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一場里氏9.0級的地震及其引發(fā)的海嘯對日本福島核電站造成毀滅性打擊,導致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這場核泄漏事故,成為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大爆炸后人類歷史上的又一場核災難。福島核事故后,核電站積聚了超百萬噸核污染水。隨著核電站積聚的核污水越來越多,今年8月24日,日本政府無視國際社會的強烈質疑和反對,單方面強行啟動福島核事故污染水排海。
日本排放的核污染水里都有啥?
日本核污染水中含氚、鍶-90、銫-137、鈷-60、碳-14等放射性核素。極微量的氚對人體影響較小,但氣態(tài)氧化物能夠最大程度地被肺臟組織和無損傷的皮膚所吸收,產生內照射,會對遺傳、生殖和生長發(fā)育造成嚴重傷害。銫-137具有較強的放射性、揮發(fā)性以及活性,環(huán)境中的銫-137進入人體后容易滯留在全身軟組織,尤其是肌肉中,攝入量過大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放射性碘污染,碘-131屬于高毒性核素,進入人體后容易在甲狀腺中積累,損傷甲狀腺細胞,當損傷持續(xù)發(fā)生時,人體會發(fā)生低甲狀腺素血癥,嚴重的甚至導致癌變。另外,未成年人由于甲狀腺代謝比較旺盛,受到的傷害相對比較嚴重。鍶具有很高的毒性,當大劑量的放射性鍶進入體內時,會引起機體的急性或慢性損傷,因為鍶與鈣的化學性質相似,作為典型的親骨性元素,容易影響骨骼和牙齒的鈣化過程,導致畸變、癌變等,危害骨骼健康。
日方主張,日本所排之水并非“核污染水”,而是經過ALPS“多核素去除設備”凈化過的處理水。但美國《科學》雜志指出,ALPS在凈化處理過程中,會不時漏掉釕、鈷、鍶、钚等放射性壽命更長且更危險的同位素,半衰期達到數萬年。而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氚會被海藻吸收,形成穩(wěn)定的有機氚,被魚蝦吃掉,走向人類的餐桌。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則十幾年,最長的能達到5000多年。
排污后何時到達中國沿海?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會擴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區(qū)域,3年后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 。
早在2021年,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別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并實現(xiàn)了福島核污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擬。其中,宏觀模擬結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污染物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島附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污染物高濃度區(qū)域將沿著35°N線附近向東延伸,從開始的東亞附近海域擴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2400天時,中國東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現(xiàn)濃度較低的淺粉色,而北美西側海域已經基本被濃度較高的紅色覆蓋。
日本為什么不顧反對堅持排污?
日本2011年發(fā)生福島事故后,為控制核反應堆的溫度,東京電力公司向反應堆內注入大量冷卻水。反應堆內的冷卻水再加上雨水與地下水日復一日地涌入,核電站內不斷產生越來越多帶有輻射物質的核廢水。實際上,核污染水的處理方式,并不只有入海這一種選擇!日本政府專家組發(fā)布的報告中,曾經提出過注入地層、排入海洋、蒸汽排放、電解釋放、固化填埋等5種方案。
在這5種方案中,將核污染水排入海里是成本最低的,預估需要17億至34億日元。最昂貴的辦法是將其固態(tài)化埋入地底,預估其成本是排放入海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日方最終選擇了排放入海這一“所需時間最短,花費也最少”的方案,打算把風險轉嫁給全世界。
進口海鮮還能吃嗎?
核廢水對我國近海漁業(yè)影響很小,因為根據北太平洋洋流圖,核廢水將隨日本暖流向西北方向漂流,并隨北大西洋暖流率先抵達加拿大海域,隨后在加利福利亞洋流的推動下擴散至美國西海岸海域,最后經北赤道暖流抵達中國臺灣海域并進一步擴散至中國東海海域,這個過程時間很長,且近海有來自內陸河流的河水注入,進一步減小了影響。但是對于遠洋漁業(yè),核廢水的影響相對較大,我國的遠洋漁場主要集中在環(huán)太平洋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核廢水排放后首先受到污染擴散的海域。因此,在選擇和食用海鮮時,我們應該注意其產地和種類,并根據相關標簽和信息進行判斷。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