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yè)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SAQ作為一種集人體速度、靈敏、快速反應等多種綜合性素質于一體的訓練體系,已經(jīng)成為各個階段運動項目訓練中的重要手段。該訓練方式作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一個分支,近年來隨著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在各個領域中的不斷推廣,也越來越普及[1]。在學校體育運動訓練的發(fā)展過程中,SAQ 移動訓練方法也越來越普及,例如在籃球運動、羽毛球運動以及足球運動中,該訓練方法已經(jīng)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訓練體系[2]。在訓練的過程中,SAQ 訓練法不僅能幫助運動員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靈敏素質和快速移動能力,而且對于運動員的戰(zhàn)術能力水平的發(fā)揮也有著很好的促進效果。在高校網(wǎng)球教學中可以利用該訓練方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靈敏素質和移動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學習中掌握網(wǎng)球技術動作的要領,提高學生的網(wǎng)球實戰(zhàn)能力,從而提升大學生在網(wǎng)球練習與競賽中的技術水平[3]。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SAQ訓練法在高校網(wǎng)球教學與訓練中的應用。其中,實驗對象為鄭州財稅金融職業(yè)學院的24名網(wǎng)球選項課學生。在確定實驗對象以后,在教學實驗開始之前,按照隨機的方式將24名網(wǎng)球選修課學生的順序打亂,采取蛇形分組的方式進行隨機抽取。分組完成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2名學生。
1.2.1 教學實驗法
在研究開展的過程中,主要采取教學實驗法展開研究。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均為鄭州財稅金融職業(yè)學院24 名網(wǎng)球選修課的學生,教學訓練的時間為16 周。將研究對象具體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區(qū)別訓練,然后根據(jù)兩組學生的測試結果,通過將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實驗前后相關靈敏素質的測試指標進行對比與分析之后,得出SAQ 訓練法對學生的靈敏素質的影響,同時分析兩種訓練法的差異性和優(yōu)缺點。將兩種不同的訓練方法訓練效果進行對比與分析,為高校大學生網(wǎng)球教學與訓練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借鑒[4]。
測評指標為:在實驗前對專家進行訪談,得出該研究中所使用的五種與靈敏素質和移動能力相關的測試指標。具體測試指標如下。
(1)T字形跑測試
測試方法:如圖1所示,被測者以起跑準備姿勢在1號桶處準備。待教師發(fā)出信號后,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跑到2 號桶,并觸摸標志物的頂端,將標志物擊倒,然后需要根據(jù)教師的指令移動到3號或4號桶,并且快速以2號桶為目標進行返回,到達時用手觸碰它的頂端。最后以倒退跑的形式回到1號標志物處。
圖1 T字形跑測試路線
(2)36 m移動測試
測試方法:如圖2所示,在平整的場地上進行該移動測試。場地上共有a、b、c、d四個標志,其中每兩個標志之間的距離為9 m。測試的學生需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通過四個標志做折返跑運動,分別為:a-b,b-c,c-d,da,共計36 m折返跑。在測試的過程中要注意聽從教師的口令,在教師發(fā)出起跑口令后立即出發(fā),手或身體觸碰到進攻線,計時結束。
(3)5 m三向折返跑測試
測試方法:如圖3 所示,在實驗開始之前,受測試運動員在教師的安排下,在起跑處1 號位置做準備。當教師發(fā)出出發(fā)口令時,受測試運動員迅速從1號向2號位置快速運動,跑動到標記處位置時迅速折返,再由1號向3號位置出發(fā),返回后再由1號向4號位置出發(fā)。在跑完所有規(guī)定路線到達終點后,教師停止計時,測試結束。
圖3 5 m三向折返跑測試路線
(4)十字變相跑測試
測試方法:如圖4 所示,在1、2、3、4、5 這五個位置上分別放有標志物。受試者在2號左側位置作為起點進行測試前的準備。當聽到教師的口令時,受試者要從2號左側位置出發(fā),首先向1號位置移動,然后由1到3,接著以此類推,為3—1—4—1—5—1—2,最后跑至2號右側位置,即停止計時。
圖4 十字變向跑測試路線
(5)伊利諾斯靈敏跑測試
測試方法:如圖5所示,受測試學生在指定的位置A 處進行測試前的準備,以俯臥姿勢準備起跑。測試路線由A、B、1、2、3、4、C、D幾個標志物組成,學生在聽到教師所發(fā)出的口令后,迅速按照既定的路線進行快速移動。最終完成所有路線的啟動之后,返回D 號標志物,停止計時。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根據(jù)實驗的具體過程,將所測試的具體數(shù)據(jù)進行實驗前與實驗后的對比與分析。通過SPSS 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制作成相關圖表,為研究提供必要的數(shù)據(jù)支撐。
實驗組訓練實施計劃:在該研究開展的過程中,根據(jù)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時結合專家訪談等相應的環(huán)節(jié),實驗組的訓練計劃共分為三個階段,即適應階段、提高階段和鞏固階段。相對于傳統(tǒng)訓練方法而言,SAQ 訓練法主要的特征就是在訓練的過程中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在本次教學實驗的過程中,將訓練階段劃分為三個階段,也主要是為了幫助實驗組學生能更好地在訓練過程中犧牲自身的靈敏素質[5]。在訓練過程中,隨著訓練時間的不斷推進,實驗組學生的訓練負荷和訓練難度也逐漸增加,保證了SAQ訓練法的科學性。具體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組訓練實施計劃
對照組訓練實施計劃:為保證訓練的科學性和統(tǒng)一性,將對照組的訓練計劃也設置為三個階段,分別為適應階段,提高階段和鞏固階段。在對照組訓練計劃的設定過程中,主要采取傳統(tǒng)的訓練方式進行。主要包括一些身體的變相訓練,核心力量訓練以及快速跑動訓練,等等。具體訓練內(nèi)容如表2所示。
表2 對照組訓練實施計劃
對于教學實驗而言,要想確保整個實驗過程中運動員成績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就必須在實驗開始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測試。將兩組測試后的成績整理與分析,具體見表3。
表3 實驗前對照組與實驗組測試結果對比
由表4 可知,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數(shù)據(jù)對比的差異性并不明顯,P值均大于0.05。表明在實驗前,兩組的成績并無顯著差異性。在對兩組學生進行具體的測試指標測試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測試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比如:對于整個測試指標的路線并不清楚,導致在整個測試的過程中出現(xiàn)路線問題等。同時,有些學生沒有受過專門的靈敏素質測試,因此測試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步伐、動作不正規(guī)、不規(guī)范等問題。所以在正式的教學實驗測試中要注意這一問題。要加強運動員在訓練中和測試前的熱身活動,避免在整個教學實驗的過程中,由于運動員的損傷或者動作不當而引起測試誤差[6]。
表4 實驗后對照組與實驗組測試結果對比
由表4可知,在為期16周的教學實驗結束以后,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在T字形跑測試中可以發(fā)現(xiàn),實驗組比對照組提升了0.446 s;36m 移動測試中,實驗組比對照組提升了0.106 s;5 m三向折返跑移動測試中,實驗組比對照組提升0.309 s;十字變向跑移動測試中,實驗組比對照組提升了0.48 s;在伊利諾斯靈敏跑測試中可以發(fā)現(xiàn)實驗組比對照組提升了0.592 s;對于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在五項測試的數(shù)據(jù)差異中,T字形跑、十字變向跑移動、伊利諾斯靈敏跑的P值均小于0。36 m移動和5 m三向折返跑移動的P值均大于0.05。因此,SAQ訓練法對于學生的T字形跑、十字變向跑移動、伊利諾斯靈敏跑測試提升效果非常明顯,具有顯著性差異。
分析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后測試差異,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進行SAQ 訓練法的實驗組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訓練內(nèi)容涉及多個針對靈敏素質以及快速移動力方面的訓練。比如: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多種急停、急起等反應與敏捷能力的練習,以及一些加速跑、減速跑和變速跑等多個靈敏素質、快速移動能力提升的訓練,因而導致實驗后的測試結果有所差異。
二、對照組學生主要以傳統(tǒng)訓練法為主,在訓練的過程中雖然也采取了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但在整個訓練的周期內(nèi)主要是針對下肢力量進行了相關的訓練。針對學生的變速跑以及加速跑和反應能力的練習相對較少。而人體的靈敏素質和快速移動能力需要進行訓練才能更好地提高[7-8]。
實驗結果表明,經(jīng)過為期16 周的教學實驗以后,在T字形跑、十字變向跑移動、伊利諾斯靈敏跑項目測試中,實驗組學生的測試成績要優(yōu)于對照組學生。同時這三項測試中的P值小于0.05,差異性顯著,說明該訓練方法對于促進學生的靈敏素質和快速移動能力非常有效,SAQ 訓練方法在網(wǎng)球教學訓練中具有應用價值。
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采取不同訓練方法教學實驗之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靈敏素質測試成績出現(xiàn)差異。實驗組學生在5 項測試中成績均優(yōu)于對照組,其中T字形跑、十字變向跑、伊利諾斯靈敏跑的成績提升具有顯著性差異。
對實驗前的測試以及實驗后的測試進行對比分析以及數(shù)據(jù)的檢驗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SAQ 訓練對于網(wǎng)球選項班學生的靈敏素質提升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訓練法。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該訓練方法在網(wǎng)球選項班教學訓練中的價值。
SAQ訓練與傳統(tǒng)訓練相比,無論是訓練方法,還是訓練內(nèi)容的設計,都比傳統(tǒng)訓練法更為豐富,在同樣的訓練環(huán)境下,SAQ 訓練方法更能調動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應在網(wǎng)球教學和訓練中加大力度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