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姐近影。
福建廈門,春天的海濱,木棉花開,海鷗飛翔,海浪起伏。一陣涼意襲來,走在我后面的林先生上前幾步,幫我緊了緊風衣。此情此景,讓我瞬間回到和他相識、相戀時……
1986年,我24歲,在老家的鞋廠當工人,母親和大嫂已經(jīng)開始張羅起我的親事。其實,我剛20出頭時,就常有媒人上門提親,但都被我拒絕了,因為我喜歡軍人。
我大哥是一名服役11年的老兵,1980年退役。我和弟弟是龍鳳胎,他1980年入伍,去了浙江舟山某部,1985年退役還鄉(xiāng)。他們在部隊里建功立業(yè),回到家里孝順老人——他們的樣子,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伴侶模樣。
見我執(zhí)著于找軍人對象,大嫂總勸我:“你的想法我都懂。我家里有兩個哥哥是軍人,我也喜歡軍人。但自從嫁給你哥后,真正成為軍嫂,我才知道有多不容易。你哥一年到頭能陪我?guī)滋?,你不是不知道。你從小在家被幾個兄弟護著,沒吃過苦,若是當了軍嫂,哪吃得了兩地分居的苦?還是盡早找個合適的人比較好。”
大嫂的話聽起來不無道理,但是我心中的軍人情愫分毫未減。
緣分天定。正當母親和大嫂拿我沒有辦法時,我終于等到了機緣——弟弟的同鄉(xiāng)同年戰(zhàn)友林先生。他當時是駐舟山海軍某部的一名志愿兵。1986年11月,林先生回鄉(xiāng)探親,弟弟便想引薦我倆認識。
深秋,路上偶有落葉飄過。那天,我獨自走在上班路上,突然前方有人擋住了我的去路。抬頭一看,弟弟笑意盎然,旁邊還站著一個身材筆挺的男子。
“我們一直在等你,這是我的戰(zhàn)友?!苯?jīng)弟弟介紹,我這才仔細打量起他旁邊的那位,一件白襯衣,一條海軍藍的褲子,清爽的樣子如同這秋日長空……我沒來由地心動了。
我把他們請到宿舍里。交談中,我得知當年在艦艇上,林先生經(jīng)常幫只有初中文化的弟弟補課,也因為他的幫忙,胞弟后來在修理配件上有所建樹,還榮立了三等功。
給林先生遞茶水的時候,我們的手無意間觸碰到一起,我的臉一紅,只覺得一股電流在心頭纏繞不休。我下意識地向林先生望去,他的手也微微晃動,我的心跳得更快了……
林先生臨走前,邀請我們上他家去玩,其實就是正式去相親。是大嫂、弟弟陪著我去的。大嫂一到他家里,就抬頭“巡視”起他家新蓋的三間土坯房。他父親見狀趕忙說:“這三間是新蓋的,得虧兒子這次回來出力……”接著就把家里的大致情況介紹了一遍。他母親不怎么說話,只在一旁笑著。
因為有長輩在,林先生和我都格外拘謹。林先生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nóng)民,他還有一個弟弟正上大學,一個妹妹上初中……我大嫂擔起“長嫂如母”的職責,詢問林先生各方面情況,他不敢主動答復,還要父親幫著搶答。這讓大嫂多少有點不滿意,覺得他不像自己去部隊探親時見到的那些兵懂事、可愛。
快到吃飯的時間了,大嫂見我沒有起身回家的意思,就在桌子底下用腿撞了我一下。此時,他父親見大家已不再聊相親的事,就指著兒子直接地說:“他在部隊教過考軍校的學員,對我們很孝順,將來也會疼老婆的,誰嫁給他,誰有福氣?!?/p>
林先生聽父親這么一說,臉都紅了。我也理解他父親著急,怕兒子很快休假結(jié)束歸隊,這次聊不成,以后的事變數(shù)就大了。我不管大嫂的暗示,依然淡定地坐在那里繼續(xù)喝茶。林先生是我喜歡的人,我打心眼里就想留下來吃“點心”——媽祖面。按著福建莆田的風俗,相親時若是吃了男方煮的媽祖面,就表示女方同意了這門親事。
2023年2月,陳紅姐和丈夫在福建廈門海邊。
我也明白林先生的心思,便借口上廁所,林先生會意,起身招呼我。他陪著我四處看看,我們聊到讀書,因為都有過高考復讀經(jīng)歷,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語言……等我們有說有笑地回來時,其他人一下子心里了然。他父親在一旁看著我們笑,母親轉(zhuǎn)身進了廚房,開始忙碌起來;弟弟更是當場表示贊成我和林先生處對象。
只有大嫂蹙著眉頭,默默不語,甚至還找機會,把我拉到一旁,勸我考慮周全,不要一時沖動,要牢記她的“前車之鑒”。
可我是個有主意的人,又怎能錯過緣分呢?
吃完“點心”后,他父親怕夜長夢多,當下拍板:“如果你們同意的話,我兒子現(xiàn)在就跟你們回去談訂婚的事……”
后面的事就順理成章。林先生“單槍匹馬”上我們家,開始有點緊張又怕談不攏,不過母親看了他歡喜,我更是在邊上出謀劃策——用家里兄弟們開玩笑的話說:“有你這個‘吃里扒外的人,他還愁當不了我們家的女婿?”
從認識到訂婚,我們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走流程”。林先生歸隊后,我們便開始了鴻雁傳書。1987年9月1日,我們領取了結(jié)婚證。次年,林先生提了干。
婚后,無論是兩地分居,還是隨他四海為家,我們彼此牽掛,互相扶持。2008年3月,林先生從部隊轉(zhuǎn)業(yè),被安置在市機關工作。
如今我們倆都已退休,在廈門照看著孫女。閑暇時,林先生常帶著我去海邊吹吹海風,看潮漲潮落……
(作者為福建省莆田市機關事業(yè)單位退休人員)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