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欣
2020年深秋,遼寧沈陽,天色陰郁。母親走了,她在睡夢中告別了這個世界。我把消息告訴兒子時,電話中傳來一陣抽泣聲……
母親1921年生人。1952年,她把我5歲的哥哥留在遼寧綏中鄉(xiāng)下老家,自己作為隨軍家屬來到沈陽。那時,父親在部隊機關衛(wèi)生所當軍醫(yī)。
母親隨軍后,經(jīng)培訓后被安排進沈陽市襯衣廠工作。1956年,哥哥被父親接到部隊生活。1958年大年三十,我來到了這個世界。那時,母親38歲。
母親文化水平不高,講不出大道理,她白天去上班,回家后忙著做家務。
襯衣廠常把裁剪下來的邊角料發(fā)給職工,母親便將這些不同顏色的布料用縫紉機拼接起來,縫制成漂亮的被面,有時候也做鞋墊,一雙手不知被扎破了多少次,我常常是在縫紉機“噠噠噠噠”的聲音中進入夢鄉(xiāng)。
最難忘的是母親給我做棉大衣。20世紀70年代末,有一年的冬天異常寒冷,母親擔心我上下班挨凍,要給我做一件棉大衣。她跟鄰居借了4尺布票,買來灰色的咔嘰布和棉花,為我做了一件棉大衣。當我穿上時,總感覺棉大衣像個大面包,擔心別人笑話。于是,我把棉大衣悄悄塞進柜子里,依舊穿著呢子外衣去上班,結果被凍感冒了。母親知道后,又生氣又心疼:“別看這件棉衣不如買的好看,但又抗風又暖和。過去在鄉(xiāng)下時,哪有這么好的棉衣穿?你該知足!”
看著母親粗糙的雙手,我心里一沉,想著母親為了給我做棉大衣,點燈熬夜,一針一線細心縫制,而我為了面子,竟把棉大衣藏起來不穿,讓母親多寒心啊。
我立刻把棉大衣找出來,穿在身上,圍著母親轉了一圈,立刻把她逗笑了。后來,我穿著這件棉大衣過冬,還特意在一個飄雪的日子去外面拍照留念。
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使我懂得了過日子要勤儉持家,不可鋪張浪費。家里的那臺上海牌縫紉機,母親用了幾十年,現(xiàn)在我還在用。每次雙腳踏上縫紉機,都能感覺到母親給我的溫暖,仿佛她老人家一直在我身邊,笑瞇瞇地看著我,喊著我的乳名。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結婚生子后,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兒子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很少惹她生氣。從上幼兒園到讀小學,他都特別聽話,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哪知從上初中開始,他變得叛逆,難以溝通。一天他放學回來,氣哼哼地把衣褲甩到床上,大聲喊道:“給我買新褲子,同學們都笑話我穿女人的褲子,太丟人啦!”
兒子穿的褲子是母親用我的一條舊褲子改的,右側開口,面料也一般。他從6年級就穿這條褲子,那時候年齡小,不講究穿衣打扮,現(xiàn)在長大了,知道美了,再加上同學們的冷嘲熱諷,他才會發(fā)這么大的脾氣。
我說,買新褲子可以,但是不能買名牌的,兒子不愿意,我倆鬧得很不愉快。
母親知道這事后,并沒有說什么,她把我們叫到跟前,從柜子里拿出一個包袱,打開后有一雙布鞋——雖然很舊了,但刷得很干凈。
母親對兒子說:“這是你姥爺穿過的,是我親手給他做的第五雙鞋。你姥爺那時一邊忙工作,一邊去夜大讀書。部隊離學校很遠,要走挺長的一段路才能坐上公交車。一雙鞋穿不了多長時間就磨破了,我給他縫了又縫,他繼續(xù)穿著去學習。”
兒子一邊聽,一邊拿起布鞋看了又看。過了一會兒,他噘著嘴說:“我明白艱苦樸素的道理,可是我不能還穿這條褲子呀,給我買一條男孩子穿的褲子就行啦?!?/p>
過后,我和兒子聊起這件事,他說:“拿起布鞋的那一刻,我發(fā)現(xiàn)姥姥的手背上青筋暴跳,手指彎曲,可想而知姥姥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辛苦?!?/p>
我趁機教育兒子說,穿舊衣服不丟人,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老傳統(tǒng)還要保持,能用的東西不能扔掉,小孩子千萬不能和別人盲目攀比,追求表面的光鮮。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睆哪且院?,兒子很少因為吃穿挑肥揀瘦,把精力都放在學習上,順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去大學報到前夕,兒子特意來到姥姥的房間,要跟姥姥學補襪子。當時,家里還有補襪子用的襪底板,縫補的時候,把襪子套在上面,十分方便??粗鴥鹤訉W著姥姥的樣子,把穿破的襪子一針一線補好,我的心底涌起一股暖流。
兒子大學畢業(yè)以后,到南方一家事業(yè)單位工作,他經(jīng)常會給姥姥帶禮物。
2006年1月,父親病逝,母親一下子蒼老了很多。
2020年10月,母親安詳?shù)厝ナ?。兒子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從外地飛回沈陽,全力幫我料理后事。整理遺物時,他總忍不住落淚……
如今,兒子仍經(jīng)常對我說,和姥爺、姥姥生活在一起的那些年,讓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也學會了很多東西,他要把姥姥的故事講給下一代聽。
(作者為沈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編輯/朱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