家庭要引導子女進行紅色文化學習, 營造家庭紅色文化氛圍。 大學生個人要懂得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結合起來,主動學習紅色文化,在紅色文化的浸潤中成長,在紅色文化精神的引導下自立自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