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qū)實驗中學 任建立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與素質教育的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在教學方式上產生了相應轉變,教師更注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生活化教學是把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開展教學,既能提升學生道德法治學習積極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治素養(yǎng),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诖?,本文重點對生活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展開探究。
初中時期是學生形成道德品質的初步階段,也是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時間段,而初中生此階段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共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初中生對事物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極強,但缺乏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辨別能力,容易產生一定的錯誤認知。所以,教師將授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以及促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相互合作,還應立足于教材知識內容以及案例分析,把枯燥抽象的課程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示給學生,采取多樣化的形式提升初中生學習道德與法律知識的興趣和主動性,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初中生不僅僅是促進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中堅力量,還是推動國家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初中道德法治教師應及時關注初中生學習道德法治知識的實際情況并加以有效指導,助其進步。與此同時,教師也一定要重視和強化初中道德法治學科教學的工作力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培養(yǎng)初中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素養(yǎng)。
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國家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將生活化元素用于初中道德法治學科教學中既可以增強課堂趣味性,又能吸引初中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還可以促進學習內驅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初中道德法治教學期間,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實際生活經歷以及認知規(guī)律,借助生活元素實施生活化教學,建立充滿生活氣息的課堂教學學習環(huán)境,讓初中生能在熟悉的生活元素中有效學習道德法治知識,提高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為了讓初中道德法治課堂教學更加生活化,教師應將課前準備工作做好,在上課之前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生活化材料準備充足,前提是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能豐富自身道德法治知識儲備,借助課前時間搜集和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或視頻。
教師所搜集的材料一定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樣不僅有助于營造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還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使學生在課堂上直觀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利于內化為品質,外現于行動。以“敬畏生命”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搜集一些本地最近發(fā)生的真實事件(溺水、火災、交通事故等),讓學生通過真實事件感受生命的寶貴,進而敬畏生命、珍愛生命。這些時事新聞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也是在教師和家長的“耳提面命”中經常聽到的,貼近自身生活,符合自身生活經驗。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實施,初中道德法治學科教學工作要求教師積極開展自我教育,主動學習創(chuàng)新的、契合時代發(fā)展的課堂教學策略,完善教學結構。由于初中階段是學生發(fā)展各項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牢抓此階段,把課堂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進行緊密結合,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成效。除此之外,教材中很多道德法治知識和學生的生活有緊密關系,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課堂情境,要求學生扮演某個角色,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以及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加深知識理解。
以“我與集體共成長”教學為例,該課主要內容是要求學生掌握“自治”精神,了解自己在日常集體生活當中勇于承擔責任的意義,同時在自愿融入班級事務中不斷強化自身的集體觀念。對此,教師可通過網絡平臺搜索相關的生活視頻素材,借助多媒體開展教學并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觀看,同時創(chuàng)建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比如“怎樣才能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教師可以播放正面教育的視頻資源和反面教育視頻,要求初中生以小組形式討論視頻資源中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在日常班集體生活期間,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正確對待班集體中的一些事務?為了建立好的班級氛圍該如何努力呢?就此要求學生創(chuàng)編小故事并實施角色扮演,引發(fā)學生思考,使其認識到班集體生活和每位學生都息息相關,自己的成長與班集體的發(fā)展相輔相成,以此促進學生班集體責任能力的提升。比如,其中一個小組編排的故事為:強強剛升初一,他被分到新集體中,而在第一天報到時,天氣非常熱,班上同學在鍛煉身體、學廣播操時都滿頭大汗。第二天早晨,強強從家中帶來了抽紙巾,把抽紙巾放在教室講臺上,班主任知道此事后,就在班上對強強進行了表揚,同時對強強給班集體做的這一貢獻表示感謝。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遵循初中生個人認知規(guī)律,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生活化教學循序漸進地增強其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其道德品質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培養(yǎng)。在教學期間,教師應積極利用生活化教學方法,使學生意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啟發(fā)初中生自主學習意愿,培養(yǎng)其道德素養(yǎng)。
以“公民的基本權利”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用過的權利都有哪些,或是自己知道的基本權利都有哪些。該課教學目標主要是要求初中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并對憲法當中有關公民基本權利保障的規(guī)定進行了解。
生一說:“我們天天都在學習,因此,初中生有在義務教育規(guī)定年限內享有在校園里學習的基本權利”。
生二說:“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權利就是人身權,我們享有行動自由和支配自己人身的基本權利”。
生三說:“我們還有隱私權,有權要求自己擁有一定的私人空間,不允許他人對個人隱私進行干涉”。
生四說:“我們具備人格尊嚴權,理應受別人尊重,維持個人尊嚴”。
當學生討論完畢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列舉部分自己身邊的實例以體現公民應享有的基本權利,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老年人在廣場中跳舞,將音響聲音開得很大,影響附近居民的休息質量,雖然反映給居委會,但并未得到解決。有一次,麗麗實在難以忍受噪音,就撥通了報警電話向民警反映廣場舞音樂擾民這一事件,很快就得到解決。再比如,逛超市時,偶爾門口處的警報器會響起,小張有一次去買東西,剛結完賬走到超市門口就聽見警報器一直在嘀嘀地響,隨后超市保安把她拉到保安室準備進行搜身檢查,但探測器并未測出小張身上帶有磁信號,可保安仍對小張口出臟話,小張以侵犯人身權為由報警,同時要求該保安對自己公開道歉。
上述兩個例子屬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碰見的問題,形象化地展示了公民的基本權利,闡述了當公民在遭受不法侵犯時該如何維護個人基本權利??梢?,利用契合初中生日常生活的實例,可以使初中生意識到學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自主學習意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對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增添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趣味性。生活化教學可以使初中生加深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理解。無論學習什么學科,興趣是內驅動力,因此,教師要把培養(yǎng)初中生的學習興趣當作教學的起點,用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積極融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為教學增加活力。日常生活中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有關聯的實例有很多,教師應積極尋找詳細實例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點,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合理利用網絡”教學為例,網絡屬于新時代快速發(fā)展的產物,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節(jié)課主要是為學生講解網絡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怎樣預防,啟發(fā)學生利用好網絡,趨利避害,傳遞更多正能量、抵制負能量,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或是看到很多孩子拿著手機玩游戲或是看視頻,致使家長無不擔心孩子因沉迷上網而荒廢學業(yè)。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幾個詳細實例,以此活躍教學氛圍,啟發(fā)初中生對網絡合理利用。比如,小芹是位善良活潑、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但她最近變得沉默寡言,學習成績也漸漸下降,究其原因是她通過網絡搜學習資料時接觸了一些網絡游戲,隨后就沉迷其中,常常連夜玩網絡游戲,不但學習成績跟著下降,也影響到自己的性格,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封閉起來。教師可以用生活中諸如此類的真實例子啟發(fā)學生,促使學生積極討論要怎樣合理利用網絡,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活起來,強化課堂趣味性。
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時,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采取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渴望了解所學的知識內容。教師也可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以有趣且生動的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進而引發(fā)對所學內容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室外,開設第二課堂,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自然和所學內容的關系,讓學生深刻理解和體會所學知識。
以“探問生命”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嘗試開展新鮮感十足的戶外教學方式,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前往學?;▓@或樹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命的發(fā)展過程,看花開花落,思葉落歸根。學生在生命的發(fā)展和消亡過程中展開詳細的探索和觀察,深刻感受生命的神奇,進而更加珍愛生命,愛惜身體。等戶外教學結束后,教師還應及時總結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可以定期進行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從課堂實踐發(fā)展至課外實踐。課外實踐活動,既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使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還可以提升學生融入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課外實踐學習中檢驗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
以“消費者權益”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制定課外實踐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走入社會,走進生活,在商店購買學習用品,并關注學習用具的生產廠家、防偽標識以及生產日期等。若發(fā)現有侵犯個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可借助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從而增強法律意識,學會依法維權,提升法治素養(yǎng)。
陶行知先生指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備受關注。生活化教學模式對促進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發(fā)展非常關鍵,結合生活元素授課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時,應明確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積極創(chuàng)建富含生活元素的教學情境,借助生活中的實例增添教學活動中的趣味性,開設第二課堂,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意識到現實生活和道德與法治的聯系,增強其自主學習意識,為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