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捧
關(guān)于“故人”的詩,在唐代篇目浩繁。有些唐詩大家,情誼深厚,知交之間詩文往來數(shù)十年,留下數(shù)千首贈酬、唱和詩作;也有那些史書無名的故人,因著詩人作者的文采,而留在傳唱千年的動人詩句里。
唐詩,因情而發(fā),有感而言。故友之間,往往有聚有散,多年情誼加之時間和空間斷斷續(xù)續(xù)的隔離,帶給人無盡的情緒空間。尤其在車馬很慢、時光很長的那些時代,離別重逢、思念寄語、死生契闊,有著更長久而深沉的悵惘。各種濃烈深厚的情觸,于唐代詩人處落筆為詩,將個體豐富多彩的個性和生動的生命體驗,凝成膾炙人口的文字,傳達(dá)著不一樣的哲思、意境。
意氣相投,詩文唱和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杜牧這句詩非常適合形容一些唐代詩壇摯友的相識相知。他們意氣相投、詩交一生,留下許多詩壇佳話、詩歌巨作。
貞元九年(793年),柳宗元和劉禹錫兩人同榜進(jìn)士及第,二人從此相識。他們一生政治理想一致,命運(yùn)起落軌跡相似,緩急可共、肝膽相照。劉柳二人欲革除弊政,恢復(fù)大唐雄風(fēng),一同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后二人雙雙被貶,一去十年。
這次被貶, 柳宗元和劉禹錫分別寫下了“孤舟蓑笠翁,獨(dú)釣寒江雪”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詩句。這兩首詩,《江雪》和《秋詞》因其中情志文采和易于成誦,一同見錄于《唐詩三百首》。詩言志,有人認(rèn)為這是兩人同在逆境中彼此表達(dá)心志的唱和之作。
而兩人于貶謫處境中的日常唱和,從詩集中可見,還多有閑話家常,揶揄逗趣。柳宗元說,“聞道近來諸子弟,臨池尋已厭家雞”,“聽說近來你的兒子們臨池學(xué)書,已經(jīng)不喜歡效法你了?”劉禹錫直接寫了篇《酬柳柳州家雞之贈》,回敬道,“柳家新樣元和腳,且盡姜芽斂手徒”,“聽說跟你學(xué)書者,手都成了姜芽一般彎彎曲曲”。柳宗元又回“那些姜芽手都是東施效顰,說我寫得差,你怎么還讓我做塾師為你寫《西都賦》呢?”
這樣的詩詞往復(fù),一絲損友味更添親密,距今讀來,都能遙感貶謫的日子多了一分趣味和堅持的力量。
十多年后,劉禹錫再次因詩獲罪,被貶播州,柳宗元受到牽連,被貶柳州。柳宗元擔(dān)憂播州艱苦,向皇上請求調(diào)換被貶之地,最終感動唐憲宗,劉禹錫被改貶到條件稍好的連州。
被貶路上,前半程柳宗元和劉禹錫同路,他們一路回環(huán)往復(fù)寄贈唱和,互相勉勵,其中有柳宗元著名的《重別夢得》,劉禹錫的《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道合者,不以山海為遠(yuǎn);志乖者,不以咫尺為近?!痹娙碎g相知、相扶,記錄在詩中,為后世留下諸多珍貴的文字資料。
在劉柳意氣相投的歲月里,同樣的莫逆之交,也發(fā)生在元稹白居易之間。貞元十九年(803年),24歲的元稹與大他7歲的白居易同科及第,被分配到秘書省當(dāng)校書郎,二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他們詩詞唱和三十余年,往來詩篇千首,既是文學(xué)和政治上的同道,也是生活中的摯友。無論是在遭遇貶謫的迷茫壓抑中,抑或是為親人丁憂的脆弱關(guān)頭,彼此都不離不棄,相互提供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支持。他們一同發(fā)起新樂府運(yùn)動,世稱“元白”。
有學(xué)者認(rèn)為,元稹和白居易三十年間,往來詩書記情、記事、記志,具有研究唐史的價值。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xué)家、古典文學(xué)研究家陳寅恪先生以元稹、白居易詩詞為對象,研究唐朝社會文化史,著作了《元白詩箋證稿》。
而從眾多唐詩篇什中選取元白詩考證歷史,陳寅恪提出的原因有三點(diǎn),大致是:唐詩本就適合看社會風(fēng)俗,元白二人屬中唐人物,流傳較多。在這部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元白詩作中對方的影子。
中唐時期的長安,除了元白之交、劉柳組合,還有并稱韓孟的韓愈、孟郊,皆因政治傾向、文學(xué)理念相近,而成為一代詩壇并蒂,詩友也是道友。
相對中唐文人、官員想要復(fù)興盛唐氣象的抱負(fù)不同,盛唐的詩人精神更為自由和灑脫,產(chǎn)生了相對更浪漫、更超脫的情誼,可以超越年齡、超越地位、超越時間和空間,甚至超越政治取向。
似乎情重則筆勁,李白一向崇慕孟浩然,與他結(jié)為忘年之交后,李白揮筆寫下了“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的率真表白,更有《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千古名篇,一掃他之前在崔顥《黃鶴樓》面前的棄筆之憾。
唐代大詩人之交,可以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也會受到對方影響,但他們各有胸壑,保持詩格獨(dú)立。李白崇敬孟浩然,卻最終詩才超越孟浩然而名垂古今;杜甫仰慕李白,自從相識,一生情誼不改,但其詩風(fēng)卻完全不同于李白的浪漫主義,在“詩仙”的光芒下,開創(chuàng)出齊名李白的“詩圣”地位。正因為此,大詩人故友之間彼此酬和的詩作,相映生輝,同垂青簡。
故人之情,點(diǎn)滴傳神
唐時,官員常常調(diào)換任職、貶謫,四處奔波常遇離散;而文人崇尚游歷,友人間來來去去,聚少離多。于是在唐朝的整個文化階層,故人之間的交往和聚散,便多成為詩文表達(dá)的主題。
初唐以來,唐詩漸漸脫離了文藻堆砌的窠臼,“去綺靡之虛,直往真境,是有異于前朝”,唐詩題材擴(kuò)大,感情表達(dá)強(qiáng)烈,對其事其物、其景其情的描寫,讓曾經(jīng)“當(dāng)時只道是尋?!钡奈锸拢诤笕俗x取時,變成“此情可待成追憶”的經(jīng)典。
歷史學(xué)家錢穆曾說過,“杜工部詩里所提到的朋友,也只是些平常人,可是跑到杜工部筆下,那就都有神,都有味?!?/p>
杜甫的《贈衛(wèi)八處士》五言古詩,不同于律詩、絕句的凝練簡約,以細(xì)膩豐富的描寫,將一場時隔二十年的重逢,刻畫得細(xì)致入微,讀來令人身臨其境。
杜甫見到衛(wèi)八處士,詫異時光匆匆,“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敘起舊交,“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交談之間,主人又慌忙張羅酒菜款待老友,“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見上一面格外困難,今天能夠相見,主人的殷切情誼俱都化在酒中,“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想起明朝又要分別,愁緒滿懷,尾句無奈表達(dá),“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尾句的感慨,呼應(yīng)起句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將兩位故人“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惆悵拉得滿滿。
岑參的傳世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源自一場送別。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第二次出塞,夏秋之交到北庭,充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其前任武判官則要?dú)w京。岑參在輪臺送他,寫下了此詩,其中細(xì)膩描寫,成就了這篇邊塞詩杰作,“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對于寒雪的浪漫描寫,常被人引用。
有評論家感嘆,唐人詩中看社會風(fēng)俗最好。而有人才有風(fēng)俗,是以在故人詩詞中,可見許多當(dāng)時生活場景、日用物品的描寫,讓故人之間交往的禮節(jié)、相逢的喜悅、離別的愁思,增添了許多生活趣味。
杜甫的《過客相尋》,“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賓至》則寫道,“有客過茅宇,呼兒正葛巾。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壚。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以簡潔質(zhì)樸之筆,勾畫出一幅溫暖的冬日待客圖;孟浩然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則描繪了恬靜閑適的田園生活情景。
故人相會,于細(xì)節(jié)處見當(dāng)時風(fēng)俗;故人相念,抒懷達(dá)意間,時見時代信息于其中,甚至從中可見其時的一些政治語境。正如高適在邊塞思念杜甫,在農(nóng)歷正月初七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日,寄詩杜甫,“身在遠(yuǎn)藩無所預(yù),心懷百憂復(fù)千慮”,“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fēng)塵”。當(dāng)時,安史叛軍在中原還很猖獗,蜀中局勢也并不平靜,高適此詩,把有志莫申的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yùn)連結(jié)起來。多年后,高適已逝,杜甫重讀這首詩,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遂作《追酬高蜀州人日見寄并序》以應(yīng)。
故人入詩,情慰古今
故友舊情、送別重逢,沒有哪個時代不曾有同類的感情,又無人不曾經(jīng)歷這類情愫。而同樣一件事,在大詩人筆下,就變成了文學(xué),擁有了完全不同的境界。
所謂故人,總是經(jīng)過了時間的醞釀。古時山重水遠(yuǎn),故人一別每每相隔數(shù)年甚至十?dāng)?shù)年。時至今日,亦不乏故人之間的相隔兩地,而時間永逝更是萬古同愁的無奈。送別、寄思,念舊、懷故,故人之間的離愁別緒,古今相通。對此可以捻讀唐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故人相見的困難,喻象宏大;司空曙云,“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山阻水隔惹人怨;“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死別生離人之常憾。
評論家們說,唐詩之偉大,在于對生命的體悟,重視人之常情,觀照“人”本身。而這其中,唐詩加入了詩人各自不一樣的哲思、意境,使得一樣思緒可以品出多樣滋味。
關(guān)于送別,唐詩描繪了多樣的意象?!肮路h(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和“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以留白般的意象,將惦念和不舍吟誦得余音不絕;面對分別,有“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邁情懷,有“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中的婉轉(zhuǎn)心思;寄語友人,既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豁達(dá)開解,又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情義殷殷。
人之常情又往往是離人前腳剛走,主人就盼其歸期,王維“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而離人身不由己,常是“君問歸期未有期”。
思之深,念之切,莫若杜甫之于李白的掛念,“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而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于貶謫路上,將思念灑滿一個浩大的空間,見氣魄盛大。
故人久別重逢,韋應(yīng)物看十年舊友,“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岑參赴北庭途經(jīng)涼州在河西節(jié)度府做客,依舊是邊塞詩人的豪邁樂觀,“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也有匆匆一敘的無奈,“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山重水隔,消息不通。杜甫寫下“恐非平生魂,路遠(yuǎn)不可測”的憂惻之語;張籍的老友守衛(wèi)月支,因全軍覆沒而下落不明,他“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聽聞故人遭際坎坷,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向被貶的王昌齡遙致憂思;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抱病在床,聽聞白居易也被貶,“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fēng)吹雨入寒窗”。
對于故人,時間的盡頭,是生死兩隔。王維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元稹死后多年,白居易一再寄思,“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杜甫暮年作《八哀詩》,八首悼亡詩,篇篇長文,每篇悼念一位故友或是賢儒,其中對蜀中好友嚴(yán)武祭曰:“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p>
有詩歌的地方,就有生活的詩意。唐詩中的故人詩詞,將人類的基本情感——思念、不舍、悲傷、同情,凝練成可吟可誦之詞,使那一方情愫不再是胸中塊壘,而能通感于他人。
故友之情,多源自面對時空無力的感慨,卻最終產(chǎn)生了超越時空的力量,那些唐詩如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一樣,可以消弭時光的流轉(zhuǎn),成為一代代人心靈的文化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