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濟清
在美國建國246年的歷史中,一共產生了45名總統(tǒng)和49名副總統(tǒng),這份近百人的名單中,唐納德·特朗普是第一位受到刑事指控的總統(tǒng)。除他之外,曾被逮捕、受到刑事指控或被彈劾的總統(tǒng)和副總統(tǒng)也只有個位數(shù)。相比于其他現(xiàn)代民主國家(比如韓國),美國領導人的“定罪率”處于較低的水平。
這或許和美國著名的“刑不上總統(tǒng)”制度有很大關系。
殺死“國父”的副總統(tǒng)
嚴格來說,特朗普并不是第一位被警方逮捕的美國總統(tǒng),這一頭銜屬于尤利西斯·格蘭特,美國第18任總統(tǒng),前陸軍總司令,曾率領聯(lián)邦軍贏得南北戰(zhàn)爭。而他被逮捕的原因,是馬車“超速”。
1872年,這位出身軍旅,“喜歡測試馬兒勇氣”的總統(tǒng)駕著馬車在首都華盛頓街頭狂飆,當時正在處理一起交通事故的警察威廉·韋斯特趕緊將其攔下,并口頭警告。第二天,在同樣的路口,韋斯特又逮住了格蘭特,這次他的速度更快,剎車就剎出了一個街區(qū)遠。這一次,韋斯特沒有手下留情,決定逮捕總統(tǒng)。
《華盛頓郵報》分析,格蘭特的違法行為屬于“輕罪”,他最終交了20美元保釋金。由于缺席了第二天的審判,格蘭特的押金被沒收,但也沒有再受到后續(xù)懲罰。
如果將范圍擴大到國家副領導人,那么美國歷史上曾被逮捕的副總統(tǒng)有兩位:亞倫·伯爾和斯皮羅·阿格紐。
伯爾是美國第3任副總統(tǒng),他早年參加大陸軍,后來學習法律并從政,從紐約州議會一步步成為托馬斯·杰斐遜的副手。但他也是美國歷史上最接近監(jiān)獄生活的二把手。
1804年,因為政見分歧和私人恩怨,伯爾和美國“國父”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進行了一場美國最著名的決斗,殺死了對面這位美國開國元勛。紐約州和新澤西州向伯爾提出了謀殺指控,但伯爾以憲法要求他履行副總統(tǒng)職責為由,一直待在華盛頓,并用政治影響力讓兩州先后撤銷指控。
卸任后,伯爾又卷入了一場“叛國案”,一位將軍揭發(fā)他計劃集結部分軍隊攻擊西班牙,在美國西部邊境“建立一個新國家”。伯爾在1807年被捕,后因證據不足,無罪釋放。
另一位副總統(tǒng)阿格紐在尼克松手下任職。從擔任馬里蘭州的地方政府職務開始,直到進入白宮,他一直從建筑承包商處收取3%到5%的工程回扣。馬里蘭州的檢察官在1973年追蹤到了阿格紐的受賄行為,最終阿格紐只被判處逃稅的輕罪,無需服刑,但辭去了副總統(tǒng)職位,由福特接任。
“漏網之魚”
從格蘭特到特朗普,還有幾位美國總統(tǒng)也曾面臨法律危機,理查德·尼克松是其中最接近牢獄之災的一位。
使他陷入丑聞的是1972年的“水門事件”,當時警察在水門大廈抓獲了5名嫌疑人,他們深夜?jié)撊氪髽?,在民主黨總部安裝了竊聽設備。后續(xù)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人所屬組織的資金來自共和黨人尼克松的競選委員會。
尼克松否認自己和這起竊聽案有關,他還逼迫司法部和特別檢察官終止調查。司法部長寧愿辭職也不執(zhí)行他的命令。1973年10月20日,星期六,尼克松一連解雇了3任司法部長才撤換了調查此案的檢察官,這一天后來被稱作“星期六大屠殺”。
如此欲蓋彌彰的行為,引起了美國民眾的不滿,就連共和黨也不想再支持尼克松了。1974年8月,兩院代表來到白宮,給尼克松下達最后通牒,告訴他一旦啟動彈劾,支持他的議員數(shù)不足以阻止彈劾通過。尼克松這才被迫交出所有白宮中的錄音,這些文件顯示他試圖阻止對“水門事件”的調查,隨后尼克松宣布辭職,避免成為被正式彈劾的美國總統(tǒng)。
尼克松離任后,對他的調查還在持續(xù)。但接替他的福特轉頭簽署了特赦令,免除其總統(tǒng)任內一切責任。
福特給出的官方理由是“需要早日結束這一切”“治愈這個國家”,但許多人批評他的決定,甚至猜測福特和尼克松達成了某項“協(xié)議”,即通過承諾特赦尼克松,來換取他對自己副總統(tǒng)職位的任命——福特是在1973年“水門事件”曝光后才被尼克松任命為副總統(tǒng),也成為總統(tǒng)之位的第一繼任者。
這無疑對他的支持率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在擔任總統(tǒng)2年后的大選中,福特以微弱的劣勢輸給了吉米·卡特。
歷史上第一位正式被彈劾的美國總統(tǒng)其實是1860年代接替林肯成為總統(tǒng)的安德魯·約翰遜,當時他和國會就權力劃分產生沖突。第二位被彈劾的總統(tǒng)就是距今更近的比爾·克林頓,他卷入了一起被全世界圍觀的桃色事件。
1998年,當克林頓出軌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事情被曝光時,他在宣誓的場合下否認自己和萊溫斯基有不正當關系,但后續(xù)的調查認為克林頓作出偽證,所以共和黨以“作偽證”和“妨礙司法”的罪名向克林頓發(fā)起彈劾。與尼克松案較為統(tǒng)一的輿論風向不同,克林頓事件有更強的“黨爭”色彩。彈劾在共和黨占多數(shù)的眾議院通過,但民主黨占多數(shù)的參議院認定克林頓“無罪”。
第三位被正式彈劾的總統(tǒng)就是特朗普。2019年夏天,他與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通話時向對方施壓,要求澤連斯基調查其政治對手拜登的兒子。當時由民主黨人佩洛西領導的美國眾議院認為,這是特朗普濫用總統(tǒng)行政權力的表現(xiàn),所以對特朗普啟動彈劾程序。
卸任前夕,特朗普又涉嫌煽動了2021年1月初的占領國會大廈事件,再次受到眾議院正式彈劾。然而和克林頓的情況類似,當時共和黨主導的參議院審理針對特朗普的兩項彈劾審判時,都沒有足夠多的議員認定他“有罪”,特朗普也就完整度過了4年任期。
刑不上總統(tǒng)?
從法律角度來看,“現(xiàn)任總統(tǒng)能否被刑事指控”是一筆糊涂賬。美國憲法僅列出了總統(tǒng)可以被彈劾的條件:“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和合眾國的所有文職官員,因叛國、賄賂或其他嚴重罪行與輕罪而受彈劾,一經定罪,應予免職。”但憲法和聯(lián)邦法律都沒有提及刑事指控問題。
在實踐中,檢察官們遵守的不是法律,而是司法部的政策。雖然俗話說“法無禁止即可行”,在尼克松案和克林頓案中,司法部的法律專家們在研究憲法后都同意:憲法沒有規(guī)定在任總統(tǒng)有刑事豁免權。但他們兩次都采取了非常審慎的態(tài)度。司法部的文件寫道:“正確的態(tài)度是在法院的正常職能和總統(tǒng)的特殊職責之間找到平衡點?!?/p>
不起訴在任總統(tǒng),使得彈劾成為了剝奪總統(tǒng)權力的主要途徑,這也是司法部希望達到的結果,他們認為“比起由12個人組成的陪審團,得到憲法賦權的國會更有資格決定總統(tǒng)的命運”。但是彈劾想要成功,需要在眾議院票數(shù)過半,參議院票數(shù)過三分之二。
總之,檢察官們的自我約束,國會彈劾流程的高門檻,以及福特“治愈國家”、彌合分歧的特赦舉措,讓美國總統(tǒng)們避免了一次又一次審判危機,直到美國成立近250年后的2023年,才出現(xiàn)第一位將要接受“審判”的前總統(tǒng)。
但當特朗普真正站上被告席時,究竟是“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觀念將戰(zhàn)勝“刑不上總統(tǒng)”的傳統(tǒng),還是美國的政黨極化、社會撕裂達到新的高度,還難有定論。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