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一中,北京大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敘事學、當代西方文論,英語文學。出版專著、編著、譯著28部,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刊物發(fā)表論文近百篇。現(xiàn)為美國MLA會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wù)理事、英國文學學會副會長、美國文學學會常務(wù)理事、敘事學學會常務(wù)理事、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常務(wù)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巴赫金研究分會常務(wù)理事、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期刊評價專家委員會外國文學學科委員。
謝謝羅良功老師的邀請。其實石堅老師講了之后,我覺得我要講的東西已經(jīng)很少了,因為石老師已經(jīng)很全面、很準確地對四位老師的報告進行了逐一點評,我很贊同他的點評,所以,在此我就簡單地補充以下幾點:
第一,現(xiàn)在的大學里,文學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中似乎處于弱勢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聽到各位的報告讓我非常振奮。因為現(xiàn)在文學確實有點式微,比如說文學的老師是不是少了,考文學的碩士生是不是少了,我們的文學課是不是少了,這些都是很實在的問題。我自己也有這種感受。但是今天聽了四位老師的報告之后,讓我覺得文學有望,文學還可以發(fā)揚下去,這是一件讓我很振奮的事情,而且我也期待通過大家的聲音能夠把文學界再振奮一下。我希望你們這幾個精彩的報告能夠在更廣闊的范圍內(nèi)得到分享,讓大家來聽一聽,了解一下文學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里占有怎樣的地位、具有怎樣的重要性,希望有更多的人來了解。
第二,盡管四位老師的報告有各自的重點和特色,但亦有不少的共同點。比如,每位老師的報告都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不管是課程體系、教材編寫,還是文學賦能、文學能力培養(yǎng),這些都直接指向我們文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關(guān)鍵問題。如果我們現(xiàn)在說文學要繼續(xù)教下去,那我們就要明白文學是什么、文學做什么。知道了文學是什么、文學做什么后,還要知道怎么做。其實四位老師的報告回應(yīng)了這幾個方面的問題,讓大家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讓我們明白了文學應(yīng)該繼續(xù)教下去,而且必須教下去。他們指出了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里文學到底是什么,而沒有文學的教學會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文學培養(yǎng)人的情感、高尚的情感、純粹的情感,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培養(yǎng)于社會有益的人。在大學教育階段,我們怎樣朝著這樣的培養(yǎng)目標前進,可以問問這個問題:學生只學其他課程行不行?事實上,幾位老師已經(jīng)回答了這一問題。雖說對于一些實用性的、工具性的課程,學生肯定要學習,但是文學關(guān)系到一個人的素養(yǎng)、能力以及在社會上的作用等大問題。文學只是一種言語行為(speech act),只是文字的東西,只是讀讀文學嗎?不是的,文學是在做事,確確實實地做事情,比如培養(yǎng)能力、情感和素質(zhì)。所以,文學是什么?文學做什么?文學該怎么做?我覺得幾位老師回答了這些關(guān)鍵問題。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三,大家不僅高屋建瓴,大構(gòu)架和大思路方面進行了很好的思考,而且也提出了很具有實用價值的觀點和建議,可以應(yīng)用于文學教育中。
王欣老師的報告非常好,涉及文學的教學、教材以及整個文學教學體系,我覺得非常完整、具有實用,架構(gòu)很完美。只有對文學教育有總體把握才能構(gòu)想出這樣的框架。我對框架里的兩點尤其感興趣:一是“在地國際化”(Internalization at Home),這一點對很多學校而言都很有借鑒意義。如何實現(xiàn)在地國際化?簡而言之,就是能夠與國內(nèi)外學校一起共享教學經(jīng)驗和資源。比如,我們的課堂教學可以邀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外國學生來看一看我們的老師如何進行文學教學,讓他們感受一下中國大學是怎么教他們的文學。他們可能會很感興趣,同時我們的教學方法也可能會給他們很好的啟示?,F(xiàn)在大學里這種文學教育實踐恐怕還很少,而你們已經(jīng)捷足先登了。上海外國語大學與國外高校共享或向他們展示文學教學,也是在向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也可以說是一種本土的國際化,且一定能夠很好地促進文化傳播。這個想法非常好,而且這種做法也值得提倡;二是虛擬教研室,當上外與國內(nèi)外高校通過虛擬教研室進行交流融通時,就可以與他們相互借鑒、共同提高。我對這兩點特別感興趣,整個框架非常好,很科學、很全面、很有新意、也很有實用價值。
陳靚老師的報告也是在回答文學怎么做的問題。教材編寫其實就是在回答文學要怎么做的問題。我想有兩點非常值得大家的思考:第一是打通。所謂打通就是外國語言文學作為一級學科不能關(guān)起門來,只講英語國家的文學,而應(yīng)該放眼世界,看看世界上的文學是什么樣子。因此,學英美文學的學生要知道阿拉伯、西班牙、俄國的文學,了解它們到底是怎樣的文學、怎么構(gòu)成的、怎么體現(xiàn)社會的,等等。因此,“ 打通” 這一點是陳靚老師報告的一個特色。我曾經(jīng)也做過一個實驗。我在北京語言大學任教時,我們十多個語種的老師也是按主題編寫一套教材,考察各國的文學作品如何表現(xiàn)同一個主題、如何體現(xiàn)特定的情感。“ 打通” 這一點值得大家去考慮,這只讓我們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而不局限于自己所學語言的文學領(lǐng)域。第二是主題性。我對兩個英國文學史教材印象十分深刻,其中一個是按流浪漢小說(Picaresque)和傳奇(Romance)等主題編寫的文學史。這種教材對學生以后的研究會有很大幫助。因為文學史教材不應(yīng)只是幫助學生了解一些文學史實,文學研究需要抓住主題進行研究。因此,陳靚教授編寫教材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王松林老師有關(guān)文學賦能的報告令我心潮澎湃。我記得郁達夫說過,“ 假如我們從整個英國文學史中去掉了一點情感,那么還剩什么呢? ” 情感自始至終都貫穿在文學里。作為情感動物,人需要情感的滋養(yǎng)。因此,文學要考慮它的賦能,也就是情感賦能。這一點非常重要,它回答了“ 文學是什么” 的問題。文學從情感上告訴我們要有同情心、要堅持正義公平、要崇尚愛憎惡丑。這其實就關(guān)系到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關(guān)系到怎樣啟發(fā)老師怎么去培養(yǎng)學生,如何讓他們在社會上做一個有情感溫度而非冷酷無情的人。所以,王老師的報告從情感賦能角度告訴我們文學的功能、文學教育的意義。王老師也提出了不同的情感賦能模式。例如,他提出了從五個方面來闡釋文學教育的情感賦能模式:1.接受(receiving);2.反應(yīng)(responding);3.評價(valuing);4組織(organizing);5.內(nèi)化(internalizing)。卡拉斯沃爾(D. R. Krathwohl)將內(nèi)化換成了品格化(characterizing: characterizing by value/value system),事實上把情感教育品格化這一點也十分重要。在培根的《論讀書》(Of Studies)中,他提到讀書會對人的性格形成產(chǎn)生影響: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倫理學使人莊重。情感教育從文本而來,需要內(nèi)化到每個學生的心靈中去,這樣文學才真正起到了作用。情感教育在內(nèi)化之后要在品格中得到體現(xiàn),這就告訴所有教育者,文學是一定不能缺少的;一個人性格、品德的形成都可以借助于文學教育。
羅良功教授的報告論及了文學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此,過去的教育大綱中沒有特別指出,而新版的教育大綱提到了一點,這說明大家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文學教育不能只是停留于文學表面現(xiàn)象,而是要落實到學生的文學能力培養(yǎng)之中。文學能力不能僅局限于文學文本本身、文學價值本身。文學鑒賞批評等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社會文化層面上的文學能力也要得到培養(yǎng)。文學能力不僅包括鑒賞能力、批評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等,同時,文學能力和社會層面的能力緊密關(guān)聯(lián)。學生應(yīng)該具備這樣的能力,這關(guān)系到我們到底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關(guān)系到這些人進入社會后是否能成為一個道德高尚、脫離低級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這其實是文學能力培養(yǎng)不可或缺的。
感謝幾位老師給了我如此豐富的精神食糧,我也希望各位在本次研討會上的報告能夠在更大范圍內(nèi)得到傳播,讓更多的人去享受、感知文學育人的重要性,讓更多的人通過文學系統(tǒng)的課程體系和優(yōu)秀教材成為有文學能力、被文學賦能的人,同時也讓社會更加重視文學。
責任編輯:劉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