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西北大學,西安 710127]
《張生煮?!酚置渡抽T島張生煮?!罚肚?偰刻嵋分刑岬健啊稄埳蠛!吩詈霉抛?,《錄鬼簿》與《太和正音譜》皆有著錄,今存《元曲選》及《柳枝集》本”。這兩個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三折,前者中此折由正末主唱,后者由正旦主唱,所唱曲詞卻無大出入。趙景深主編的《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中,考證的結(jié)果也與《曲??偰刻嵋芬恢?。本文研究以《元曲選》為底本,輔以《柳枝集》為參考。
明初朱權(quán)的《太和正音譜》中將元雜劇分為“雜劇十二科”,通過對這些題材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表現(xiàn)宗教故事、人物和思想的作品是一個非常突出的類別。宋元時期,宗教的發(fā)展有兩個主要的特征:一是諸教并行,相互影響;二是各宗教間加快了彼此融合的步伐,世俗化傾向明顯。本文將以宗教劇來統(tǒng)稱那些以宗教文化為背景、具有一定程度宗教意蘊的雜劇。
《張生煮海》是典型的宗教劇。其內(nèi)容大致是:書生張羽借住于東海岸邊的石佛寺,夜晚他彈琴散心,被同是夜游散步的龍女瓊蓮聽見,龍女被琴聲吸引,二人一見鐘情便私訂終身。兩人約定中秋成親后,龍女便走了。張羽非常思念龍女,便去海邊尋找她,這時張羽遇到一個仙姑,仙姑告訴他,瓊蓮是龍王之女,而龍王性情暴躁,不會將女兒嫁給他。在仙姑的幫助下張羽煮沸海水,制服了龍王,最終與瓊蓮結(jié)為夫妻。劇本的內(nèi)容和主題都有濃重的宗教色彩。本文將從宗教典型意象的構(gòu)建、煮海情節(jié)的宗教源流、金童玉女與謫仙回歸模式等幾個方面來論述。
元代的宗教劇中大多是表現(xiàn)佛、道兩教的內(nèi)容,在這些劇中,劇作者通常會運用一些具有宗教性的意象來構(gòu)建整個主題。比如《鐵拐李度金童玉女》:“我靈光回閬苑,他慧性到蓬萊”中的“蓬萊”;又如 《月明和尚度柳翠》:“畢罷了愛欲貪嗔,同共到靈山會上”中描寫的“靈山”,都是典型的宗教意象。
在《張生煮?!分鞋幊嘏c桃源是一組極具解讀空間的象征符號,并且它們出現(xiàn)在戲曲的結(jié)尾部分也頗有意味,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例如:
對對雙雙,喜喜歡歡,我與你笑相從,再休提誤入桃源洞。
幸會多嬌有所期,閑花野草斗芳菲。幽情何處桃源洞,則怕劉郎去未歸。
你二人若非吾來指引,豈得到瑤池仙境也?
“瑤池”最早出自于《穆天子傳》:“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即是西王母宴請周穆王的地方。再據(jù),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云:“西王母是西方昏荒國名,又曰西王母神名?!币簿褪钦f“瑤池”最早是指西方的某國,而瑤池是外事招待之地,瑤池相會可以被認為是外交事件。唐代也有瑤池殿,唐太宗曾御瑤池殿問侍臣“西蕃通來幾時”。后世的“瑤池”也多取自它的原初之意,即西王母的住所,而瑤池宴也用來代指神仙之宴。
“桃源”則主要來源于陶淵明的“武陵避秦”與劉義慶的“天臺遇仙”。桃源意為“凝聚著一些人類心理和人類命運的因素,滲透著我們祖先大致按照相同方式無數(shù)次重復產(chǎn)生的歡樂與悲傷的殘留物”?!拔淞瓯芮亍迸c“天臺遇仙”都表現(xiàn)了隱逸的思想,但是二者之間也有區(qū)別,一是表現(xiàn)避世之思,一是問道修仙。后者又在文人不斷地敷衍中引出了男女之間的情愛意蘊,這在元代宗教劇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桃源洞”與一般的宗教意象有所不同,它大多數(shù)情況下出現(xiàn)在人神戀或者說人仙戀的宗教劇中。除《張生煮?!分卸啻翁岬教以炊赐?,《劉晨阮肇誤入桃源》《張?zhí)鞄煍囡L花雪月》中也有出現(xiàn),例如:
紫霄仙謫來人世,修真在桃源洞內(nèi)。
(《劉晨阮肇誤入桃源》)
他若肯早近傍,我也肯緊過從。拼著個賺劉晨笑入桃源洞。
(《張?zhí)鞄煍囡L花雪月》)
“瑤池”“桃源”在很多人仙戀的雜劇中出現(xiàn),它所建構(gòu)的空間意義也大多相似,這表明其中應(yīng)該包含某種約定俗成的象征意蘊。韋勒克認為:“‘象征’具有重復與持續(xù)的意義。一個‘意象’可以被一次轉(zhuǎn)換成一個隱喻,但如果它作為呈現(xiàn)與再現(xiàn)不斷重復,那就變成了一個象征,甚至是一個象征系統(tǒng)的一部分。”“瑤池”“桃源”等意象在歷代文人的不斷敷衍下逐漸帶上了宗教色彩,從而進一步演化為宗教典型的意象,而雜劇中由此所構(gòu)建起來的戲劇情境和空間意義也自然蒙上了宗教的象征色彩。
與大多數(shù)才子佳人戲不同,《張生煮?!分?,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并不是敘述的重頭戲。張生與瓊蓮從相識到定情只有一折的戲份,而定情之后的內(nèi)容卻有三折之多。其中,“煮?!钡那楣?jié)是全劇的重點和高潮,然而煮海這一情節(jié)要素并不新鮮,在很多歷史典籍中均有記載。在中國民間故事中有著與其非常相似的“煮海寶”故事,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被編為AT592A 型,名為“煮海寶”?!爸蠛殹痹醋怨爬系奈仔g(shù)觀念,是古老的靈物崇拜中人們發(fā)展出使用靈物的巫術(shù)。模仿巫術(shù)和接觸巫術(shù)是我國傳統(tǒng)的兩種民間巫術(shù)形式,前者是用相似物代替的方法來達到巫術(shù)的目的,后者是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者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來達成目的的巫術(shù)?!爸蠛!惫适轮械奈仔g(shù)一般都兼容了上述兩種方術(shù)的特點,因而具有特殊的效果,足以取信于聽者,使他們相信那塊石頭真的能將大海制服。
劉守華在《中國民間故事史》書中曾對“煮海寶”故事進行過探源,認為這一故事最早是由印度的佛經(jīng)故事脫胎而來。在成書于一千五百年前的《經(jīng)律異相》中記載了一則名為《入海采珠以濟貧苦》的佛本生故事,它講述了佛陀的前世是一個王子,曾率領(lǐng)眾人入海采寶,得到一顆如意珠。但是海里的龍王不讓他拿走,于是佛陀用一種法器將海水吸干,最后龍王屈服,將寶珠奉上。劉守華認為:“這個構(gòu)思新穎、現(xiàn)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的印度故事通過漢譯佛經(jīng)傳入中國后,很快被納入中國文學之中,逐漸演變成一個眾口傳頌的故事類型‘煮海寶’。”
同樣的,在《佛本行經(jīng)集》卷三十一《昔與魔競品》中,也發(fā)現(xiàn)了相似的情節(jié)內(nèi)容:有一商人在海中尋得一塊摩尼的寶物,卻不慎將其墜入海中。于是商人便拿著一個杓,企圖讓海水枯竭,好尋回寶物。海神得知后,勸他放棄,但商人不改其志,最終海神被他的決心震懾,將珠寶還給了商人。此外還有很多典籍中均記載了類似的故事,如《賢愚經(jīng)》卷九《大施抒海品》中,有菩薩抒海迫使龍神送還寶珠,以度濟眾生的故事。另外在《雜譽喻經(jīng)》《海龍王經(jīng)》等中,也有很多龍神傳說。劉蔭柏認為:“在宋院本諸雜劇中有《張生煮海》,大概是受佛經(jīng)故率、唐傳奇及民間傳說融合而衍成的宋代傳說,因很流行,遂又被編成院本、雜劇上演。”
此外,煮海術(shù)與道家煉丹術(shù)也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劇中描寫,仙姑奉東華上仙的法旨,賜予張羽三件法寶:銀鍋一只、金錢一文、鐵杵一把。仙姑提到:“放金錢在水內(nèi)。煎一分。此海水去十丈;煎二分去二十丈,若煎干了鍋兒,海水見底?!逼渲羞€提到:“這寶呵出在那瑤臺紫府清虛界”,包括劇本末尾東華大仙說的“配金丹鉛汞相投”,煎熬海水的時候,鍋中要放金錢,這與道家煉金丹的仙話不無關(guān)系。
可見“煮海”這一情節(jié)既有佛教源流,也與道教有所關(guān)聯(lián),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與儒釋道三教合流息息相關(guān)。自漢代起,儒道兩家便開始相互吸引,相互結(jié)合,具體表現(xiàn)為西漢末年,讖偉之學的廣泛流行,這正是儒學的陰陽五行化和儒家經(jīng)典的神秘化導致的結(jié)果。當佛教開始傳入中國,這種外來宗教必須與當時盛行的煉金術(shù)思想相結(jié)合,才能在中國本土站穩(wěn)腳跟。在道教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也有一些佛教教義被用來捏造成道教教義,并通過模仿一些佛教儀式來制定道教儀式,也正是有了“煮?!鼻楣?jié)的渲染,才得以讓此劇的宗教意味更為濃厚。
“下凡歷劫”的原型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巫師通神活動。借由通神活動衍生出了最早的下凡濟世仙話,然后在后世又演變?yōu)橄路矚v劫的模式。這種道教獨特的“謫仙回歸”模式,即天界上仙或因私動凡心或因觸犯天條而被貶入凡間,歷經(jīng)磨難和考驗之后,再經(jīng)由上仙指點,得以重返天界?!爸喯蓚鹘y(tǒng)”自東漢出現(xiàn),之后就大量見于神仙傳記和筆記小說中?!爸喯苫貧w”模式成為一種相對固定的敘事系統(tǒng),謫仙的生命歷程是早已規(guī)定好的:因過失而貶謫,受磨煉而回歸。元代雜劇中的仙—凡—仙程式,即某上仙因為過錯被帝君貶下凡塵,后傳經(jīng)說道,濟度救難,謫仙“功成行滿”,重返天界。這正是對道教經(jīng)典中謫仙故事的圖解和再現(xiàn)。
《張生煮?!繁砻嫔峡词且粋€人仙戀的愛情故事,但其本質(zhì)上與道教“謫仙回歸”的模式一致。它借用才子佳人的外衣,表達的是道教的升仙思想。張羽和瓊蓮本是天上的金童玉女,卻動了思凡之心,因此被東華上仙罰往下界投胎脫化。金童轉(zhuǎn)為潮州張家之子張羽,是一個深通儒教的秀才;玉女即龍女瓊蓮托生于東海龍地。二人因琴相識,私訂終身。后遭到了龍神的阻擾,于是東華上仙派遣一名仙姑來幫助張羽,二人最終圓滿成婚。最后經(jīng)東華上仙點化,令他二人可以重返瑤池,同歸仙位。故事的結(jié)構(gòu)完全符合仙—凡—仙的程式。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金童玉女”的角色設(shè)定,這在宋元以來的文學作品中多有出現(xiàn),如宋詞詞牌出現(xiàn)有侍香金童、傳言玉女、玉女搖仙佩等形象。神仙道化劇中,金童玉女也頻繁出現(xiàn),成為戲中的重要角色,如南戲《金童玉女》,雜劇《金童玉女》《度金童玉女》《莊周夢》等。按道教的說法,凡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皆有童男童女伺候,叫金童玉女,比如民間盛傳:太上老君有金童玉女三十萬侍衛(wèi)、元始天尊有金童玉女九千萬人侍奉,等等??梢杂H歷的比如廟宇中北方真武大帝的身旁,就常塑有金童玉女?!巴ㄟ^對現(xiàn)有田野資料的考察發(fā)現(xiàn),上至華夏始祖盤古(嶺南柳州等地盤古廟)、下至須發(fā)銀白的好好先生土地爺(比如山西平遙中都寺、雙林寺)身邊,都有金童玉女貼身侍奉,跟著主人享受馨香禱祝?!本枚弥鹜衽渤闪说澜坦适轮械囊粋€經(jīng)典形象。
知名漢學者青木正兒在《元人雜劇概說》中談及《柳毅傳書》與《張生煮?!窌r說道:“結(jié)構(gòu)方面《柳毅傳書》為優(yōu);《張生煮?!肥前褑渭兊氖论E,勉強延長為四折,因此結(jié)構(gòu)松散。”縱覽全劇,筆者確有青木先生之同感。《張生煮?!冯m可歸為人神戀的類別里面,但是它講到戀的情節(jié)并不多,可以說只有一折而已。它更多的篇幅是講張羽如何煮海以及石佛長老來勸導張羽停止煮海。最終,當東華上仙來點化二人時,我們方才知道,煮海不過是張羽所必須要遭受的凡間苦難,這是仙人返還天界必定程序。而戲曲的最終落腳點不過是“攜手登仙去,撇罷塵世苦海”的成仙得道的宗教命題。因此,在筆者看來,《張生煮?!匪哂械淖诮桃馓N遠遠大于其他所謂的對世俗愛情的追求,但不得不說人仙戀愛的情節(jié)的確為《張生煮?!吩鎏砹瞬簧偈浪谆膬A向??偠灾?,《張生煮海》一劇蘊含著濃郁的宗教色彩,我們可以看到佛道合流在其中的深刻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