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加吻,方朝暉
1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安徽合肥 230031
3 新安醫(y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安徽合肥 230031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iabetes mellitus,DM)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是指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腎臟病,臨床診斷依賴尿白蛋白及腎小球濾過率[1],是危害較大的微血管病變之一,其患病率隨著糖尿病患病人數(shù)的增加也逐年增加,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等[2]。由于糖尿病腎病的癥狀出現(xiàn)較為緩慢,多為隱匿性,一經(jīng)出現(xiàn)蛋白尿時病程多達10年以上,蛋白尿出現(xiàn)提示腎功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可遏制地進行性損害,患者的生活質量則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威脅生命安全[3]。臨床上西醫(yī)對于糖尿病腎病的治療主要包括強化血糖控制,加強血壓控制為基礎的綜合干預[4]。
中醫(yī)對于糖尿病的認識最早見于《素問·奇病論篇》“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5]消渴即糖尿病。古籍中并無糖尿病腎病病名記載,但《外臺秘要》言“渴而飲水不能多,小便數(shù),陰萎弱,但腿腫,腳先瘦小,此腎消病也”。文中所提到“腎消”即糖尿病腎病,此外,就其浮腫、蛋白尿、少尿甚至無尿等臨床表現(xiàn),也可將其歸于“水腫”“尿濁”“關格”等病癥范疇。
《素問·奇病論篇》中提到:“因肥美所致,病者數(shù)食肥美,肥者內熱而甘者致中滿,其氣上溢致消渴”,《圣濟總錄》曰:“消癉者膏粱之疾也”,說明飲食不節(jié)可導致消渴及本病的發(fā)生。過食肥甘厚味,致使脾胃功能受阻,長此以往,脾不散精,升清降濁失司,導致水谷不能運化精微,反壅滯相干而生濕濁。脾之清陽不升,胃中濁陰不降,日久生瘀生熱,致胃火熾盛,出現(xiàn)消谷、口渴多飲、多食等癥狀;濁瘀日久,腐穢釀毒,損傷經(jīng)絡臟腑引發(fā)局部紅腫、尿濁等癥狀[6]。
《靈樞·五變》曰:“怒氣上逆積于胸中,致氣血逆流,血脈不通,化熱消膚,為消癉”;《臨證指南醫(yī)案》云:“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癥大病”。無論是大怒而致肝氣上逆,還是情志抑郁而致肝氣不舒,均使肝失疏泄,化火傷陰,而致津液不足,燥熱內盛,故發(fā)消渴[7]。此外,肝木克脾土,肝失疏泄,進而損傷脾臟,脾失健運可損傷腎臟,會出現(xiàn)尿濁和多尿等癥狀。
《外臺秘要》曰:“房勞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薄妒備洝酚衷唬?“消腎者……房事過度……渴飲水漿,下輸膀胱,小便利多”??梢?,勞欲過度,腎精虧損,虛火內生,水竭火益烈,火烈水益干,致腎虛肺燥胃熱,出現(xiàn)渴欲飲水,小便頻多,發(fā)為消渴腎病。
《素問》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之先天稟賦,受之父母,稟賦不足,素體陰虛,易患消渴。正如《靈樞·五變篇》所言:“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由此可見稟賦缺失,臟腑柔弱是誘發(fā)糖尿病腎病的主要因素。在五臟當中,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腎兩臟的虛弱則會進一步導致尿濁、尿甜以及消瘦。
中醫(yī)學認為,糖尿病的基本病機為陰虛燥熱,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锻馀_秘要》針對該疾病曾有描述:“消渴久病或出現(xiàn)癰疽或可稱為水病”,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因此其與糖尿病病機具有高度相似性,皆以本虛標實以及虛實夾雜為主要特點。氣陰兩虛是的糖尿病腎病基本病機,病變早期陰虛為本,日久耗氣,致氣陰兩虛、肝腎陰虛,病變后期陰損及陽,會出現(xiàn)脾腎陽虛、陰陽俱虛[8]。隨著疾病的進展,也會出現(xiàn)濕濁、痰濁和氣滯等標實之證。
1.1 益氣養(yǎng)陰以治本 《丹溪心法·消渴》言:“……三焦臟腑皆囿于天一真水之中,《素問》以水本在腎,末在肺者此也,真水不竭,安有所謂渴哉?!敝斓は凇瓣柍S杏?,陰常不足”思想指導下,提出以養(yǎng)陰為主治療消渴;《證治要訣》曰“三消得之氣之實。血之虛也。久久不治。氣盡虛則無能為力矣?!毕示弥尾挥?,則氣陰俱虛。故治療之法,當逐本溯源,益氣養(yǎng)陰[9]。
1.2 祛瘀通絡以治標 消渴病腎病為消渴病的并發(fā)癥,常因消渴日久不愈引起瘀血內阻,深入于絡,屬于中醫(yī)絡病學范圍[10]。方教授認為,痰濕、痰濁均可致瘀,痰濕瘀?;ソY成病,或痰濕互結,或痰瘀互結,故應通絡之法以治其標,通絡之法中又以化瘀通絡最常用,化瘀通絡應貫穿治療的始終。誠如《調經(jīng)論》所言:“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祛瘀通絡治法也驗證了古代醫(yī)家“久病必瘀”“久病入絡”的治療理念。臨證時,仔細分辨致瘀成因(痰、濕、濁)分證論治。
中醫(yī)辨證強調,方以證立,方隨證轉。方教授認為消渴病腎病早期氣陰兩虛重而瘀血輕,以益氣養(yǎng)陰為主、祛瘀為輔;中期陰虛和血瘀并重,故養(yǎng)陰通絡、兼益氣;后期陰陽兩虛兼有瘀血,此時 陰虛弱而瘀血重,所以應益陰助陽,祛瘀通絡。
2.1 早期為氣陰兩虛夾瘀證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并發(fā)癥,其早期病機為氣陰兩虛,瘀血內生。癥見口干,多食,手足心熱,上半身燥熱,神疲乏力,心煩氣短,口渴喜涼飲但漱口不欲咽,自汗,大便干或稀,舌紅或暗,苔少,脈細數(shù)。治宜益氣養(yǎng)陰為主,和血為輔,藥用黃芪、太子參、生地、黃精、天花粉、麥冬、牡丹皮、丹參、益母草等。糖尿病腎病早期病機仍延續(xù)糖尿病的病機,為陰虛燥熱,然燥熱本就傷津耗氣,日久易生瘀,為防瘀血之象加重,所以在使用益氣養(yǎng)陰藥物的同時少佐活血之品,預防血脈受損。
2.2 中期為肝腎陰虛夾瘀證 糖尿病腎病早期氣陰兩虛發(fā)展而致氣陰兩傷,肝腎陰虛,瘀血癥狀加重。證見咽干口燥,多飲,體重減輕,五心煩熱,神疲乏力,腰膝酸軟,下肢浮腫,夜尿增多且有泡沫,大便干結,舌紅苔有瘀斑,脈弦細。治以滋補肝腎,益氣活血,藥用黃芪、太子參、石斛、山萸肉、山藥、牡丹皮、澤瀉、知母、黃柏、黃精、川牛膝、紅花、百合、熟地黃等。糖尿病上中二焦多燥熱,下焦肝腎多陰虛,隨著病情的發(fā)展,陰虛癥狀加重,發(fā)展為肝腎陰虛,燥熱日久致脈道枯澀,血行不暢??紤]到陰虛與血瘀的進展,應治以滋補肝腎之陰、益氣以活血通絡。
2.3 后期為陰陽兩虛兼瘀證 陰陽互根互用,陰損及陽,糖尿病腎病日久不愈,肝腎陰虛而損陽致陰陽兩虛,瘀血阻絡證。證見面色黧黑,腰膝酸軟,大便時溏時瀉,小便頻數(shù),渾濁多泡沫,舌暗淡,脈細弱無力。治以益陰溫陽,活血通絡,藥用熟地、附子、牡丹皮、澤瀉、金櫻子、桑螵蛸、水蛭、豨薟草、川牛膝等。糖尿病腎病后期陰陽兩虛,應陰陽同補,但不能因患者大虛之象而忘記祛瘀通絡。
方教授根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總結出具有益氣養(yǎng)陰,祛瘀通絡的自擬方,其藥物組成:黃芪30g,太子參15g,生地20g,石斛15g,黃精20g,川牛膝15g,牡丹皮12g,水蛭6g,豨薟草12,澤瀉10g。方中黃芪乃“補氣之長”,為補脾氣之要藥;太子參助黃芪健脾益氣以固本;石斛,黃精均歸腎經(jīng),且具有補氣養(yǎng)陰益腎之效,四藥合用,先后天并調。久病必瘀,方中川牛膝活血祛瘀之效較強,且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用;澤瀉具有化濁之功,且善利小便;瘀久化熱,牡丹皮既可涼血又可祛瘀;久瘀入絡,豨薟草歸肝腎經(jīng),具有通經(jīng)絡,利關節(jié)之功。一般草木、金石之品難以搜逐,故佐以水蛭等蟲類藥。然而蟲類藥多溫燥,使用時應配伍滋陰養(yǎng)血之品,故使用生地補血滋陰[11]。諸藥合用,通補兼施,共奏益氣養(yǎng)陰,祛瘀通絡之功。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降低了細胞內的H2O2濃度,緩解了胰島素抵抗,可以干預2型糖尿病[12];太子參可發(fā)揮胰島素增敏作用,對血糖調控有一定作用[13];生地黃有對胰島素抵抗和治療以及預防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作用[14];石斛是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消渴證的要藥,且現(xiàn)在藥理學也表明金釵石斛對糖尿病大鼠的腎臟具有突出保護作用[15];黃精可改善小鼠糖脂代謝紊亂和胰島素受,從而對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發(fā)揮防治作用[16];川牛膝具有調節(jié)血液黏稠度和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對于糖尿病腎病夾瘀血的患者療效顯著[17];牡丹皮中的丹皮酚具有顯著的糖尿病治療作用,可明顯降低胰島素抵抗癥狀、增加葡萄糖耐受量[18];水蛭作為破血逐瘀的代表性中藥,具有顯著的抗血栓作用[19];豨薟草的水、醇提物均對鏈脲佐菌素引起的動物高血糖有治療作用[20];利尿是澤瀉的主要作用,同時還具有抗腎炎、降血糖等作用[21]。
張某,男,55歲,2021年5月20日初診。主訴:發(fā)現(xiàn)血糖升高15年,近2月小便泡沫加重?;颊哂?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口渴,多尿和體重減輕,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查空腹血糖:17.5mmol/L,確診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藥物(不詳)治療。2019年又于當?shù)蒯t(yī)院進行一次住院調整,降糖方案調整為二甲雙胍、西格列汀和阿卡波糖口服聯(lián)合甘精胰島素晚16IU控制血糖。出院至今血糖控制不理想,且近2月小便泡沫加重,患者為尋求中醫(yī)治療,遂來就診。刻下: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口渴而飲水不多,口發(fā)甜,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耳鳴,腰部酸疼,夜間痛甚,四肢麻木,偶有頭暈、頭疼,雙目干澀,手足偶有針刺感拌抽筋,納食可,小便色黃有泡沫,夜尿2~3 次,大便每日一行,質偏干,舌紅苔有瘀斑,脈弦細。輔助檢查:近期空腹血糖:4~8 mmol/L;餐后2h血糖:7~12mmoL/L;2021年4月30日查尿微量白蛋白201.3mmol/L;血肌酐:126μmoI/L;尿素氮7.74mmol/L。西醫(yī)診斷:2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III期;中醫(yī)診斷:消渴腎?。ǜ文I陰虛夾瘀證)。治法:滋補肝腎,益氣活血。處方:炙黃芪30g,太子參15g,石斛15g,鹽知母10g,鹽黃柏10g,山萸肉12g,懷山藥20g,牡丹皮12g,淡澤瀉10g,黃精20g,川牛膝15g,桃仁紅花各15g,水蛭6g,熟地12g。21劑,水煎服,2次/d。西醫(yī)治療繼續(xù)維持此前降糖方案,積極檢測血糖。
6月10 日二診?;颊咦杂X服藥后倦怠乏力、腰部酸疼等癥狀緩解,五心煩熱、失眠情況較之前大幅改善,仍有頭暈伴有耳鳴,聲大似蟬鳴,自覺頭部昏沉感、耳內脹悶不適,口干,納食可,大便調,夜尿次數(shù)為1~2次,泡沫較之前減少,手足麻木,舌淡紅,苔少,脈細澀??崭寡?4~6mmol/L;餐后2h血糖:6~11 mmoL/L;尿微量白蛋白160.3mmoL/L;肌酐110.1μmol/L。上方去知母,黃柏加菊花10g,枸杞子10g,天麻10g,30劑,余同前。
7月10 日三診?;颊咴V倦怠乏力,五心煩熱,失眠等癥狀消失,未見手足麻木,頭昏耳鳴也有好轉,夜尿1次,泡沫較少,舌淡,苔白,脈細,未訴有其他不適??崭寡?~5mmol/L;餐后2h血糖:6~8 mmol/L;尿微量白蛋白110mmol/L;肌酐100.1μmol/L。上方去桃仁,紅花,30劑,余同前。
患者定期前來復診,病情持續(xù)好轉。
按:本案為糖尿病腎病III期,對應中醫(yī)的分型為肝腎陰虛夾瘀?;颊呓?月蛋白尿突然加重,尿蛋白持續(xù)丟失,必定會導致腎精虧損,然肝腎精血同源,互相滋生,腎精持續(xù)虛損,肝腎之陰亦隨之愈虧,繼而出現(xiàn)陰虛火旺之證,因此患者表現(xiàn)咽干口燥,五心煩熱,渴愈飲水而不多等癥狀;腎陰虧虛不能上滋于心,而致心火獨亢,心腎不交,故而心悸,失眠;陰虛生內熱,熱擾清竅則會出現(xiàn)頭暈、頭疼,上擾心神則會出寐差,耗傷陰津則雙目干澀,氣血不能上榮則視物模糊,內熱下入膀胱則出現(xiàn)小便黃赤,腸燥熱結則大便干,虛火內生,腎失所養(yǎng),開闔失權,則見多尿伴微量白蛋白尿。然則久病必瘀,久瘀入絡,氣陰兩虛日久生瘀血,瘀血阻于四肢絡脈則出四肢麻木,阻于腰部則酸痛且痛疼夜甚,舌有瘀點,脈澀。瀉利小便而泄?jié)?,以防熟地滋膩太過;鹽知母,鹽黃柏降腎中虛火;炙黃芪,太子參綜上,本案患者病機為肝腎陰虛兼有瘀血阻絡,治以知柏地黃丸加減合益氣去瘀之品。方中熟地為首選之品,取其滋陰填精之功;山茱萸,懷山藥,石斛,黃精助熟地補腎填精,滋養(yǎng)先天;牡丹皮制山茱萸之溫澀;淡澤健脾益氣以固后天之本;從而先后天并調。佐以川川牛膝,桃仁,紅花等活血之品可化凝血以行瘀;水蛭通活經(jīng)絡,使藥物直達病所。二診時患者陰虛火旺癥狀大幅改善,故去鹽知母,鹽黃柏;而又出現(xiàn)出現(xiàn)頭暈加重的癥狀,故加菊花、枸杞子、天麻等增加平抑肝陽,益精明目之功;三診患者頭昏耳鳴有好轉,其余無明顯不適,根據(jù)舌脈以及癥狀表現(xiàn)體內瘀血多以去除,故減去祛瘀較強的桃仁,紅花。
方教授認為,糖尿病腎病乃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氣陰兩虛為主,標實多為濕濁、痰濁、氣滯,但瘀血則貫穿疾病的始終。氣虛則血液推動無力,血行遲緩,易氣滯血瘀;陰虛則生內熱,耗津灼液可成瘀血;瘀血遷延不愈,由經(jīng)入絡??梢姎怅巸商撍吗鲅谔悄虿∧I病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患者體質各不相同、疾病發(fā)展的病因病機以及并發(fā)癥也有所出入,因此方教授在臨床上治療糖尿病腎病始終堅持以益氣養(yǎng)陰,祛瘀通絡為治療大法,處方思路體現(xiàn)了方朝暉教授謹守病機,隨證加減的治療思路。
本病分為臨床期及亞臨床期,臨床期又分為早、中、晚三期,各期病機要點及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所以論治的要點不同[22]。方朝暉教授認為辨病要與辨證相結合。首先,應該辨病,通過現(xiàn)代的醫(yī)學理化手段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定期篩查,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對于在糖尿病的基礎上出現(xiàn)大量蛋白尿的患者,應該與其他腎性疾病相鑒別,做到明確診斷;其次,應當辨證,根據(jù)患者的癥狀以及相應的現(xiàn)代醫(yī)學檢查結果,明確疾病的分期。最后,再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對病論治還是對證論治。在辨清疾病、分清病期并據(jù)此有了初步的診療思路之后,應該將關注點集中在癥狀之上。方教授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益氣養(yǎng)陰,祛瘀通絡可作為該病的治療的原則,在根據(jù)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進行隨證加減,盡收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