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婷婷,劉廣鋒
徐州市腫瘤醫(yī)院輸血科,江蘇徐州 221000
伴隨近幾年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及大眾飲食結構的逐步轉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率也逐年升高,心臟手術在臨床應用也隨之升高[1]。心臟手術術中多需體外循環(huán)支持,易引發(fā)凝血紊亂,加重傷口滲血,進而對患者生命安全產(chǎn)生危害[2]。目前針對輸血增加風險的相關機制尚未完全闡明,部分研究認為可能與紅細胞存儲損傷、代償機制、個體免疫等因素有關,但近幾年心臟手術患者術后ICU 留置時間、感染情況等預后與輸血的相關性引起了臨床高度重視[3-4]。故科學規(guī)范心臟手術患者圍術期輸血,減少出血量,規(guī)避輸血預后風險較為關鍵[5]。為此,本研究選取2021 年10 月—2023 年2 月徐州市腫瘤醫(yī)院接受心臟手術圍術期輸血治療的67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予以血栓彈力圖聯(lián)合血小板抗體檢測指導輸血的臨床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接受心臟手術圍術期輸血治療的6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輸血方法分組,以血栓彈力圖檢測指導輸血的33 例為對照組,以血栓彈力圖聯(lián)合血小板抗體檢測指導輸血的34 例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7 例,女16 例;年齡20~65 歲,平均(45.16±5.37)歲。觀察組中男18 例,女16 例;年齡20~62 歲,平均(45.19±5.4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2023-03-010-K01)。
納入標準:①與《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研究》[6]中關于輸血相關指征相符;②均于全麻、體外循環(huán)下行心臟手術;③患者均知情。
排除標準:①妊娠、哺乳期女性;②既往有輸血史者;③合并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④合并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感染性疾病者;⑤中途轉院或死亡者。
對照組血栓彈力圖指導輸血。圍術期各階段分別進行血樣采集,并進行抗凝處理(枸櫞酸鈉),術前標本以枸櫞酸化高嶺土(citric kaolin, CK)檢測,術中及術后標本則于CK 基礎上增加肝素酶對比檢測,然后根據(jù)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 R)來制訂具體的措施,R 值即檢測開始至第1 塊纖維蛋白凝塊形成振幅達2 mm,主要表現(xiàn)凝血酶等凝血因子充分激活到形成纖維蛋白的用時,其可反映凝血因子活性。R 值延長即為低凝,提示凝血因子缺乏、需使用抗凝劑,并可輸注冰凍血漿糾正;R 值縮短即為高凝,提示凝血因子活性較強,需予以抗凝藥糾正。如R>14 min 提示凝血因子嚴重不足,需輸注新鮮冰凍血漿16 mI/kg。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 MA)則主要受纖維蛋白及血小板影響,血小板質(zhì)量或數(shù)量異常也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若MA 增大則提示血小板功能強,易形成血栓,需予以抗血小板治療;若MA 減小則提示血小板功能較弱,易出血,需補充血小板制劑進行糾正。如最大血塊強度MA值<55 mm,需予以單采血小板1~2 U 輸注。Angle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功能,如血塊速率Angle 值<450,則表明纖維蛋白原缺乏,應進行冷沉淀輸注(0.06 U/kg)。若CK 的R 值>高嶺土肝素酶杯(CKH) R 值,則提示存在肝素;若CK 的 R 值>2×CKH R 值,則提示肝素過量。
觀察組血栓彈力圖(與對照組一致)+血小板抗體檢測指導輸血。血小板抗體檢測應用紅細胞固相凝集法,依據(jù)檢測孔、對照組結果來判定血小板特異性抗原抗體、人類白細胞抗原抗體,若均為陽性,于上述兩種抗體已知型單采血小板供者庫中,以標準微量淋巴細胞毒試驗、簡易致敏紅細胞血小板血清學技術進行血小板交叉配血,結合血栓彈力圖結果輸注對應成分血。
成分血輸注量:紅細胞、血小板、冰凍血漿、冷沉淀。
記錄患者輸血1、24 h 時的校正指數(shù)(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CCI=體表面積×輸注后血小板增長值/輸入血小板總量。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兩組發(fā)生發(fā)熱、寒戰(zhàn)、過敏反應、肺炎的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和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成分血輸注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成分血輸注量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成分血輸注量對比()
?
觀察組輸血后1、24 h 時的CCI 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輸血前后CCI 值對比[(),×109/L]
表2 兩組患者輸血前后CCI 值對比[(),×109/L]
?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相關臨床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心臟手術病例中輸血量占比已達到80%,是臨床主要輸血因素之一[7]。而相關研究也顯示,心臟手術術后出血、部分不合理輸血可導致手術并發(fā)癥增多,甚至導致患者病死率升高,故針對心臟手術圍術期輸血患者進行合理評估指導十分關鍵[8]。傳統(tǒng)凝血試驗是一種凝血瀑布級聯(lián)反應檢查手段,也是既往臨床廣泛應用的凝血檢測項目之一,但該檢查用時較長、難以實現(xiàn)術中檢測,故在實際應用中仍有一定局限[9]。血栓彈力圖則為近幾年臨床開展的新型凝血檢測技術,其能夠直接對機體凝血過程進行反應,對凝血、纖溶、血小板聚集等情況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10]。血小板抗體檢測則可防范輸血并發(fā)癥發(fā)生,并對輸血風險加以評估,為輸血安全提供指導。
本次研究可見,觀察組成分血輸注量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輸血后1、24 h 時的CCI 值分別為(9.21±1.51)×109/L、(6.81±1.53)×109/L,均較對照組的(7.37±0.75)×109/L、(4.62±0.55)×109/L 更高(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結果提示,較單一血栓彈力圖檢測指導,血栓彈力圖聯(lián)合血小板抗體應用能夠更好地指導臨床輸血方案,為心臟手術患者提供更為安全有效的輸血支持,保障手術順利進行,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1]。林就孟等[12]研究還發(fā)現(xiàn),實施血小板抗體、血栓彈力圖檢測聯(lián)合指導后,聯(lián)合組輸注1、24 h 的CCI 值為(18.13±3.65)×109/L、(10.22±2.70)×109/L,均較對照組的(8.38±1.27)×109/L、(3.55±0.61)×109/L顯著提高(P<0.05),與本次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可見,常規(guī)體外凝血功能監(jiān)測的指標主要為凝血四項與血小板計數(shù),其檢測的僅為凝血瀑布級聯(lián)反應中的一部分,而采集靜脈血離心后得到的血漿已經(jīng)去除了血小板,因而評估術中凝血的作用有一定局限[13]。血栓彈力圖檢查指以血栓彈性掃描儀對整個凝血動態(tài)過程進行掃描,并模擬機體凝血狀態(tài)的過程,其能夠對機體凝血功能進行更為真實的反映[14]。但仍有少許患者在輸注對應成分血后其血小板計數(shù)并沒有增加,更易出現(xiàn)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發(fā)熱等反應[15]。多次輸血患者輸注血小板無效的情況中,常見影響因素為HLA、HPA 抗體,且輸血次數(shù)、血液成分等與血小板抗體陽性率均有直接關聯(lián),而血小板交叉配型選擇相應血小板是防范抗體陽性的重要措施[16]。因而及時行血小板抗體檢測能夠避免免疫型輸注無效的情況發(fā)生,保障輸注效率,減少圍術期各血液成分輸注量[17]。同時,血栓彈力圖可更全面地提供術后凝血纖溶信息,與血小板抗體檢測聯(lián)合指導輸血,并提升輸血科學性,預防輸血過多或過少發(fā)生,達到優(yōu)化患者CCI 值的作用[18]。
綜上所述,在心臟手術圍術期輸血中以血小板抗體、血栓彈力圖檢測聯(lián)合指導可有效減少各成分血輸注量,減少輸血并發(fā)癥,加快患者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