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敏
這是100 多年前刺繡精美的小孩“口水兜兜”,又叫圍嘴、涎布。姜亮夫在《昭通方言疏證·釋衣服》一書中說:“今昭人言小兒涎布曰……”
寶寶四五個月后,添加輔食,開始長牙,這時候,唾液分泌增多,口水會情不自禁地從嘴里流出來。為防止口水流到衣服上讓寶寶受潮,讓嬌嫩的皮膚生瘡,口水兜兜便于更換清洗,因此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使用十分廣泛。
口水兜兜的顏色,刺繡的圖案字符男女有別。每個圖案字符都是有寓意的,滿含長輩們的愿望與祝福!每個圖案字符都是一個故事。這是恩施民間保存最完好的實物——小男孩的口水兜兜,可謂絕版了。
古時只有十分粗糙的火紙,不適宜小孩用,怎么把口水兜兜做得精美漂亮,不但讓小孩戴起來舒服美觀又彰顯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就成了一種特別的服飾文化,彰顯女性心靈手巧的技藝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古老的,做工考究、設(shè)計精美的口水兜兜早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