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三年六月,海瑞擢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儲糧,提督軍務巡撫應天(今南京)十府,還兼理浙西杭、嘉、湖三府稅糧,管轄范圍包括太湖平原、皖南和今南京地區(qū)。
歷史上,太湖下泄有三條通道,史稱“三江排水”,其中的東江、婁江水道早在唐代便已淤塞湮沒,僅余吳淞江一條干流泄洪。
吳淞江,流經(jīng)吳江、蘇州、昆山、嘉定、青浦以及上海市區(qū),全長125公里, 最寬處曾達10公里以上,江面寬闊,氣勢澎湃。直至北宋,青浦縣松江河段尚“面闊九里”。自宋末元初開始,由于戰(zhàn)亂失管、泥沙淤積,吳淞江江面日益縮小。到了明朝,已淤塞得只剩下一條又窄又淺的細流。
為徹底解決江南水患,海瑞到任后,乘舟勘察吳淞江各段,“躬歷山川,親勞胼胝”,記錄下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隨后,秉燭潛心研究《禹貢》《三吳水利錄》等水利學文獻,參照蘇州前巡撫呂光洵留下的治水圖本,借鑒戶部尚書夏元吉治理太湖的經(jīng)驗,海瑞上奏《開吳淞江疏》,戰(zhàn)略性提出疏浚吳淞江,將水面縮窄改深,增加水流沖擊,避免河沙淤積抬高河床,盡泄太湖之水由黃浦入海。
整治吳淞江的工程于隆慶四年正月開工,海瑞命令蘇州推官龍宗武、松江府同知黃成樂總負責,上海知縣張嵿和嘉定知縣邵一本分別督工。海瑞自己則布袍緩帶,冒雨頂風,往來于荒村野水之間,督察水利工程的質(zhì)量進度。
治理水患的經(jīng)費是一筆巨款,更何況是在財務狀況嚴重惡化的隆慶時代。有朝廷批準動用的錢糧墊底,海瑞調(diào)配相應受益地區(qū)財政的銀兩,廣泛籌集民間資金,采用“以工代賑”的模式,將除水患和濟災民有機結(jié)合,先后征用13萬災民投入河工,防止了災民流離失所,又以低廉費用完成工程。
不到兩個月,工程順利完成,原預計耗費白銀7.6萬兩,實際耗費6.8萬兩,節(jié)省了十分之一。之后又乘勢疏浚另一條支流白茆河,寬度由4丈拓寬到7丈。
吳淞江的成功整治,困擾明王朝百年的水災問題得以圓滿解決,江南再度恢復活力,成為物阜民豐的魚米之鄉(xiāng),史載“由是旱澇有備,年谷豐登。吳民永賴,樂利無窮。公(指海瑞)之開河之功,創(chuàng)三吳所未有矣”。
隨著水患消除,作為海運樞紐的吳淞口迎來發(fā)展機遇,開埠后迅速成為遠東最繁榮的經(jīng)濟、金融中心,被稱為“十里洋場”。
(摘自《現(xiàn)代家庭報》 侯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