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琴,史菊芬,周云鳳,張 靜
人工耳蝸植入術是治療重度與極重度感音神經(jīng)性耳聾病人的有效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兒恢復聽力、優(yōu)化生活質(zhì)量[1],人工耳蝸植入術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這促使患兒在術前易產(chǎn)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加之患兒及家屬存在有對疾病預后的不確定感,導致其心理應激反應增加[2]。有研究表明,機體強烈的應激反應可導致病人易采用消極態(tài)度應對疾病,降低病人治療依從性,不利于預后[3]。心理誘導屬于心理學干預范疇,采用心理誘導干預有利于降低病人手術期恐懼感與焦慮感,促使機體處于放松狀態(tài),降低機體負性應激水平[4]。行人工耳蝸植入術治療的患兒因年齡偏小,其理解力及表達能力不高,聽力障礙導致其對術后療護出現(xiàn)抵抗心理,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人工耳蝸植入術治療效果。健康教育在優(yōu)化病人遵醫(yī)行為方面的應用價值已被學者公認,但是就行人工耳蝸植入術治療的患兒這一特殊群體而言其療效并不十分顯著,實際生活中,兒童較為好動,形象思維活躍、模仿力強但專注力低下,卡通游戲為一項娛樂活動,屬世界性兒童語言,受到兒童的青睞[5]。鑒于此,本研究嘗試對人工耳蝸植入術患兒實施卡通游戲式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誘導干預,用以觀察其對患兒聽覺功能、身心應激及生活質(zhì)量方面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8月—2021年12月行人工耳蝸植入術治療的100例患兒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1)雙耳為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jīng)性耳聾,經(jīng)聽力檢查確診;2)符合2013版《人工耳蝸植入術工作指南》[6]中相關入選標準;3)智力正常,對圖片等信息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4)患兒親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存在器質(zhì)障礙性病變;2)內(nèi)耳嚴重畸形、聽神經(jīng)缺如、中耳乳突急性化膿性炎癥;3)合并精神、認知功能障礙性疾病,致溝通性差。
1.3.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包括入院健康宣教,疾病、手術、麻醉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以及出院時人工耳蝸的保養(yǎng)、開機與調(diào)試等。傳統(tǒng)健康宣教以向患兒家屬口述、提供書面或電子宣教單方式為主。責任護士住院期間做好術前、術后護理的同時,運用非語言溝通交流技巧,采用肢體語言(撫摸、擁抱、眼神)等對患兒進行鼓勵,為其提供適宜的心理護理。行人工耳蝸植入術治療的患兒年齡均偏小,多自卑孤僻,有人際交往障礙,緊張畏懼,焦慮、抑郁、驚恐,抵抗性強,交流困難,護士與患兒接觸時要在家屬陪同下,態(tài)度和藹,交談時應與患兒視線呈水平狀態(tài),聲音平靜、不急促,說話要清晰。出院后通過電話定期隨訪患兒人工耳蝸使用情況、語言發(fā)育情況及生活狀態(tài)。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由責任護士行卡通游戲式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誘導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剛?cè)朐簳r,責任護士帶患兒及家屬參觀懸掛燈籠掛飾、貼滿色彩鮮艷兒童繪畫的護士站,符合兒童審美的以“小豬佩奇、熊出沒、米老鼠”等貼畫為主題的病房、換藥室、操作室等,減少陌生感。入院第1天聚集相同年齡段的孩子或者同種疾病的孩子一起玩躲貓貓、抓顏色不同的積木、搭積木、準備五顏六色卡片、蠟筆紙上涂畫、聽故事等活動,增加耳聾患兒與其他患兒的接觸機會,緩解患兒孤獨恐懼心理,減輕患兒入院時的抵觸,緩解適應焦慮,同時了解患兒的個性特點、喜歡的卡通人物及類型。2)責任護士在獲得患兒及家屬的信任且有一定溝通基礎上,征得家屬同意進行心理量表評估。3)舉行座談會,向家屬講解人工耳蝸的相關知識、手術方法、麻醉方式、各項檢查的目的及要求,解釋術前準備的目的、內(nèi)容和注意事項,向患兒家屬介紹同類患兒治療的經(jīng)過和效果?;純洪L期的語言溝通障礙、高昂的手術費用、康復效果的期待給家屬造成巨大的生活、經(jīng)濟和心理壓力,讓家屬表現(xiàn)得焦慮、期望高,急于求成。因此需糾正患兒家屬一些錯誤的觀點,做好家屬心理護理,減輕家屬疑慮和心理負擔。受文化程度、年齡、居住地、社會支持等客觀因素影響,部分家屬有敵對、偏執(zhí)、強迫等癥狀,護士應循序漸進地進行個性化溝通,告知患兒家屬提高聽力的關鍵不僅在于手術的成功與否,更重要的是植入耳蝸后為患兒重建新的語言環(huán)境。父母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患兒生活質(zhì)量及聽力恢復,更影響患兒心理健康。必要時聯(lián)系更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配合實施治療。4)針對不同性格的耳聾患兒,選用不同的玩具,偏安靜的患兒可用玩偶,好動患兒用電動玩具,在游戲時與患兒溝通有利于平穩(wěn)其焦慮、恐懼等情緒,減輕抵觸心理,溝通效果好,醫(yī)療配合度高。征得患兒和家屬同意后,在家屬陪同下觀看制作好的患兒喜歡的卡通人物式的短視頻宣教,包括困難的打針、換藥、聽力檢測等,再進行模擬游戲,包括模擬打針、換藥、聽力檢查、手術的情景游戲,將注射器實物化、手術流程情景化、麻醉過程視頻化,注重游戲時積極調(diào)動患兒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地給予肯定和表揚,增加患兒的自信,同時讓患兒對后面的治療有自己的預想和理解。聽力檢查時,聽力師用手語與患兒交流。5)手術當天,送入手術室前進行拍背擁抱安慰,減輕手術分離焦慮,提高治療配合度。手術當天除使用藥物鎮(zhèn)痛泵以外,播放音樂、動畫來分散患兒注意力,耐心與患兒溝通,對于手術時患兒的勇敢表現(xiàn)給予肯定,并暗示“好好配合很快可以康復出院”,同時做好并發(fā)癥的觀察。6)出院時,告知患兒家屬需增加自身耐心,康復訓練時間長,患兒需要不斷熟悉和學習才能獲得一定程度的聽力。告知家屬出院后注意事項,同時再次采用量表評估患兒的心理狀況,結合評估結果及時疏導其存在的負性情緒。征得患兒家屬同意后,指導患兒家屬加入耳蝸手術微信群,在群內(nèi)及時進行疑難解答,家長定期分享患兒的語音康復訓練進展。出院3個月后進行耳蝸調(diào)試,調(diào)試前會以動畫的方式讓患兒觀看其他小朋友調(diào)試視頻,以減少驚恐。追蹤期間,根據(jù)不同年齡段、患兒不同性格特點和心理問題實施個性化的心理誘導干預,增加患兒社會支持系統(tǒng),動態(tài)追蹤術后1、3、6、12、24、36、48個月患兒聽覺功能、語前聽能發(fā)育情況、學校及生活狀態(tài),定期采用量表對患兒及家屬進行評估。
1.4.1 聽覺功能評估
采用聽覺整合問卷(MAIS)[7]展開評價,該問卷包括信心、警覺及意義3個維度,評分與測評對象聽覺功能呈正相關。
1.4.2 身心應激狀況評估
采用急性應激反應量表(ASDS)[8]展開評價,該量表包括分離癥狀、回避癥狀、高警覺癥狀及再體驗癥狀4個維度共19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總分為19~95分,評分與測評對象應激程度成正比。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80。
1.4.3 生活質(zhì)量評估
采用Nijimegen植入量表(NICQ)[9]展開評價,該量表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3個維度,采用百分制,評分與測評對象生活質(zhì)量呈正相關。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88。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聽覺功能評分比較 單位:分
干預后,兩組患兒分離癥狀、回避癥狀、高警覺癥狀、再體驗癥狀評分均顯著低于同組干預前(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分離癥狀、回避癥狀、高警覺癥狀、再體驗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應激狀況評分比較 單位:分
干預后,兩組患兒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同組干預前(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能力評分分別為(58.80±6.76)分、(62.52±6.40)分、(62.60±7.08)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一項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7歲以下的耳聾患兒人數(shù)達80萬人,每年新增3萬人。在給患兒自身帶來疾病折磨的同時,給患兒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精神及經(jīng)濟負擔?,F(xiàn)階段,針對遺傳性耳聾疾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多數(shù)病人唯有通過佩戴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等輔助手段行康復治療[10]。人工耳蝸植入術是指采用植入人工耳蝸、刺激耳蝸殘存聽神經(jīng)等手段重獲聽覺的一項技術,多年來已被廣泛應用于耳聾疾病的臨床治療干預中,但其屬創(chuàng)傷性手術,存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11]。耳聾患兒多伴有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聽力障礙、手術疼痛感等會加重患兒身心應激反應,影響患兒術后療護依從性。為此,如何對人工耳蝸植入術患兒實施針對性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強化其療護遵醫(yī)行為,進一步達到提高治療效果、優(yōu)化患兒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一直以來是醫(yī)護工作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兒信心評分、警覺評分及意義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人工耳蝸植入術患兒實施卡通游戲式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誘導干預可有效改善其聽覺功能,與吳麗平等[12]的研究結論相似。可能的原因:人工耳蝸植入術治療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患兒恢復或重建聽覺功能,提高患兒交往能力,從而回歸正常生活。而接受手術患兒的年齡、自身及家長認知水平等均為患兒聽覺功能恢復及重建的影響因素,實施針對性且有效的健康宣教可提高患兒家長疾病相關知識認知水平、康復治療認知水平,從而提高治療及護理依從性,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患兒的特點有好動、模仿能力強、專注性差等,研究中采用的視頻健康教育以語言、拼音、卡通圖片作為載體,將抽象的教育內(nèi)容以更直觀、形象、生動的形式呈現(xiàn)給患兒,滿足其好奇心;游戲是兒童無法拒絕的娛樂項目,健康宣教中融入游戲元素,通過制作卡通人物式短視頻宣教、模擬游戲、角色扮演等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可強化患兒專注行為,促進患兒情感、人格的良好發(fā)展;通過制作人工耳蝸植入術音視頻資料并播放給患兒、建立卡通式兒童病房等手段緩解患兒焦慮、恐懼心理,從而提高患兒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在實施游戲性健康教育的同時,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心理誘導干預,依據(jù)心理量表評估結果結合患兒心理特點實施心理誘導及鼓勵,有效改善了患兒負性心理狀態(tài),提高了患兒接受治療及護理的積極性,促進患兒聽覺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分離癥狀、回避癥狀、高警覺癥狀、再體驗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人工耳蝸植入術患兒實施卡通游戲式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誘導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兒身心應激狀況,與李娟娟等[13]的研究結論相似??赡艿脑?卡通游戲式健康教育中制作卡通動畫片已被證實可通過轉(zhuǎn)移患兒注意力來緩解其臨床癥狀與緊張、恐懼等不良感受,本研究中護理人員通過動畫片內(nèi)容對患兒實施健康教育,促使患兒在放松身心的同時,能夠充分學習到使自身受益的思考方式與行為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再對其輔以心理誘導干預。心理誘導干預屬心理護理范疇,通過為患兒播放視頻、手語溝通交流等方式促使患兒從聽覺、觸覺等方面接受護理內(nèi)容,協(xié)助患兒充分調(diào)動自身內(nèi)在潛能,從認知及情緒方面入手對其進行指導調(diào)節(jié),使得患兒在面對疾病時變被動為主動,對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突發(fā)狀況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增加積極情緒,減少恐懼焦慮感,進一步提高其心理舒適感與自信心[14],從而有效減輕身心應激反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人工耳蝸植入術患兒實施卡通游戲式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誘導干預能有效提高患兒生活質(zhì)量,與熊萍等[15-16]的研究結論相似??赡艿脑?卡通游戲式健康教育可分散患兒注意力,避免患兒過度將注意力集中于疾病自身,從而有效減輕其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改善生活質(zhì)量[17]。動畫內(nèi)容除寓教于樂的性質(zhì)外,更在于通過具象化的物體表達內(nèi)心實質(zhì)情感,使得患兒可以充分釋放內(nèi)心矛盾與沖突,在可控的空間進一步依據(jù)自己的意愿塑造事物,不受疾病約束自由表達觀點,免受指責與操縱,從中獲取成就感,集中注意力培養(yǎng)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逐步建立自信心,獲得輕松的情感體驗[18]。同時輔以心理誘導干預,從患兒認知及情緒方面入手進行指導調(diào)節(jié),使其充分調(diào)動自身內(nèi)在潛能,在與人、社會及自然的交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可作為患兒心理、生理、社會功能等狀態(tài)認知與評價的潛在工具,在個體心理活動及行為控制中發(fā)揮調(diào)節(jié)作用[19]。良好的自我意識可促進個體良好心理活動及行為控制的發(fā)生,從而優(yōu)化生活質(zhì)量[20-21]。
綜上所述,對人工耳蝸植入術患兒實施卡通游戲式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誘導干預可有效優(yōu)化其聽覺功能,顯著改善其身心應激狀況及生活質(zhì)量,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