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茜 王占營 侯曉靜
(河南省西平縣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 西平 463900)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常見的肺癌類型,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胸痛、聲音嘶啞、刺激性咳嗽等,多見于吸煙和(或)被動吸煙的人群[1]。臨床上治療該類患者的常用手段為手術治療,而對于中晚期的老年NSCLC 患者手術治療意義不大,一般多以化療為主。常規(guī)化療藥為培美曲塞,起效較快,但部分患者經(jīng)長期治療出現(xiàn)耐藥性,影響后期治療效果。有研究發(fā)現(xiàn)[2],吉非替尼是治療NSCLC 的新型靶向藥物,不良反應較少,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诖耍狙芯坎捎眉翘婺崧?lián)合培美曲塞治療老年中晚期NSCLC 患者,觀察患者腫瘤生物學指標、血流動力學變化及不良反應情況?,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河南省西平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6 例老年中晚期NSCLC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65~89 歲,平均(74.17±8.72)歲;病理類型:腺癌21例,鱗癌12 例,其他10 例;轉移情況:骨13 例,肝10 例,腦12 例,其他8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20例;年齡66~88 歲,平均(74.27±8.62)歲;病理類型:腺癌18 例,鱗癌14 例,其他11 例;轉移情況:骨11例,肝12 例,腦14 例,其他6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準文號:20191219)。
1.2 診斷標準 NSCLC 參照《現(xiàn)代腫瘤學》[3]相關診斷標準:(1)胸部脹痛;(2)間歇或斷續(xù)出現(xiàn)痰血;(3)出現(xiàn)呼吸道刺激癥狀;(4)局部出現(xiàn)咯血、咳嗽、呼吸困難等;(5)X 線檢查可能看到局部肺不張、肺氣腫或病灶周圍出現(xiàn)肺部炎性變或浸潤性病變;(6)骨顯像檢查有陽性發(fā)現(xiàn):病灶部成骨反應靜止、代謝不活躍。
1.3 入組標準
1.3.1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NSCLC 診斷標準;(2)意識清楚,能正常交流;(3)臨床資料完整;(4)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1)伴有重度軀體疾??;(2)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3)合并凝血功能障礙;(4)過敏性體質。
1.4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化療開始前7 d 預防性用藥,葉酸片(國藥準字H10970079)口服,0.4 mg/d,在治療結束后21 d 停止用藥;肌注維生素B12注射液(國藥準字H41020633)1 mg,于治療當日和治療后次日給藥;口服醋酸地塞米松片(國藥準字H33020822)8 mg/次,2 次/d,在培美曲塞治療給藥前1 d、給藥當天和給藥后1 d 連服3 d。
1.4.1 對照組 給予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國藥準字H20103287)治療,將500 mg/m2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中靜脈滴注,滴注時間10 min 以上,每21 天給藥1 次。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吉非替尼片(國藥準字J20180014)治療,口服,0.25 g/次,1 次/d,于第8~21 天服用。21 d 為一個治療周期,兩組均治療4 個周期。
1.5 觀察指標
1.5.1 腫瘤生物學指標 治療前后,于清晨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檢測血清胸甘激酶-1(TK-1)、細胞角蛋白19 片段(CYFRA21-1)、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Ag)和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5.2 血流動力學指標 治療前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毛細管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水平。
1.5.3 臨床療效 參照《腫瘤免疫治療療效評價的新標準》[4]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持續(xù)時間在4 周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垂直徑及最大直徑乘積縮小50%以上,且持續(xù)時間在4 周以上,無加重現(xiàn)象;疾病穩(wěn)定(SD):腫瘤垂直徑及最大直徑乘積縮小少于50%,且體積增大在25%以內(nèi);疾病進展(PD):腫瘤垂直徑及最大直徑乘積增大25%以上??傆行?(CR例數(shù)+PR 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4 不良反應 對比兩組患者皮疹、瘙癢、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等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腫瘤生物學指標、血流動力學指標等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毛細管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改善幅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3 兩組腫瘤生物學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K-1、CYFRA21-1、SCC-Ag、NSE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腫瘤生物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腫瘤生物學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3例、瘙癢3 例、皮疹2 例、肝功能損害1 例;觀察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1 例、瘙癢1 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4.65%)低于對照組(20.9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08,P<0.05)。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5],我國肺癌發(fā)病率位居第一,而NSCLC 占據(jù)肺癌患者的80%,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6],肺癌的發(fā)病大多與下列因素有關:(1)吸煙,是迄今為止引發(fā)NSCLC 最重要的致病因素。(2)職業(yè)致癌因素,部分職業(yè)可接觸到致癌因素(煙草、三氯甲醚等燃燒產(chǎn)物、電離輻射等)。(3)飲食與營養(yǎng),飲食中長期缺乏維生素A、微量元素(硒、鋅)等。而老年NSCLC 患者大多存在其他肺部疾病,加重呼吸困難癥狀,大大增加了手術風險,部分患者甚至會失去手術機會。臨床主要采取傳統(tǒng)化療藥物治療,雖可有效殺滅腫瘤細胞,但對患者的身體機造成明顯損傷,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本研究采用培美曲塞聯(lián)合吉非替尼治療NSCLC 患者,通過促進腫瘤細胞凋亡,提高治療效果。
肺癌患者體內(nèi)存在大量的腫瘤生物學指標,其水平的變化,能夠預測患者病情發(fā)展[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TK-1、CYFRA21-1、SCC-Ag、NSE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培美曲塞聯(lián)合吉非替尼改善腫瘤生物學指標優(yōu)于單純的培美曲塞。培美曲塞是一種多靶點葉酸拮抗劑,通過控制二氫葉酸還原酶、胸苷酸合成酶等的活躍度,達到降低合成胸腺嘧啶和嘌呤核苷生物的作用,進而抑制腫瘤細胞RNA 和DNA 轉錄過程中的合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最終降低腫瘤生物學指標[8]。吉非替尼作為選擇性抑制劑,能夠對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產(chǎn)生影響,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分裂,最終促進腫瘤細胞凋亡。相比單純的培美曲塞,增加吉非替尼不僅能加快細胞凋亡,還可抑制腫瘤細胞轉移和侵襲,從而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傳輸增殖信號,改善腫瘤生物學指標[9]。王立冬等[10]研究也證明,培美曲塞聯(lián)合吉非替尼治療NSCLC 患者改善腫瘤生物學指標較好。
NSCLC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抗凝、凝血功能障礙,引起血流動力學指標異常,促使腫瘤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毛細管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說明培美曲塞聯(lián)合吉非替尼改善血流動力學優(yōu)于培美曲塞。培美曲塞改善血流動力學無明顯效果,推測該藥可能缺少相關作用機制。吉非替尼是一類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靶向治療藥,通過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發(fā)生突變,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促進細胞凋亡,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產(chǎn)生,促進血管生成,改善血流動力學[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培美曲塞是一種含有吡咯嘧啶基團的新型抗腫瘤藥,能夠干擾細胞葉酸代謝,抑制癌細胞復制增生。與傳統(tǒng)抗腫瘤藥物相比,其安全性已大幅度提高,但用藥期間仍需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以降低藥物毒性[13]。而吉非替尼作為分子靶向治療藥,通過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發(fā)生突變,從而阻礙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發(fā)揮抗腫瘤效果;還可促進腫瘤細胞凋亡,針對既往化療效果不明顯患者亦有顯著的臨床效果[14~15]。
綜上所述,培美曲塞聯(lián)合吉非替尼治療NSCLC患者,能夠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傳輸增殖信號、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產(chǎn)生等機制,改善患者腫瘤生物學指標、血流動力學,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