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問博
內(nèi)容介紹
雨中泥濘的小路,兒時生活過的小院,麥浪滾滾的田野,還有那犬吠雞鳴、裊裊炊煙……這些景象凝聚著人們對故園的現(xiàn)狀和記憶。你對故鄉(xiāng)的情愫有哪些?將自己此時的心境寫出來,也是一段故事,一種情懷,一份思考。
精品展示
祖宅筆記·燕窩守門
◎厲彥林
跨進祖宅的平頂門房,首先撲入眼簾的是大門過道上方那個泥壘的燕窩。燕子有靈性,鄉(xiāng)親們說燕子來家里筑巢,會帶來好運。
二〇二〇年春,我拿出積攢幾十年的稿費,利用祖宅改造書屋。正好那幾天天氣晴朗,老宅子的舊房頂很快全部退下來了。這時發(fā)生了一件稀奇事:一對燕子銜著泥飛進父母住過的那間房屋翻飛著,叫著,不顧一切地忙著筑巢。盡管有一群外地工人在施工,且有刺耳的電鉆聲和不友好的驅(qū)趕聲,這兩只燕子仍然很執(zhí)著,怎么趕也不走。
我囑咐施工的人員:“它要壘窩,就讓它放心壘吧!拜托大家別為難它。”得到房屋主人許可,這對燕子加快了筑巢速度。三天,燕窩就神速建成。燕窩的位置選得獨具匠心,正巧在第二道檁椽的上方,光線很好,進出也方便。燕窩的形狀好似半個反扣著的葫蘆瓢,表面不光滑,像個馬蜂窩。燕窩剛壘的時候是濕的,灰暗,干了就顯現(xiàn)出土的顏色,黃燦燦的。
不久,燕窩里孵出了四只小燕子。小燕子擠在一起瞇著雙眼,張開黃嘴巴著急地亂叫,憨態(tài)可掬。但是改造工程即將結(jié)束,馬上就要吊頂棚,這窩燕子面臨著生死考驗。工程隊的人催問我怎么辦,這窩燕子真讓我左右為難。晚上我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明月,久久難以入眠。祖宅是我的老窩,留下了許多美好記憶;這窩燕子也是一個家庭,小燕子剛剛出生還沒到藍天上飛翔過。如果破壞了燕窩,這四只小燕子必定難以存活,就會留下終生遺憾。我改造祖宅的目的,就是想留下祖輩純樸善良的美德,給自家本村和周邊村的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讀書的空間和場所,如果傷害了這窩執(zhí)拗筑巢我家、又如此戀家的燕子,就背離了初衷。我必須珍愛和保護這鮮活的小生命。第二天清晨,我就和家人們商量,正常情況下雛燕得二十多天出窩,夏季連雨天施工困難,干脆停工半個月,給小燕子留出成長時間。
半個月后,復(fù)工那天,大燕子帶著小燕子飛到院子上空盤旋著,其中一只還沒學(xué)會飛翔,斜落到院子里,在大燕子示范下又重新起飛。小燕子腹部乳白色,周身藍黑色,油亮亮的,尾巴很短,跟在大燕子后邊叫了一陣子,就分散著飛走了。那叫聲,是慶幸,還是感激?是告別,還是留戀?我們不得而知。
父母走了,老宅子空了,感覺心也被掏空了一樣。燕子的戀家行為,深深教育和感動了我和幾個妹妹。我是多么想把燕子回家的這個喜訊告知父母呀。我仰頭看天,幾朵白云在藍天上緩緩飄動,或許父母就在天上,正微笑著注視家里發(fā)生的一切,這就是“在天有靈”吧。
(選自《人民文學(xué)》2023年第5期,有刪改)
●賞讀
本文敘述了祖宅翻修巧遇燕子筑巢的故事。作者和裝修隊的人對燕子報以善意,燕子也不懼怕他們;因為燕子撫育雛燕的需要,作者讓裝修隊停工半月,給小燕子留出成長時間。文章既寫出了燕子難忘舊巢的情愫,也寫出了人與燕子之間的和諧相處,并由燕子引出對家園的依戀和思考,對祖輩淳樸善良美德的傳承。娓娓道來,讓人動容。
杜甫流寓蜀中時期的地理感知與身份認同
◎魏景波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杜甫經(jīng)歷了“一歲四行役”,由洛陽返華州,由華州赴秦州,由秦州之同谷,終于在年終抵達成都,開啟了“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的流離兩川生涯?!皸壒偃胧瘛笔嵌鸥υ婏L(fēng)的轉(zhuǎn)折期,也是杜甫一生的“大關(guān)節(jié)”。從此,杜甫在空間上把中原拋在了身后,在精神上則把憂患壓在了心底。
杜甫在乾元二年年末抵達成都,共在蜀五年四個月,其間居成都三年八個月,流離兩川一年八個月。在此期間,他既有棲居草堂的安然閑適,也有往來梓州、閬州的倉皇避難??傮w而言,這是杜甫平生較為安定的時期,但客中愁感卻時時涌現(xiàn),詩歌中滲透著強烈的漂泊體驗。
從放棄華州掾一職赴秦州開始,這種漂泊體驗就一直籠罩著杜甫的漫漫征程?!肚刂蓦s詩》組詩二十首,以“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發(fā)端,悲涼之意籠蓋全篇。其所悲之事,不一而足。他未到成都就說:“故鄉(xiāng)有弟妹,流落隨丘墟。成都萬事好,豈若歸吾廬?!保ā段灞P》)剛到成都即感慨:“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保ā冻啥几罚B透著對異質(zhì)地域文化的不適感。
作為深受中原文化傳統(tǒng)濡染的儒家士人,杜甫對巴蜀的地理感知是幽僻疏離,蜀中僻處一隅的盆地環(huán)境使他倍增天涯孤旅之感:“鄉(xiāng)關(guān)胡騎遠,宇宙蜀城偏?!保ā兜脧V州張判官叔卿書使還以詩代意》)流離東川時更表明:“厭蜀交游冷,思吳勝事繁。”(《春日梓州登樓二首》其二)思歸情結(jié)更是根深蒂固:“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yán)公入朝十韻》)巴山蜀水接納了憂患之中的杜甫,思歸心切的詩人卻對蜀地難以認同。
中原與巴蜀在杜甫詩中相對出現(xiàn),中原成了他的心結(jié)。杜詩經(jīng)常“秦”“蜀”對寫,例如,“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送張二十參軍赴蜀州,因呈楊五侍御》),“地平江動蜀,天闊樹浮秦”(《奉和嚴(yán)中丞西城晚眺十韻》),“秦中驛使無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黃草》),“西江元下蜀,北斗故臨秦”(《太歲日》),“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江陵望幸》),“劍外官人冷,關(guān)中驛騎疏”(《逢唐興劉主簿弟》),“玉壘題書心緒亂,何時更得曲江游”(《寄杜位》)??臻g的距離形成杜詩審美的張力,秦中是詩人心心念念的故鄉(xiāng),承載著他深厚的故園情結(jié)與歸屬感。西蜀則被形容為“天邊”“天涯”“天隅”“天畔”“殊方”“異方”“絕域”“異域”等,折射出強烈的他鄉(xiāng)疏離感。
杜甫晚年在長期漂泊西南時期,存在著一種行跡與心跡背離的現(xiàn)象。漂泊的行跡距長安愈遠,思歸的心跡就愈加迫切。正因如此,他陷于前所未有的人生困境之中,行跡在放逐—回歸之間徘徊,身份在失落—重建之中掙扎,而最終的精神指向仍是“回歸”與“重建”。
(選自“中國社會科學(xué)網(wǎng)”2023年5月22日,有刪改)
●賞讀
本文擷取了杜甫棄官入蜀以及在蜀地生活的幾年中,詩歌創(chuàng)作的情感走向和詩人本身的心路歷程。杜甫雖然在兩川生活了數(shù)年,但是一直沒有真正融入兩川的文化之中,他心中所想的始終是中原故土。在杜甫的詩歌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所以我們品讀杜甫在巴蜀地區(qū)寫的詩歌,一定要把杜甫當(dāng)時的人生際遇和詩歌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體會詩人的天涯孤旅之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領(lǐng)會到詩人的心境和詩歌的深刻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