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震(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qū)里則街道辦事處農(nóng)業(yè)綜合服務中心)
近年來,家禽養(yǎng)殖業(yè)高速發(fā)展,而疫病頻發(fā)是全球家禽業(yè)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在各種雞疫病暴發(fā)報告中,雞傳染性貧血的流行報告十分頻繁,被認為是新發(fā)疫病。雞傳染性貧血又被稱為貧血-皮炎綜合征和藍翅病,會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胸腺萎縮。雞是許多傳染性病原體的宿主,這些病原體可通過受污染的蛋和肉傳播給人類。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疫病控制。2011年,在人類皮膚表面發(fā)現(xiàn)了一種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同源物;2012年,從中國的牛皮癬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一種雞傳染性貧血病毒類似病毒;從智利兒童的糞便樣本中分離出另一種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相關病毒;香港兒童糞便樣本中也報告了一種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相關病毒,這意味著雞傳染性貧血病的相關病毒可能對人類構成潛在威脅。除人類外,已在狗、小鼠和其他鳥類中鑒定出與雞傳染性貧血病毒高度相似的不同病毒株,加劇了公眾對這種病毒的擔憂。
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是一種無包膜、二十面體單鏈DNA病毒,屬于Anelloviridae科Gyrovirus屬。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是最小的病毒之一,直徑為25納米,包含一個2.3kb的單鏈環(huán)狀負鏈DNA。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對氯仿、丙酮等經(jīng)常用于消毒的化學物質(zhì)具有抗性,即使在pH為3的強酸性條件下也能存活。此外,病毒在高溫下非常穩(wěn)定,可以在80℃下存活30分鐘,在100℃下10分鐘才完全失活,這些特征決定了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的普遍性。病毒有一個開放的閱讀框,編碼3種蛋白質(zhì),即病毒蛋白1(VP1)、病毒蛋白2(VP2)和病毒蛋白3(VP3)。VP1蛋白是所有編碼蛋白中最大的,是已知惟一參與雞傳染性貧血病毒衣殼形成的蛋白。VP2蛋白在VP1蛋白和VP3蛋白的絲氨酸、蘇氨酸和酪氨酸磷酸上都表現(xiàn)出磷酸酶活性,由于這種活性,它作為VP1蛋白的支架蛋白以達到其適當?shù)臉嬒?。VP1和VP2都是疫苗設計的主要靶點,可以在宿主(主要是雞)中誘導中和抗體。VP3蛋白因其在雛雞胸腺細胞和紅細胞中誘導凋亡的特性而被認為是凋亡蛋白(Apoptin),從而導致貧血和免疫抑制,它具有天然的選擇性誘導快速分裂的腫瘤細胞凋亡的能力,是一種潛在的控制癌癥疾病的藥物。雞傳染性貧血病毒能感染所有年齡的公雞和母雞,從而對家禽業(yè)造成嚴重危害,相比于其他類型的雞,它在肉雞中最常見。與其他病毒感染性疾?。ㄈ珩R立克氏病和傳染性法氏囊?。┮粯樱u傳染性貧血病毒是一種免疫抑制病毒,它使宿主暴露于幾種繼發(fā)感染,這些繼發(fā)感染共同削弱了免疫系統(tǒng)。
病毒蛋白基因中,VP1基因已知不保守,VP1基因在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分離株間的可變性已被報道,它導致了不同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分離株的多樣性。病毒基因組的分子特征揭示了VP1蛋白的高變區(qū)(139~151位氨基酸),其中139位氨基酸和144位氨基酸在病毒的傳播中起關鍵作用,如果VP1蛋白394位的氨基酸為谷氨酰胺,則病毒感染具有致病性。基于病毒蛋白的多樣性,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毒株具有許多不同的進化分支,不同來源的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毒株之間尚沒有一致的分類。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系統(tǒng)發(fā)育的差異是因為在病毒基因組、病理和流行病學水平上的復雜性,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可以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垂直傳播是從繁殖者向后代的傳播,水平傳播包括通過羽毛、口腔和糞便傳播。病毒攻擊出生前兩周缺乏母源抗體的雛雞,并對組織和器官造成嚴重損害。在母體遺傳抗體的雛雞中,病毒無法進行垂直傳播,但隨著抗體的減弱,有可能出現(xiàn)亞臨床癥狀的水平傳播。這會導致生長發(fā)育不良,并使雞只容易受到一些繼發(fā)感染,如馬立克氏病、傳染性法氏囊病和腺病毒感染。出現(xiàn)淋巴樣萎縮、體重減輕、骨髓再生障礙性疾病、紅細胞肌肉消耗和貧血等問題。在雛雞中,中度至重度胸腺萎縮已被記錄為最一致的病變之一。此外,法氏囊萎縮、肝腫大和斑駁也有報道,嚴重貧血可能導致皮下和肌內(nèi)出血及腦室黏膜出血。發(fā)生繼發(fā)性細菌感染時,可能觀察到空氣球囊炎、心包炎、肺炎和壞疽性皮炎。病毒的主要靶標是成血細胞和淋巴細胞前體細胞,骨髓中的造血細胞受損,紅細胞和骨髓細胞數(shù)量急劇減少,導致宿主貧血。T淋巴細胞也是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的主要靶點,影響適應性免疫。B細胞不容易直接受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的影響,但對B細胞的間接影響與細胞因子和其他分子的損傷有關。白細胞介素-2等細胞因子的降低對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免疫系統(tǒng)的吞噬活性有影響,這是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原因。感染后15天,血液、胸腺和脾的病毒載量最高,肝、骨髓和法氏囊的病毒表達最低,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12等)急劇減少。病毒在免疫系統(tǒng)完好的雞體內(nèi)可持續(xù)3~4周,但在免疫功能受損的雞體內(nèi)可持續(xù)7周。
傳染性法氏囊病是雛禽的一種急性、高度傳染性疾病,通過與受感染雞的直接接觸而水平傳播,臨床癥狀包括厭食癥和腹瀉。馬立克氏病是一種雛雞的免疫抑制疾病,由于免疫抑制,雛雞暴露于繼發(fā)感染。雞傳染性貧血與傳染性法氏囊病共同感染會對雞的生長造成嚴重損害,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已在世界不同國家感染馬立克氏病的雞中分離出來。雞傳染性貧血病毒被報道與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具有協(xié)同作用,抑制禽類免疫系統(tǒng),有時很難將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臨床癥狀與雞傳染性貧血分開,導致臨床誤診。高毒力的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會抑制中和抗體的產(chǎn)生,養(yǎng)雞場雞傳染性貧血和傳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率的不斷增加是由于這些病毒對物理、化學試劑具有抗性。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和馬立克氏病病毒混合感染對T淋巴細胞有更大的損害,同時,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感染會導致馬立克氏病疫苗的保護作用不佳。
在雞傳染性貧血流行地區(qū)不應使用減毒活疫苗,因為它可能導致新毒株的發(fā)展。滅活疫苗比減毒活疫苗更受歡迎,因為減毒活疫苗在與病毒毒株重組后可能恢復其毒力,持續(xù)使用減毒活疫苗很有可能形成新的毒株。滅活疫苗在此方面被認為是安全的,但其缺點是產(chǎn)生低免疫反應,這可以通過使用高潛力的免疫原佐劑輕松解決。
DNA疫苗使用病毒基因組的一小部分來編碼具有中和表位的病毒蛋白,由于只是基因組的一個片段,不能導致新毒株的發(fā)展。DNA疫苗能誘導從細胞介導到抗體介導更廣泛的免疫反應,并且能在母體抗體存在的情況下產(chǎn)生免疫反應,并且宿主非常耐受。使用DNA疫苗的一個主要限制是疫苗不會遠離接種部位傳播,可能導致免疫反應有限。
市售減毒活疫苗是由毒株通過細胞培養(yǎng)物或雞胚中連續(xù)傳代研制而成的,這些連續(xù)傳代的病毒可能沒有完全減弱,因此,可在雛雞中引起疾病,并可能通過水平途徑和垂直途徑傳播給其他禽類。這一問題可以通過使用基于病毒結構蛋白的亞單位疫苗來克服,研究者將VP1、VP2、VP3擴增基因插入不同的表達載體中,構建了3個重組質(zhì)粒,并在原核表達系統(tǒng)(大腸桿菌)中表達,蛋白純化后分別用CpG-ODN免疫佐劑接種1周齡和3周齡雛雞,2周后在CpG-ODN免疫佐劑下VP1和VP2聯(lián)合免疫的雛雞血清中均可檢測到抗體。也可使用真核表達系統(tǒng),但工作耗時、昂貴、蛋白質(zhì)產(chǎn)生效率較低,但有助于獲得蛋白質(zhì)天然構象。當前DNA疫苗和亞單位疫苗均未發(fā)現(xiàn)能單獨誘導完全免疫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