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洋,顏永進,顧順忠,劉玲玲,繆 雄
(海安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南通 2266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最嚴重的一種類型,進展迅速,可出現(xiàn)較多的并發(fā)癥,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患者死亡[1-2]。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后,由于纖維細胞代謝異常以及病變位置的自我修復,會導致左室重構[3-4]。左室重構會導致患者心臟的大小、形狀以及功能發(fā)生改變,同時室壁厚度也會隨之變薄,左室重構的發(fā)生也是導致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發(fā)生的主要原因[5-6]。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CI)是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就PCI 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構及心功能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病例選取我院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 例,病例收集時間為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常模組和試驗組,各80 例。試驗組中有男性42 例(52.50%),女性38 例(47.50%),年齡40 ~73 歲,平均(64.39±4.21)歲;平均體重(61.49±5.28)kg;心肌梗死位置:前壁、下壁、側壁心肌梗死分別有30 例(37.50%)、26 例(32.50%)、24 例(30.00%)。常模組中有男性38 例(47.50%),女 性42 例(52.50%),年 齡40 ~73 歲,平 均(64.45±4.18)歲;平均體重(61.55±5.52)kg;心肌梗死位置:前壁、下壁、側壁心肌梗死分別有32 例(40.00%)、25 例(31.25%)、23 例(28.75%)。兩 組基線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存在臨床可比性。詳見表1。我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次研究。
表1 兩組基線資料的對比
病例納入標準:(1)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且首次發(fā)??;(2)臨床癥狀符合相關診斷標準;(3)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在24 h 以內;(4)無藥物過敏史;(5)臨床資料和病史完整;(6)已簽訂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3)合并血液疾??;(4)合并傳染性疾病;(5)合并精神疾??;(6)對PCI 存在禁忌證。
常模組入院后接受藥物保守治療,包括口服氯吡格雷(生產(chǎn)企業(yè):深圳信立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542),50 mg/d ;口服阿司匹林(生產(chǎn)企業(yè):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進口藥品注冊證號J20130078),于飯后服用,100 mg/d;其他對癥支持治療,包括鎮(zhèn)靜、抗心絞痛、溶栓、調脂、抗心律失常等。試驗組患者入院后行急診PCI,術前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術中經(jīng)橈動脈或股動脈穿刺置入動脈鞘,注入肝素,再行冠狀動脈造影,將支架置入到梗死部位。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及血流動力學指標,前者包括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后者包括肺動脈平均壓(mPAP)、平均二尖瓣壓力差(mMPG)。
以專業(yè)軟件SPSS 24.0 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計量資料表示為±s,分別行χ2 檢驗、t檢驗,當P<0.05 時,表示數(shù)據(jù)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
治療前,兩組的LVESD、LVEDD、mPAP、mMPG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LVESD、LVEDD、mPAP、mMPG 均顯著低于常模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對比(±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對比(± s)
組別 LVESD(mm)LVEDD(mm)mPAP(KPa)mMPG(KP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n=80)41.41±3.40 28.63±4.87 52.34±4.15 41.30±3.31 6.66±0.84 4.29±0.46 2.38±0.44 0.92±0.17常模組(n=80)40.65±3.20 37.24±3.65 52.40±4.11 50.31±4.15 6.55±0.81 4.84±0.61 2.34±0.41 1.28±0.30 t 值 1.456 12.654 0.092 15.181 0.843 6.439 0.595 9.338 P 值 0.147 <0.001 0.927 <0.001 0.400 <0.001 0.553 <0.001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并發(fā)癥多和致死率高等特點,其主要病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過度勞累、情緒激動、暴飲暴食等是本病的誘發(fā)因素[7]。心肌梗死后心室結構和功能會發(fā)生改變,從而引起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在于及時恢復心肌供血,避免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后易發(fā)生左室重構,進而引起心力衰竭,此時僅僅依靠藥物很難治愈[8]。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構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心臟病理性改變[9]。有效延緩左室重構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急性心肌梗死的保守治療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預防心律失常等,臨床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措施。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PCI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療效[10]。及時開展PCI 可快速疏通堵塞的冠狀動脈,恢復心肌血供,減小梗死面積,減輕心肌細胞損傷,有效預防左室重構[11]。對于具有PCI 指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越早開展手術療效越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的LVESD、LVEDD、mPAP、mMPG 均顯著低于常模組(P<0.05)。可見,給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 效果良好,能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動力學指標,延緩左室重構,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