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推廣人 嚴利穎
馬克思曾說:“希臘人是正常的兒童?!敝恼軐W家鄧曉芒曾經(jīng)對這句話做這樣的解讀:“‘正?!⒉灰馕吨蠖鄶?shù)、普遍,而是意味著能順利地展開其內(nèi)部的一切可能性而不遭到壓抑。”這不只是對文明的評價,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育兒的深刻思考。繪本《我來照顧你》看似平淡,講述的卻正是這樣樸素的育兒觀。
在這個故事中,一切“正?!钡脑搭^是大地、雨水和天空,它們之所以照顧小種子,完全是出于對小種子的喜歡。在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里,養(yǎng)育孩子是為了“養(yǎng)兒防老”,即使是沒有功利心的父母,也會期待孩子對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應(yīng),因為養(yǎng)育孩子確實需要投入非常大的心力。但我們不要忘記了,孩子來到世上的那一刻,最開心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在孕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有過無數(shù)次激動地落淚:第一次知道有了一個新生命,第一次感受到小生命的律動,第一次見到小生命的影像,見證小生命的第一聲啼哭、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走路……在無數(shù)個時刻,生命本身就足以令我們感動。
在這個故事里,大地、雨水和天空不會說“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長大可要……”,也不會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才不會……”。它們只是釋放最純粹的愛意,那是對生命本身的愛意。被單純的愛包圍著的孩子,也往往會和小種子一樣,時時刻刻感到安心。
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就是,當我們對孩子別無所求時,他往往會給我們超出預期的回饋。不對孩子做過多的要求并不意味著不作為,而是換一種作為的方式。榮格曾經(jīng)說過:“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像太陽一樣,只是發(fā)出光和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yīng)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fā)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永遠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大部分父母的痛苦往往來自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預期來成長。這種時候,父母不妨別糾結(jié)于種子到底有沒有破土、有沒有發(fā)芽,而是多多關(guān)照自身——“你是否時刻散發(fā)著光和熱”。
只要看看那些頂破水泥地面的根系,那些從墻縫里、從欄桿里鉆出的茂盛枝條,你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你給出怎樣的限制,生命總是有自己的方向,那個最吸引生命的方向就是光和熱。對孩子來說,這份光和熱往往就是他們的父母——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在無意間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舉止。所以,成長往往不是“我終于長成了你期待的樣子”,而是“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在這個故事里,大地、雨水和天空從來沒有告訴過小種子應(yīng)該怎么照顧另一個生命,但我們的小種子在長大后,自然而然地,就像大地、雨水和天空一樣,開始主動付出自己的愛。憑借無私的愛,大地、雨水和天空培養(yǎng)出了一棵超棒的大樹,而大樹又將這份無私的愛繼續(xù)傳遞給了黑頂林鶯、給了其他小種子……
在電視劇《我們由奇跡構(gòu)成》中,有一段關(guān)于生命的描述無比動人:“我從兩億個精子中脫穎而出,僅僅是這樣的概率就是兩億分之一……如果再考慮到媽媽被媽媽的媽媽生下來的概率,這更是一個奇跡……因為祖祖輩輩不斷地有奇跡發(fā)生,才能有我的存在……”所以,每個生命的存在——不論多么弱小的生命,都是奇跡中的奇跡。
在這個故事中,渺小的種子、迷路的黑頂林鶯……這些弱小的生命都曾遭遇困境。但只要擁有滿滿的愛和能發(fā)揮自身潛能的環(huán)境,它們最終都能健康長大,釋放出巨大的生命力量。
在這個故事的最后,黑頂林鶯為一顆新的小種子唱起了歌,在它的歌聲里,我們看到了美麗的花、繽紛的色彩。至于我們沒看到的,我想一定有黑頂林鶯自己的一生,它所遇到的每個生命的一生以及那些被接收到的愛、那些被送出去的愛……而生命的奇跡就藏在這些看得見或看不見,微小或宏大,自由自在、無比美妙的事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