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睢陽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李明航
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糧食作物。氮肥是顯著影響玉米生長發(fā)育和產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供應不足或過量均會產生負面效應。該試驗通過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對玉米生長和產量的影響,從而為確定最優(yōu)的氮肥施用量提供科學依據。
田間試驗于2020 年6—9 月設置在商丘市睢陽區(qū)路河鎮(zhèn)侯小元村。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暖少雨;年均氣溫14.1℃,年均降水量741 mm。種植制度為冬小麥—夏玉米輪作,一年兩熟。土壤類型為潮土,土壤質地為黏壤土,土壤肥力均勻,土體無明顯障礙,排灌方便。前茬為小麥,每667 m2產量為550 kg。示范開展前采集0~20 cm 土層土樣并進行實驗室養(yǎng)分測定,土壤養(yǎng)分狀況見表1。
表1 試驗開展前土壤養(yǎng)分狀況
試驗用氮肥為大顆粒尿素(含N 量46%)、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量16%)、鉀肥為硫酸鉀(含K2O 量50%);供試作物為夏玉米,品種為隆平206。
試驗共設置5 個處理,3 次重復,具體如下。
處理1:全肥區(qū)N18P2K2,即每667 m2N 投入量為18 kg,P2O5投入量為2 kg,K2O 投入量為2 kg。
處理2:缺氮區(qū)N0P2K2,不施用氮肥,磷肥和鉀肥施用量同全肥區(qū)。
處理3:增加5%氮區(qū)N18.9P2K2,在全肥區(qū)施肥基礎上增施5%氮肥。
處理4:減少5%氮區(qū)N17.1P2K2,在全肥區(qū)施肥基礎上減施5%氮肥。
處理5:減少10%氮區(qū)N16.2P2K2,在全肥區(qū)施肥基礎上減施10%氮肥。
試驗小區(qū)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30 m2(長6 m,寬5 m)。小區(qū)之間設田埂,區(qū)組間設1 m 走道。試驗地周圍設1 m 保護行。2020 年6 月6 日玉米播種。試驗處理間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2020 年9 月,玉米收獲前,測量每個小區(qū)玉米的株距、行距,計算每667 m2單位面積的株(穗)數。在每個小區(qū)選擇合適的點位依次采集10 個玉米果穗,在實驗室進行考種,記錄穗行數和行粒數,計算穗粒數并脫粒。風干以后,數取200 粒玉米,稱質量,計算百粒質量。產量為實收產量,即全部收獲每個小區(qū)玉米果穗,脫粒稱質量,再換算為每667 m2產量。
使用Excel 2016 和SPSS 26.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進行多重比較和差異顯著性檢驗(LSD 法,P <0.05),結果以平均值表示。
由表2 可知,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5 之間玉米株高無顯著差異,但處理1、處理3 株高均顯著高于處理4,而處理2、處理5 與處理4 之間無顯著差異。處理1、處理3、處理4 之間玉米穗位高無顯著差異,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 之間穗位高無顯著差異,但處理1 顯著高于處理2 和處理5。處理1、處理4 之間玉米穗長無顯著差異,處理3、處理4、處理5 之間穗長無顯著差異;但處理2 顯著小于其他4 個處理。處理1、處理3、處理4、處理5 之間玉米禿尖長無顯著差異,但顯著小于處理2。綜合分析,在處理1、處理4、處理5 條件下,玉米生物學性狀表現相對較好。
表2 不同處理條件下玉米生物學性狀
由下頁表3 可知,處理1、處理4、處理5 之間玉米畝穗數無顯著差異,處理1 和處理5 均顯著大于處理3,但處理4 和處理3 之間無顯著差異,處理3 顯著大于處理2。處理1、處理3、處理4、處理5 之間玉米穗粒數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大于處理2。5 個處理間玉米百粒質量無顯著差異。處理1 玉米產量顯著高于其他4 個處理,處理3、處理4、處理5 之間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處理2。
表3 不同處理條件下玉米成產因素和產量
由下頁表4 可知,每667 m2產值變化趨勢為:處理1 >處理4=處理5 >處理3 >處理2;每667 m2投入成本變化趨勢為:處理3 >處理1 >處理4 >處理5 >處理2;每667 m2利潤變化趨勢為:處理1 >處理5 >處理4 >處理3 >處理2。與處理1 相比,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 每667 m2利潤分別減少157.5 元、131.6 元、100.7 元、96.9 元。
表4 不同處理條件下玉米效益分析
常規(guī)施肥處理條件下,玉米生物學性狀、產量組成表現最好,產量和利潤最高。試驗所在區(qū)域施肥量和施肥結構科學合理,無需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