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仁懷市教體局教研室 周玉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為了在閱讀教學中落實這一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擴大閱讀面的要求,具體規(guī)定了每一個學段的閱讀數量,到了第三學段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如果僅僅局限于教材,一學期下來,閱讀量只有二三十篇。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樹立大閱讀觀,以拓展性閱讀為基本途徑,為學生拓寬閱讀之路,讓學生的閱讀世界更精彩,使其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高。
所謂拓展性閱讀,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課內閱讀去閱讀課外更多的語言材料。具體地說,就是以教材為中心,可以是一篇課文,也可以是文中的一個點,向四周輻射,在課堂上延展、閱讀、探究與文本相關的課外讀物,課內閱讀便成為課外閱讀的憑借和依托。達到一篇帶多篇、以課內帶課外、以精讀帶泛讀,不斷開闊學生視野,豐富語言積累的目的。例如:在三年級上冊《我們的民族小學》一課中,出現了學生較陌生的民族——阿昌族、德昂族、傣族,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教學契機,引導學生去了解我國56個民族的特點、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等。當學生帶著自己的“閱讀成果”與教師、同學交流時,他們內心的喜悅感、成就感都寫在了臉上,大家不約而同地舉起了小手,爭先恐后地匯報自己對這些少數民族的了解。有的學生說到了傣族最具特色的節(jié)日是潑水節(jié);有的則向大家介紹了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一堂課下來,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過程中,學生不僅知道了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且了解了眾多民族的特點。這就是課堂閱讀的生生不息,增長了學生的見識,豐富了學生的學識。這種模式讓閱讀教學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給了學生和教師更多綜合性與實踐性相呼應的學習任務。
對于小學生來說,拓展性閱讀要做到內容和形式、空間方面的拓展。首先,在閱讀內容方面,不再局限于教材上所展示給學生的知識和內容,要拓寬學生的視野,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打開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其次,在閱讀形式上進行拓展。隨著信息和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學生的閱讀形式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邁向多元化的閱讀,學生可以通過圖片、視頻、音像等多種形式進行閱讀,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閱讀,以此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最后,拓展性閱讀在空間上也不僅僅局限于教室,還可以在家里、書店等。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先學習好理論,提高自身的素質,做好示范,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夠游刃有余,保證拓展閱讀順利進行。
針對課文理解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補充閱讀,這樣,既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又豐富了他們的知識積累。如學習古詩《早發(fā)白帝城》時,學生能夠通過詩中所描寫的“美麗景色”和“行船速度”,感受到李白內心的愉悅,但是,學生卻不知他為什么會顯得這般輕松、愉快,無法把握古詩真正想表達的情感。教師如果及時引導學生閱讀關于李白當時處境的背景材料,學生便會茅塞頓開,體會到這首詩更深層次的含義。
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或名著及這些名篇名著的節(jié)選、縮寫,我們可以以此為載體,在教學前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原文、原著,及這些名家的其他作品。學生在由整體到局部、由局部到整體,從橫向理解到縱向理解、從縱向理解到橫向理解的閱讀中,不僅能全面地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培養(yǎng)閱讀學習名篇、名著的興趣,提高文化品位,豐富文化內涵。
1.以“作者”延伸閱讀。即通過學習某作者的一篇作品延伸到該作者更多作品的學習,從而更進一步地了解其作者及作品。如在教學古詩《竹里館》時,教師無需局限于熟讀成誦、古文今用中,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詩人王維的其他田園詩,從而了解到他確實擅長于描寫自然美景與閑適自得的生活情趣。通過拓展閱讀王維的其他田園詩,學生不僅全面地了解了詩人,而且感受到古詩中的“語言美”“情境美”,從而激發(fā)起他們閱讀、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內容”延伸閱讀。即由課文中的內容延伸到相關內容的閱讀。如由名著單元《猴王出世》延伸到《西游記》中猴王的成長歷程;由童話《丑小鴨》延伸到世界著名童話《拇指姑娘》《海的女兒》等。內容的延伸是學生閱讀量的補充,在不斷增加量化的閱讀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方法、閱讀習慣才可落實到位。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拓展,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類型及教學要求,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水平、語文素養(yǎng)等實際情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教學時間,即:課前、課中、課后。
課前拓展性閱讀,旨在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地方進行探究性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作好鋪墊。為了落實這一目的,在學習課文前,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設計適當的前置作業(yè),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閱讀。但在設計前置性作業(yè)時,又不能把學生的思維禁錮在某一個方面,作業(yè)應具有開放性、趣味性。例如:在進行《秋天的雨》這一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也可以有效設計前置作業(yè),提出問題:“雨一共分為哪幾種?”“不同類型的雨,有什么樣的特點?”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并向學生推薦《雨的四季》《風雨》等文章,通過有效的課前拓展性閱讀,使得學生能夠對課文主題“雨”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教師還可以結合“雨”這一主題設計想象性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展開大膽想象,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深入地了解作者在課文中表達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效地優(yōu)化課前自主閱讀,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困惑,適時地利用其他的閱讀材料,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教師可以從課文內容出發(fā),針對學生的“問題”有效出示一些相關的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資料,創(chuàng)設有效閱讀情境,引導學生透過資料,代入到當時的情境中,通過情境去感受、了解課文內容,深入感悟課文情感。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學生提出來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會對‘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恍然大悟?”針對學生的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出示相關的閱讀材料,幫助他們了解當時人物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當時的社會一片黑暗,看不到一點光明,人民連一點民主和自由都沒有,魯迅先生也經常遭受迫害。通過以上這個教學案例和我們平時所積累的教學經驗,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在課堂中會經常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問題及感興趣的問題,因此,教師應在備課時認真分析、體會教材,做到備教材、備學生,提前選擇好一些合適的閱讀材料。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币虼苏n文不是語文學習的全部內容,而是學習的載體。在教學完課文后,教師要及時合理地整合、利用更多的語文教學資源,不斷擴大學生閱讀的視野,使他們的思維得到不斷的發(fā)展。例如:在《盤古開天地》這一課文的教學后,很多學生對我國神話故事有了較高的興趣,教師就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多去閱讀一些描寫我國神話故事的文章,如《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返裙适骂愇恼拢瑥亩嗥恼轮腥チ私馕覈纳裨捁适?,去感知這些神話人物上所擁有的鍥而不舍、意志堅定等精神品質,以充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拓展性閱讀對于學生而言非常重要,不能盲目選擇課外補充材料,而要精挑細選。除此之外,拓展閱讀不能夠喧賓奪主,也不能為了拓展而拓展,不顧課文的實際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沒有了解清楚課本內容,就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對補充材料進行拓展學習,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習的時間,而且學無所獲。
總之,語文教師應順應時代教育的發(fā)展,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樹立開放的語文課程理念。語文閱讀切勿局限于課本,可以通過拓展性閱讀為學生拓寬閱讀之路,為學生插上“閱讀的翅膀”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