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婷
作者單位: 525000 廣東省茂名市人民醫(yī)院乳腺科
受基因、激素紊亂等因素影響導致乳腺組織發(fā)生病變,進而無限增殖引發(fā)癌變即為乳腺癌。作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癥之一,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已位列所有癌癥之首,且乳腺癌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是威脅女性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1]。乳腺癌因早期癥狀不明顯,易被患者忽視,多數患者身體出現明顯不適而就醫(yī)時,腫瘤已發(fā)展至中晚期[2]。乳腺癌發(fā)病主要累及患者雙側乳房,隨著病情進展,癌變細胞會通過淋巴和血液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早期患者經過治療后普遍具有較高的生存率,一旦發(fā)生轉移生存率則極大降低。晚期乳腺癌患者多采用化療方式進行治療,但毒性反應與不良反應均較大,嚴重影響患者預后[3]。近年來,中藥越來越多應用到癌癥臨床治療中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4]。本研究觀察中藥扶正抗癌方聯合化療對乳腺癌患者腫瘤標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9月茂名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9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7~65(38.13±1.24)歲;病程11個月~8年,平均病程(3.61±2.48)年;體質指數(BMI)20~27(23.71±1.85)kg/m2;病灶直徑0.9~2.5(1.76±0.75)cm;病變部位:左側16例,右側13例;病理分型:導管內癌10例,單純癌6例,乳頭狀癌5例,小葉原位癌3例,黏液腺癌2例,炎性乳癌3例;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10例,Ⅲ期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8~64(47.12±1.54)歲;病程10個月~8年,平均病程(3.60±2.51)年;BMI 21~27(23.86±1.87)kg/m2;病灶直徑1.0~2.5(1.87±0.73)cm;病變部位:左側15例,右側14例;病理分型:導管內癌9例,單純癌7例,乳頭狀癌6例,小葉原位癌2例,黏液腺癌3例,炎性乳癌2例;TNM分期:Ⅰ期9例,Ⅱ期10例,Ⅲ期10例。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核準開展,患者及家屬已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37~65歲,病灶直徑<3 cm;(2)近1個月內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患者;(3)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排除標準:(1)轉移性或復發(fā)性乳腺癌患者;(2)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3)對化療嚴重不耐受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guī)化療方案(表阿霉素75 mg/m2、環(huán)磷酰胺600 mg/m2)治療,第1天靜脈給藥,21 d為1個周期,共治療3個周期。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扶正抗癌方治療,藥物組方:石見穿30 g,太子參20 g,黃精15 g,佛手10 g,麥冬15 g,山慈菇30 g,威靈仙10 g,白英30 g,浙貝15 g,蛇莓30 g,陳皮10 g,北沙參15 g,炙甘草10 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溫服。以21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比較2組近期療效,治療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CA125)水平、生活質量評分、免疫功能指標(CD3+、CD4+、CD8+、CD4+/CD8+)。治療前后采集患者血液樣本5 ml,離心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CEA、CA125水平。生活質量評分包括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等項目,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全血中CD3+、CD4+、CD8+T淋巴細胞比例,并計算CD4+/CD8+。
1.5 近期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臨床腫瘤內科手冊》[5],包括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疾病進展(PD)等4項。客觀緩解率(ORR)=(CR+PR)/總例數×100%。
2.1 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近期治療總有效率為86.21%,高于對照組的62.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06,P=0.036),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近期療效比較 [例(%)]
2.2 血清CEA、CA125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CEA、CA125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療程后,2組血清CEA、CA125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血清CEA、CA125水平比較
2.3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療程后,2組上述各項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3。
表3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4 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組CD3+、CD4+及CD4+/CD8+升高,CD8+下降,對照組CD3+、CD4+下降,對照組CD8+及CD4+/CD8+略升高,其中治療前后對照組的CD3+、觀察組的CD4+、CD8+以及治療后各項指標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4。
表4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乳腺癌是一類由于基因、激素紊亂等原因導致乳腺組織發(fā)生癌變,并無限增長的惡性腫瘤[6]。患者以女性為主,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統(tǒng)計資料,2018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發(fā)病例>200萬?;颊咦畛R姷陌Y狀為乳房腫塊,還可能出現乳頭溢液、乳頭回縮、乳房疼痛、皮膚橘皮樣變等其他癥狀[7-8]。乳腺癌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聯合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及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目前主要為化療[9]?;熆蓭椭颊哐娱L生存期,控制病情反復,但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正常細胞,此類毒性反應會造成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出現食欲下降、體虛乏力、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0]。近年來,中醫(yī)在臨床上的用途逐漸增多。中醫(yī)認為:方中太子參、北沙參、黃精、麥冬、炙甘草滋陰益氣[11];威靈仙、白英、陳皮、佛手利濕化痰、行氣通絡;石見穿、山慈菇、浙貝消癥散結;蛇莓消腫解毒。文獻表明,對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療,中藥輔助化療可達到扶正祛邪,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其復發(fā)或轉移的目的[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血清CEA、CA125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2組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CD3+、CD4+及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下降,對照組CD3+、CD4+水平下降,CD8+及CD4+/CD8+水平略升高,其中治療前后對照組的CD3+、觀察組的CD4+、CD8+及治療后各項指標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認為,乳腺癌患者體內的血清CEA、CA125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癌癥嚴重情況,水平降低表明患者的癌癥情況得到了改善。本研究中經中藥扶正抗癌方聯合化療治療后的患者其體內腫瘤標志物水平明顯降低,說明此種治療方案效果較為理想,對降低患者血清CEA、CA125有促進作用。且較單一化療,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同時患者多項免疫指標亦有提升,故相較于單一化療,中藥扶正抗癌方聯合化療對于治療乳腺癌患者具有更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中藥扶正抗癌方聯合化療對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肯定,可明顯降低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