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辯論話語中隱喻的認知語言學研究集中在政治類型語篇,而對非政治性的辯論話語關(guān)注度不夠。本研究選取了牛津大學辯論社以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為主題的一場公共辯論作為語料進行隱喻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的是蓄意隱喻理論和語用論辯術(shù)相結(jié)合的理論框架。研究發(fā)現(xiàn)辯手最多使用非蓄意以及規(guī)約化的隱喻,主要出現(xiàn)在描述性與評價性觀點中,而在規(guī)定性觀點中更多使用了蓄意和新奇的隱喻,而隱喻實現(xiàn)的交際效果包括提供更為清晰的認知視角,組織論點論據(jù),通過類比解釋重要觀點,引起情感共鳴等。
【關(guān)鍵詞】公共辯論;辯論話語;蓄意隱喻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8-0064-04
一、引言
辯論話語的媒介是口語語言,辯者會運用多種語言策略達到勸說目的,而隱喻作為語言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在辯論語篇中發(fā)揮著多種語用功能,尤其是政治性的辯論。在認知語言學這一領(lǐng)域,中外學者最廣泛關(guān)注的政治辯論話語首先是英國的議會辯論[1],內(nèi)容一般包括不同黨派的議會成員對最新提出的一項法案的利弊展開辯論,以征求立法,分析議會成員是如何通過隱喻的使用突出法案的可接受度。第二類辯論語篇則為美國的總統(tǒng)選舉辯論[2],關(guān)注總統(tǒng)候選人是如何通過運用隱喻達到特殊的游說目的來獲取更多數(shù)的選票等。公共辯論涉及的話題不僅限于政治領(lǐng)域,辯論參與者身份也可以是多樣的,在不同的話題語境中辯手可能會使用更為新奇的隱喻或者與話題更為契合的隱喻表達來陳述不同的觀點,從而達到特殊的交際效果,而學界對非政治類語篇中的隱喻研究關(guān)注度不夠。
本研究選取牛津大學辯論社有關(guān)性別氣質(zhì)的一場辯論作為語料,辯手的身份為學生及專家學者,研究目的是為了分析辯手使用的隱喻和隱喻在辯論實現(xiàn)的交際效果。
二、理論框架
(一)蓄意隱喻理論(Deliberate metaphor theory)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隱喻被視為是一種更為普遍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3]。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CMT: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認為人類的概念系統(tǒng)本質(zhì)上是隱喻性的[3]3,Lakoff概念隱喻理論下的隱喻研究是二維的,即隱喻和思維。
隱喻學者Gerard Steen (2008)認為現(xiàn)實中我們說話時使用的大部分隱喻是無意識的,并沒有發(fā)生在線的跨域映射,并提出了蓄意隱喻理論(DMT:deliberate metaphor theory),將“交際”作為第三個維度納入傳統(tǒng)概念隱喻理論。蓄意隱喻被定義為說話人在特定場合下選擇的特定隱喻,該隱喻能有意地使聽者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源域的概念,形成在線的跨域映射。
在傳統(tǒng)概念隱喻的二維理論基礎(chǔ)上,Gerard steen提出了三維隱喻模型[4]38-39,包括隱喻的交際維度(蓄意/非蓄意),概念維度(規(guī)約/新奇)和語言維度(明喻/暗喻),任一隱喻在每個維度上都能被識別到對應(yīng)的分類當中,三個維度屬于動態(tài)交匯的狀態(tài)。本研究將結(jié)合語篇語境,利用蓄意隱喻的三維框架對辯論中出現(xiàn)的隱喻用法進行詳盡的分析。
(二)語用論辯術(shù)(Pragma-dialectical theory of argumentation)
考慮到語料為辯論話語,本研究還借鑒了Van Eemeren等人提出的語用論辯術(shù)理論中對于不同性質(zhì)的觀點的分類,目的是為了確定隱喻在話語中發(fā)揮的作用。語用論辯術(shù)將論辯(argumentation)定義為批判性討論的組成部分,將不同性質(zhì)的觀點由于命題的不同可被分為三類[5]:評價性觀點(evaluative standpoints),規(guī)定性觀點(prescriptive standpoints),描述性觀點(descriptive standpoints)。
本研究準備回答以下幾項研究問題:辯論話語中出現(xiàn)了哪些隱喻?分別建立了哪些跨域映射?隱喻在三個維度上屬于哪種分類?隱喻在不同性質(zhì)的觀點中分布情況是怎么樣的?通過這些隱喻的使用反映了辯手怎樣的交際意圖?達到了什么樣的交際效果?
三、研究策略
(一)語料來源
本研究選取的語料為牛津大學辯論社于2019年舉辦的一場辯論,辯論的主題圍繞“我們是否應(yīng)該摒棄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This House Rejects Traditional Masculinity)”。
(二)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首先掌握了辯論的大致流程,理解了辯手傳達的主要論點與論據(jù),其次將視頻中的辯詞進行文字轉(zhuǎn)寫并保存作為原始語料。所有辯手發(fā)言總時長為六十九分零三秒,文稿總計8471個詞。
正方及反方辯手在陳述觀點與論證的過程中均使用了部分隱喻,本研究通過文本的精讀對這些隱喻進行了識別和標注。對隱喻的識別標準參考了Group提出的隱喻識別程序(MIP: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6]3。對于蓄意隱喻的識別,本研究參考了Reijnierse提出的蓄意隱喻識別程序(DMIP: deliberate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7]。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更側(cè)重蓄意隱喻的分析,因為該類隱喻在交際意圖更為明顯的辯論文本中可能會發(fā)揮更加顯著的作用。
四、辯論中的觀點與隱喻分析
該辯論主題為當下是否應(yīng)該摒棄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正方持有的是贊成觀點,認為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不可取,理應(yīng)摒棄。反方認為其本質(zhì)是良性的,應(yīng)當保留。Steen曾估測隱喻在自然語言中只占13.6%[4]50,而這些隱喻中99%是規(guī)約隱喻,只有1%是新奇隱喻,與本研究所檢測到的隱喻比例大致相同。
(一)描述性觀點中的隱喻
例1:The quest for masculinity is a subconscious one to prove a rightful place at the top of the food chain: to be the alpha male,even the most dominant is emasculated in comparison to the Alpha.
例1是由正方一辯在辯論中的一則描述性觀點,描述的是男性從小對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的追尋過程。前文中辯手提到因為存在不平衡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才會被視作是有毒的,并且對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的追求實質(zhì)上就是對權(quán)力的追求。此處,辯手使用了食物鏈隱喻以及雄性領(lǐng)袖這一概念,隱喻相關(guān)詞為“food chain”和“alpha male/the alpha”,詞典中這兩詞都擁有更基礎(chǔ)的含義,即自然界的捕食順序和獸群中最強壯的男性個體。但因為兩者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中,激活并凸現(xiàn)了這兩個隱喻共有的源域——動物界,有學者指出語篇中表達同一源域——目標域映射的多個隱喻相關(guān)詞接連出現(xiàn)也是判定蓄意性存在的一種標志,屬于延伸隱喻(extended metaphor)的范疇[8]。
此處辯手通過使用食物鏈這一蓄意隱喻本質(zhì)上是將男性比作自然界的雄性動物,激活的表層架構(gòu)(surface frame)則是動物族群中弱肉強食這一自然規(guī)律,深層架構(gòu)(deep frame)[9]13則隱含著人類與動物有別這一價值觀。
(二)評價性觀點中的隱喻
例2:Tradition is rarely strayed from and remains unchallenged. Tradition is an unspoken rule that people are happy to observe. Tradition is power. The point of an evolving society is that no construct can stay traditional forever. Some traditions you can nudge along, others need to be dragged into the 21st century.
例2的最后一句為評價性觀點,出現(xiàn)在正方一辯辯論的開始階段。此處,辯手接二連三地使用了“stray from”“nudge along”“drag into”三個與移動相關(guān)的動詞短語來評價“傳統(tǒng)”這一概念,用人們更為熟悉的時空關(guān)系描述抽象事件,構(gòu)成了規(guī)約性的概念隱喻,激活了位移圖示中的路徑成分。盡管此處的旅途隱喻是高度規(guī)約化的,但“nudge along”和“drag into”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然是辯手刻意而為之,為了表達評價意義而向聽眾提供更豐富的信息量,所以此處是蓄意性的規(guī)約隱喻,但“stray from”并無明顯呈現(xiàn)源域,屬于描述性觀點中的非蓄意規(guī)約隱喻。Lakoff[10]220-221在事件結(jié)構(gòu)隱喻中提到“原因是力”(Causes are forces),原因可被概念化為導致位移的力,前提是這種力與承受物之間存在接觸面(Contact)。例2通過nudge和drag兩個及物動詞的使用,相當于在旅途這一源域中把傳統(tǒng)概念化為某種可觸及的實體,可以粗略地將之理解為旅途過程中攜帶的物件,有些傳統(tǒng)尚未過時,就好比旅途中較為輕便的物件,只需要輕輕地一推就可以和我們一并前行,而有些傳統(tǒng)則過于老舊,就像是更為笨重的物件,需要我們大力拖拽。人們對傳統(tǒng)的堅守才是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的原因,因此延續(xù)是物體的移動,堅守是導致物體移動的力,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有反作用力(counterforce)的存在。通過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為熟悉,并且能依靠身體感知的力的概念,辯手鮮明地向聽眾表明了個人態(tài)度,認為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已經(jīng)不符合當下時代的發(fā)展需求,應(yīng)當取締。
(三)規(guī)定性觀點中的隱喻
例3:Men would go from being hunters to being farmers, from working in competition and isolation to working with everyone else to build something more constructive and something less fragile than masculinity, humanity.
例3包含由正方一辯提出的一則規(guī)定性觀點,此處辯手巧妙地使用了“hunter”“farmer”這兩個隱喻相關(guān)詞來說明打破不平衡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結(jié)果會怎樣。結(jié)合詞匯單位的語境,這兩個詞項在交際維度上屬于蓄意隱喻,而在概念維度上屬于新奇而非規(guī)約的隱喻。當某一目標域的概念由一特定的源域來進行組織時,概念隱喻的使用會隱藏目標域的某些方面,凸顯另一些方面。對于此處的蓄意新奇隱喻,源域的呈現(xiàn)更讓聽眾明白辯手的交際意圖,凸顯的是農(nóng)民注重合作,而獵人注重競爭。認知語義學主張百科觀,隱喻在此處激活的是hunter與farmer兩詞包含的百科知識(encyclopedic knowledge)而非傳統(tǒng)的詞典意義(dictionary meaning)。
顯然,正是因為特定語境的存在,這類百科知識的重要性才能從眾多的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11]中得到凸顯,通過這兩則隱喻的使用,辯手向聽眾傳達了摒棄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才是當下時代具有建設(shè)性的舉措,在人性的發(fā)展這一方面是正確且合理的。
五、結(jié)語
本研究通過對公共辯論語篇中的隱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辯手使用了多樣化的隱喻來傳達自身的觀點,包括旅途隱喻、動物隱喻、農(nóng)民或獵人隱喻等。
Richardson和Mueller[12]指出隱喻在辯論話語中的語用功能包括:一是組織規(guī)劃論點;二是通過類比來解釋更為重要的論點,通常伴隨著隱喻群的出現(xiàn);三是引起情感共鳴,實現(xiàn)勸說;四是與對立論點形成對比,更清晰地對話題進行概念化。本研究中討論的所有隱喻都實現(xiàn)了第一項和第二項語用功能,因為這些隱喻相關(guān)詞都組成了論點核心意義的一部分,同時也通過源域的呈現(xiàn)激發(fā)有關(guān)情感實現(xiàn)勸說,第二項與第四項更多是由出現(xiàn)在規(guī)定性觀點中的蓄意新奇隱喻實現(xiàn)的,如農(nóng)民/獵人隱喻。
參考文獻:
[1]Renardel de Lavalette K Y, Andone C, Steen G J. The use of clarificatory metaphors i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in British Public Bill Committee debates[J].Text & Talk,2022,0(0).
[2]汪少華,袁紅梅.政治話語的博弈——美國總統(tǒng)競選辯論中框定與重新框定策略的認知解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39(04).
[3]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Steen G J.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now new and improved![J]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1,9(1).
[5]F H van Eemeren, Garssen B, Krabbe E, Henkemans A, Verheij B, Wagemans J. Handbook of Argumentation Theory[M].Springer,2014.
[6]Group P. MIP: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J]. Metaphor and Symbol,2007,22(1),1-39.
[7]Reijnierse W G, Burgers C, Krennmayr T, Steen G J. DMIP: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Potentially Deliberate Metaphor in Language Use[J].Corpus Pragmatics,2018,2(2):129-147.
[8]Gibbs J, Raymond W. The allegorical character of political metaphors in discourse[J].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 2015,5(2):264-282.
[9]Lakoff G. Whose Freedom? The Battle Over America's Most Important Idea[M].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06.
[10]Lakoff G. Metaphor and thought[M]//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1]Cognitive Approaches to Lexical Semantics[M]//Allwood J. Meaning potentials and context:Some consequences for the analysis of variation in meaning. H Cuyckens, R Dirven, J R Taylor, Eds. De Gruyter Mouton,2009:29-66.
[12]Richardson P, Mueller C M. Contested paths:Analyzing unfolding metaphor usage in a debate between Dawkins and Lennox[J].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2022,12(1):138-158.
[13]Steen G. The Paradox of Metaphor:Why We Nee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Metaphor[J]. Metaphor and Symbol,2008,23(4):213-241.
作者簡介:
歐陽晨宇(1999.9-),男,漢族,江西吉安人,碩士研究生,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