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瑞
(新疆云灃水利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水工建筑結構的抗震安全穩(wěn)定性[1]是水工建筑設計的重要內容。研究水工結構的地震動響應特征,揭示其地震破壞下的失穩(wěn)機理[2,3],有助于優(yōu)化水利工程抗震設計。
大河沿水庫是新疆吐魯番市的重要供水樞紐,承擔著吐魯番市高昌區(qū)農業(yè)灌溉、城鎮(zhèn)生活供水及重點工業(yè)供水任務,庫區(qū)與吐魯番市高昌區(qū)直線距離約為75 km,水庫總庫容為3024萬m3。
大河沿水庫主要建筑物包括瀝青混凝土心墻壩、溢洪道、灌溉洞和泄洪放空沖砂兼導流洞。溢洪道與心墻大壩聯(lián)合運行時泄流曲線,如圖1 所示。圖中數(shù)據(jù)表明在溢洪道堰頂弧門全開工況下,上游來水泄流量增大時,下游水位上升無較大波動,處于可控狀態(tài)。
圖1 溢洪道運行時泄流曲線
大河沿水庫瀝青混凝土心墻壩最大壩高75 m,壩體填筑從上游至下游依次為上游砂礫料區(qū)、上游過渡料區(qū)、瀝青混凝土心墻、下游過渡料區(qū)、下游砂礫料區(qū)及排水棱體。瀝青混凝土心墻厚度為0.6~0.8 m,砂卵石基礎部分采用混凝土防滲墻防滲,防滲墻厚度1 m,深入基巖1 m,大壩橫剖面如圖2所示。
圖2 心墻壩橫剖面
根據(jù)地勘資料,在大河沿水庫心墻大壩軸線長300 m 范圍內,共分布有砂質黏土、粉土、粉質砂土、壤土、碎石土、粉質黏土6 種覆蓋土層,厚度分布為40~50 m。根據(jù)對6 種覆蓋層土性分析,其顆粒粒徑大多較為接近,各土體顆粒級配特征如圖3 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土體顆粒級配整體較佳,中值粒徑為7.2 mm,泊松比分布較為接近,為0.35~0.375。根據(jù)室內力學試驗結果,6 種土體滲透系數(shù)分布為(0.6~0.8)×10-4cm/s,黏聚力從小至大分別為粉質砂土、碎石土、粉土、壤土、砂質黏土、粉質黏土,相應的黏聚力分別為14~16、15~19、16~24、18~26、21~27、24~30 kPa。
圖3 典型土體顆粒級配特征
為探討大河沿水庫心墻壩上覆蓋層差異性對其結構抗震設計的影響,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建立水庫心墻壩仿真模型[4,5],如圖4 所示。該模型下部基巖層厚度設定為50 m,壩體上、下游坡度均設定為1∶2.1,下覆巖土層影響深度為100 m;防滲墻及基座模擬實際設計;壩體高度為大河沿水庫主軸均高,為45 m。模型中堆筑料、瀝青混凝土心墻等材料分別以修正劍橋模型、彈性本構為基礎單元;覆蓋層土性包括阻尼系數(shù)、剛度以及摩擦系數(shù)等,其中阻尼與摩擦系數(shù)分別設定為0.15、0.35。
圖4 大河沿水庫心墻壩仿真模型
本研究以烏魯木齊地震波為大河沿水庫心墻壩地震動模擬荷載?;谛膲Ω采w層土性物理力學特征參數(shù)以及分布厚度,分析其對壩體結構動力響應影響。為減小地震波前期擾動性影響,采用傅里葉短周期方法[6],調整烏魯木齊地震波頻譜,獲得其峰值加速度為0.20 g。根據(jù)大河沿水庫所在場地特征,設定0.05、0.10、0.15、0.20 g 4 種不同的峰值加速度荷載工況。結合心墻壩覆蓋層土性特征參數(shù)差異,以黏聚力參數(shù)為對比,粉質砂土、碎石土、粉土、壤土、砂質黏土、粉質黏土的黏聚力分別設定為15、18、21、24、27、30 kPa,覆蓋層厚度按照梯次10 m 設定為10、20、30、40、50 m。
基于覆蓋層土性特征參數(shù),計算得出典型峰值加速度工況下壩體高度方向上加速度響應特征,如圖5所示。從圖5可以看出,土層黏聚力特征參數(shù)愈大,壩體加速度響應值愈低,即土層黏聚力愈大,則動力響應影響愈弱,因此覆蓋層黏聚力特征參數(shù)有助于抑制地震波傳輸能量。在峰值加速度為0.20 g、黏聚力為15 kPa 時,壩體高度方向上加速度響應均值為2.7 m/s2,當黏聚力每遞增3 kPa,雖僅有3 kPa黏聚力的變幅,但仍然可引起壩體加速度響應均值下降13.9%。當峰值加速度降低至0.05 g 時,覆蓋層黏聚力特征參數(shù)對壩體加速度響應影響仍然保持一致,黏聚力每3 kPa梯次變化,可導致壩體加速度響應均值降低27.6%,即地震波峰值加速度愈大,則壩體加速度響應受覆蓋層黏聚力特征參數(shù)影響愈弱[7]。
圖5 覆蓋層特征參數(shù)與壩體加速度響應關系
進一步分析壩體高度方向上加速度響應變化可知,當黏聚力超過24 kPa時,壩體高度方向上加速度響應變化具有穩(wěn)定遞增特點,如峰值加速度0.05 g工況下黏聚力為27、30 kPa 時壩體高度每增加3 m,加速度響應值分別平均增幅7.4%、9.7%。當黏聚力低于24 kPa 時,相應方案中加速度響應值變化具有二次突增特點,如峰值加速度0.05 g 工況下黏聚力分別為15、21 kPa 時在壩體高度27、24 m 下加速度響應值顯著突增。分析得出,當覆蓋層黏聚力特征參數(shù)較低、地震波能量傳輸至壩體中部時,能量破壞程度會進一步擴大,覆蓋層對壩體結構動力響應抑制作用減弱。從抗震設計角度考慮,心墻壩覆蓋層土性物理力學特征參數(shù)應與地震動響應影響相匹配,從而避免覆蓋層土性參數(shù)削弱壩體結構抗震能力。
基于覆蓋層土性黏聚力特征參數(shù)動力響應計算成果,得出壩體結構主應力峰值變化特征,如圖6所示。
圖6 覆蓋層特征參數(shù)與壩體主應力關系
從圖6 可以看出,同一覆蓋層厚度、同一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工況下,主應力峰值隨黏聚力特征參數(shù)增大呈遞減變化,且有突減變化段;當?shù)卣鸩ǚ逯导铀俣仍龃?,壩體主應力雖均有提高,但在覆蓋層黏聚力為27~30 kPa時主應力顯著下降。在覆蓋層厚度為40 m,黏聚力為21 kPa、峰值加速度為0.05 g 時主應力為0.92 MPa,而峰值加速度為0.10、0.20 g 時主應力較之前者分別增大18.5%、68.2%。峰值加速度每提高0.05 g,可導致該方案下主應力平均增大18.9%,而在黏聚力為24~30 kPa 時,隨峰值加速度0.05 g 梯次變化,相應的主應力分別平均提高23.4%、16.4%、14%,即覆蓋層黏聚力特征參數(shù)愈大,則壩體主應力響應受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影響愈弱,良好密實的覆蓋層有助于削弱地震對壩體主應力影響。
同理,可獲得覆蓋層厚度分布特征對心墻壩體結構動力響應影響,覆蓋層厚度與壩體結構加速度響應關系,如圖7所示。
圖7 覆蓋層厚度與壩體加速度響應關系曲線
從圖7 可以看出,覆蓋層厚度與壩體加速度響應具有負相關關系。當?shù)卣鸩ǚ逯导铀俣葹?.10 g、覆蓋層厚度為10 m 時,壩體高度方向上加速度響應均值為2.35 m/s2,隨覆蓋層厚度每遞增10 m,壩體加速度響應均值平均下降18.4%;當?shù)卣鸩ǚ逯导铀俣仍龃笾?.20 g 時,則每梯次覆蓋層厚度變化,相應壩體加速度響應值降幅為16.9%。由上述分析對比可知,心墻壩覆蓋層愈厚,對地震波能量傳輸?shù)淖璧K作用愈大,即更利于心墻壩體結構抗震,且當?shù)卣鸩ǚ逯导铀俣仍龃?,覆蓋層厚度分布特征對壩體結構地震動力響應影響仍保持一致[8]。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為0.10 或0.20 g,壩體高度方向上加速度響應特征均為穩(wěn)定遞增,無突變段。當?shù)卣鸩ǚ逯导铀俣葹?.10 g 時,5 種覆蓋層厚度方案中,壩體高度每遞增3 m,其加速度響應值平均提高3% ~6.2%;而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為0.20 g 時,此5 種覆蓋層厚度方案中,壩體加速度響應值平均提高3% ~6.9%。由此可知,改變覆蓋層厚度對壩體高度方向上加速度響應變化趨勢無較大影響,僅考慮加速度響應量值。
(1)壩體加速度響應與覆蓋層黏聚力參數(shù)為負相關關系,且地震波峰值加速度愈大,則覆蓋層黏聚力參數(shù)對壩體加速度響應影響愈弱;覆蓋層黏聚力參數(shù)為27、30 kPa 時壩體高度方向上加速度響應遞增較穩(wěn)定,而覆蓋層黏聚力參數(shù)低于24 kPa 時壩體加速度響應具有二次突增特點。
(2)壩體主應力峰值隨覆蓋層黏聚力參數(shù)增大呈遞減變化,且在黏聚力為27~30 kPa 時主應力峰值為突減變化段;覆蓋層黏聚力參數(shù)愈大,則壩體主應力峰值響應受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影響愈弱,在覆蓋層厚度為40 m、黏聚力參數(shù)為24~30 kPa 時,主應力峰值隨地震波峰值加速度0.05 g 梯次變化,平均增幅分別為23.4%、16.4%、14%。
(3)覆蓋層厚度與壩體加速度響應具有負相關關系,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為0.10、0.20 g時,覆蓋層厚度每遞增10 m,壩體加速度響應均值分別平均下降18.4%、16.9%;改變覆蓋層厚度,壩體高度方向上加速度響應變化具有一致性,無突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