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艷梅
外婆離世三十年了,但外婆留給我們的故事,依然是那么清晰,“命運不爭氣,人要爭氣”,純樸的話語,蘊含深刻的道理。她老人家的一生,正是這句話最真實的寫照。
外婆出生在一個大戶人家,十二歲嫁人,婆家也是一個大戶,但外公敗光了家產。外婆、外公、一雙兒女,一家四口只好“走南路”,尋活路。彼時,外公幡然悔悟,一家人日子總算開始好過起來。不料外公突發(fā)疾病,客死他鄉(xiāng)。頃刻間,天塌了!當時,她的第三個孩子,我的媽媽,才六個月大。遠離故土,精神摧殘,物質匱乏,外婆一介弱女子,拉扯著我的舅舅、大姨和媽媽這一大家子,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老天太不公平,六年后,十八歲的舅舅驟然離世,晴天霹靂。外婆哭天呼地,左眼哭“瞎”,半年后才恢復。失去了家里唯一的男丁,外婆和兩個幼女相依為命,日子清貧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燈籠花。屋漏偏逢連陰雨,幾年后,外婆的幼女,我的媽媽,毫無征兆的腿疼,診斷為骨結核,治療有特效藥(鏈霉素),但家里實在太窮,掏不出三十多塊錢的藥費,導致我的母親病情惡化,最后費盡周折,才在西安做了膝關節(jié)融合術,卻還是落下終身病根。
青年喪夫,中年喪子,人生的不幸都讓外婆“趕”上了,每每想到這兒,我就感覺老天爺真是不公,外婆的命運真的太苦。
命運如此不堪,但外婆用她柔弱的雙肩,硬是扛起了這個家。
記憶深處的外婆,永遠是那么樂觀,那么堅強。我最美好的童年時光,就是躺在外婆懷里,趴在外婆炕頭,和外婆聊家常,聽外婆講“古傳”。印象最深的,還是外婆常說的那句話:只要有手有腳,生活就有奔頭,“命運不爭氣,人要爭氣”。
外婆的日子永遠充滿儀式感。外婆的家總是亮亮堂堂,水缸里的水一直是滿滿的,泛著青綠的石灶臺,擦得烏黑锃亮的大鍋,陳舊但永遠潔凈的木柜,炕圍一圈貼著整整齊齊的報紙……外婆的家始終是那樣的溫馨舒服。
每逢時年八節(jié),外婆早早就會念叨,我們也跟著外婆期盼起來。清明節(jié)捏面燕(面花),生豆芽,蒸米黃兒;端午節(jié)包粽子,掛艾葉,編彩繩;六月六做涼粉,揪面片;臘八節(jié)的八寶粥,正月十五的油茶泡扁食……外婆的窮日子總是那么溫馨、那么精致。
清明節(jié),外婆一定會早早給我們幾個外孫輩,每人都準備好面燕。外婆的手真是太巧了,捏啥像啥,捏出來的面燕栩栩如生。她有一個專門的工具袋——一個繡花麻布小袋子,裝著做面花的小剪刀、小梳子、黑芝麻,兩個小玻璃瓶里裝著各色顏料。一小塊面團,在外婆的手中不一會兒工夫就變成了各種模樣,小兔子、小猴子、小燕子,呼之欲出。小梳子壓出的翅膀,黑芝麻點成的眼睛,生動逼真。面燕蒸出鍋后,外婆剪一小段高粱稈,頂端插兩根火柴,再用線固定,一個點顏料的工具就做好了。那時,我覺得外婆特別了不起,簡直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剩下的顏料,外婆會點在我們的手背上,開出一朵朵漂亮的小花。
那時候,一年到頭難得見一點油星子。外婆會把僅有的一把南瓜子炒熟,再用碾子碾碎,然后把渣過濾掉,用南瓜仁做成麻湯飯,盛一碗,碗面上都是轉著圈圈的油花花,吃一口,唇齒生香,都不舍得咽下去。留在記憶中的這碗麻湯飯,是我永遠不能忘懷的外婆味道,是滿足,是希冀,是被愛包裹的幸福滋味。
汪曾祺說:“食物里藏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最溫柔的愛意?!蓖馄攀钦嬲畹娜耍偰軓囊恢嘁皇咧?,找到熱愛生活的理由。
外婆的內心永遠是那么強大。她給幼女看病,東拼西湊借錢,左鄰右舍你一毛我一塊。家徒四壁,欠賬一時還不上,但大家的恩情必須還。媽媽看病回來后,外婆用三個年頭節(jié)省下來的三斗白面,壓成饸饹,宴請雪中送炭的鄉(xiāng)親們。大家都說,日子太苦了,不招待也沒事。但外婆卻十分堅持,她說,再窮不能窮理。
大姨和媽媽有了各自的家后,請外婆同住,她仍然踮著小腳自己種地,堅持自己養(yǎng)活自己。村里來了下鄉(xiāng)的駐隊干部,外婆會熱情邀請他們住家里,把自己平時舍不得用的新被褥拿出來,絲毫不嫌麻煩。她常說:“拄棍拄長的,結伴結強的。咱要結交有文化的人?!贝緲愕泥従觽?,冬天路滑,會幫著外婆挑幾擔水,秋收太忙,也會幫外婆上幾天工。外婆必定會惦記著人家的好,一定會給大家送上幾雙自己納的鞋墊,或幫著補上幾件衣服。大姨和媽媽去外婆家,帶著的蒸饃、餅干、糖果等禮物,外婆一定會分給鄰居們。外婆常給我們講禮尚往來,吃虧是福,不要指望你自己的一勺子會摳回來一大碗,以此告誡我們大氣做人,鄰里友善。
直至外婆臨終前幾日,她還給我媽媽和大姨她們不停囑托,她去世后逢年過節(jié)不要惦記著爬坡上坬,來給她燒紙上香,如若有魂,自會努力,如果無靈,燒紙何用?
親愛的外婆,為了減輕她去世后孩子們的負擔,早早就把自己的壽衣置辦好了,連辦喪事孝子們穿的孝衣,都準備得妥妥帖帖。令人難以釋懷的生離死別,在外婆眼里,卻是如此云淡風輕。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外婆一生歷經坎坷,但她卻從不向命運屈服。
外婆永遠那么古道熱腸。外婆在村子里德高望重,全村人都親切地叫她“三婆”。外婆心靈手巧,紡布織線,納鞋漿衣,樣樣能行。納鞋底又快又好,剪的鞋樣漂亮合腳。村里大姑娘小媳婦們經常找她討要鞋樣,外婆總是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會她們?;閱始奕?,村里人都會請外婆去幫忙,或上灶,或裁剪,她從來都是欣然應允。
農閑時,婦女們會用麥稈編草帽條(農村以前叫掐麥秸秸)當副業(yè)賺錢。夏天小麥收割完之后,就把麥稈收起來。冬天不忙了,再一根一根挑選出來,按粗細分好。待來年春天,用水泡軟,編成草帽條拿到集市上去賣。外婆可是編草帽條的高手,同樣的材質,她編出來的草帽條就是和別人的不一樣,光滑勻稱,色澤漂亮,就像是用機器做出來的,總能賣上一等品的好價錢。大家紛紛來向外婆請教取經,后來干脆帶著工具到外婆家里來編。外婆毫無保留,從選材、泡發(fā)再到編織、打磨、色澤處理,熱情耐心地手把手教她們。記得那會兒晌午一過,外婆家的炕上、地上就坐滿了姑娘媳婦們,大家干得熱火朝天,歡聲笑語不絕于耳,在那個貧瘠特殊的年代,真是難能可貴。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晚年的外婆不能種地后,東家一根蔥,西家一把菜,大家送來的菜比她自己種地時都富足。
可親可敬的外婆,您留給我們的故事,您樹立的家風已然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海,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大哥經常講起,他五六歲時在外婆家,和小伙伴們偷摘了鄰居家?guī)讉€青蘋果,外婆領著他登門道歉,并堅持給了人家五角錢。不識字的外婆給大哥上了人生最難忘的一課。
“命運不爭氣,人要爭氣”,工作生活中,我們努力地去“爭氣”。現(xiàn)在,大哥是軍隊中高級領導干部,二哥是國際教練聯(lián)合會認證的“Master”教練,弟弟的公司是全省龍頭企業(yè),孫子輩或跨洋出?;蜍Q身大都市。只要人爭氣了,命運總會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