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瑞
(北京懷柔醫(yī)院,北京 101400)
牙體牙髓病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科疾病,患者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牙齦疼痛的癥狀,影響咀嚼功能,給患者帶來不便[1-3]。對于牙體牙髓病,臨床主張積極開展治療,目前RCT 是其主要治療手段[4]。以往的RCT 以多次法RCT 為主,近年來一次性RCT 被逐漸應用于牙體牙髓病的治療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從2020 年9 月至2022 年8 月醫(yī)院口腔科收治的牙體牙髓病患者中選取80 例進行隨機分組研究,對兩組患者分別實施多次法RCT 與一次性RCT,比較其療效,以期為臨床上治療牙體牙髓病提供參考借鑒。
收集2020 年9 月至2022 年8 月在醫(yī)院口腔科就診的80 例牙體牙髓病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進行分組,其中常模組和研討組中均各有患者40 例。常模組年齡19 ~54 歲,平均(37.49±6.28)歲,其中男女分別有19 例、21 例。研討組年齡20 ~55 歲,平均(37.90±6.13)歲,其中男女分別有18 例、22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一般資料間的均衡性良好,有可比性。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對本研究審批許可,且患者及其家屬在知情后均同意參與研究。
兩組均接受RCT,其中常模組行多次法RCT,先用過氧化氫溶液對患牙的牙周袋進行沖洗,清理牙面覆蓋的牙石,持續(xù)引流2 ~3 d 后,對患牙進行開髓、拔髓、擴根等處理。1 周后復查X 線片,對根管長度進行測量。根據(jù)測量結果預備根管,采用玻璃離子對根管進行暫時性封閉處理。1 周后再次對患牙進行X線掃描,若患者未出現(xiàn)任何不適,則采用氫氧化鈣糊劑充填根管。研討組接受一次性RCT,先用過氧化氫溶液對患牙的牙周袋進行沖洗,清理牙面覆蓋的牙石。對患牙進行開髓、拔髓、擴根等處理,測量患牙根管的長度,根據(jù)測量結果預備根管。采用超聲波清洗儀沖洗牙髓腔,用絡合劑對根管進行消毒,若患者未出現(xiàn)任何不適,則采用氫氧化鈣糊劑對根管進行充填。
對比兩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滿意度及治療前后的咀嚼功能指標、疼痛程度、牙周狀況指標及生活質(zhì)量。(1)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患者無牙痛,咀嚼效率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牙痛減輕,咀嚼效率有改善;無效:患者牙痛未減輕,咀嚼效率無改善。臨床總有效率= 顯效率+ 有效率。(2)滿意度。采用醫(y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患者的滿意度,滿分100 分,調(diào)查結果分為不滿意(<60 分)、一般滿意(60 ~80分)、很滿意(>80 分)。總滿意率= 很滿意率+ 一般滿意率。(3)咀嚼功能指標。咀嚼功能指標包括咀嚼效率和咀嚼測試吸光度值。選擇稱重法對患者的咀嚼效率進行評估,即通過稱量咀嚼食物的總重量、食物剩余殘渣的重量來計算咀嚼效率。采用590 nm 波長對咀嚼時的吸光度值進行測量。(4)疼痛程度。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評估時選擇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值為0 ~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5)牙周狀況指標。牙周狀況指標包括菌斑指數(shù)、軟垢指數(shù)、牙齦出血指數(shù)和牙周探診深度。菌斑指數(shù)和軟垢指數(shù)在評估時參考Likert 4 級評分法評估,指數(shù)范圍為0 ~3,指數(shù)的高低與牙周附著菌斑、軟垢的多少成正比。牙齦出血指數(shù)在評估時主要是依靠牙周探針進行測量,將牙周探針向牙齦緣下方1 mm處插入,滑動探針的同時對牙齦的出血情況進行觀察,指數(shù)范圍為0 ~5,指數(shù)越高說明牙齦出血越嚴重。牙周探診深度的測量依靠牙周探針,牙周探針測量出的牙周袋深度即牙周探診深度。(6)生活質(zhì)量。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估,評估時選用WHO 生活質(zhì)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維度包括生理、心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各維度的分值均為0 ~100 分,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zhì)量越好。
采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表示為%,計量資料行t檢驗,表示為±s,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討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7.50%,顯著高于常模組的8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的對比[例(%)]
研討組的總滿意率為95.00%,顯著高于常模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的對比[例(%)]
兩組治療前的咀嚼效率、咀嚼測試吸光度值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比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的咀嚼效率、咀嚼測試吸光度值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上述指標對比,研討組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咀嚼功能指標的對比(±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咀嚼功能指標的對比(± s)
注:# 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 <0.05 ;* 與常模組治療后對比,P <0.05。
組別 時間 咀嚼效率(%)咀嚼測試吸光度值常模組(n=40)治療前 56.34±8.51 0.352±0.059治療后 72.17±10.57# 0.421±0.064#研討組(n=40)治療前 56.67±8.40 0.355±0.058治療后 84.94±11.36#* 0.483±0.062#*
兩組治療前的VAS 評分、菌斑指數(shù)、軟垢指數(shù)、牙齦出血指數(shù)及牙周探診深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的VAS評分、菌斑指數(shù)、軟垢指數(shù)、牙齦出血指數(shù)及牙周探診深度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上述指標對比,研討組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牙周狀況指標的對比(±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牙周狀況指標的對比(± s)
注:# 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 <0.05 ;* 與常模組治療后對比,P <0.05。
組別 時間 VAS 評分(分)菌斑指數(shù) 軟垢指數(shù) 牙齦出血指數(shù) 牙周探診深度(mm)常模組(n=40)治療前 4.89±1.20 2.03±0.42 2.11±0.45 3.84±1.02 6.75±1.32治療后 3.42±0.97# 1.58±0.39# 1.63±0.40# 2.70±0.78# 5.21±1.08#研討組(n=40)治療前 4.81±1.25 2.01±0.45 2.08±0.47 3.71±1.06 6.60±1.35治療后 2.50±0.83#* 1.17±0.34#* 1.21±0.36#* 1.89±0.63#* 4.07±0.96#*
兩組治療前WHOQOL-BREF 中的生理、心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WHOQOLBREF 中的生理、心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評分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上述指標對比,研討組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WHOQOL-BREF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WHOQOL-BREF 評分的對比(分,± s)
注:# 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 <0.05 ;* 與常模組治療后對比,P <0.05。
組別 時間 生理 心理 環(huán)境 社會關系常模組(n=40)治療前 70.35±5.14 70.24±5.06 70.61±5.22 70.59±5.47治療后 78.34±5.92# 78.63±5.30# 77.16±5.83# 78.45±6.21#研討組(n=40)治療前 70.56±5.17 70.47±5.01 70.83±5.19 70.80±5.34治療后 85.07±6.29#* 84.98±5.97#* 84.05±6.48#* 85.16±6.73#*
牙體牙髓病是指發(fā)生于牙體牙髓的病變,其中齲齒最為常見?;颊甙l(fā)病后多存在明顯的牙痛、牙齦炎等表現(xiàn),嚴重時會導致牙體缺損[5-6]。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牙體牙髓病的發(fā)病率逐年遞增。本病會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并使其出現(xiàn)明顯的不適感,導致其生活質(zhì)量下降[7-9]。故臨床需要對牙體牙髓病患者進行積極的治療?,F(xiàn)階段,牙體牙髓病患者多行RCT,即對患牙進行開髓、拔髓、擴根等處理,根據(jù)根管長度制備根管,再采用糊劑對根管進行充填,使牙面恢復平整,改善患牙的咀嚼功能,同時還可消除根管內(nèi)的炎癥,預防牙齦炎的發(fā)生[10-11]。以往,牙體牙髓病的RCT 以多次法RCT 為主,患者需要多次復診,治療周期較長,易增加根管感染的風險,導致患者的治療效果不理想[12]。RCT 的關鍵在于控制根管內(nèi)感染。近年來隨著口腔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牙體牙髓病的RCT 逐漸開始向一次性RCT 轉變。一次性RCT 是指在常規(guī)處理患牙后無需等待,即刻測量根管長度并制備根管,對根管進行沖洗和消毒后采用糊劑進行充填。這種治療方法無需對根管進行暫時性封閉,可節(jié)省治療時間,患者無需多次復診,有利于降低根管感染的風險[13-15]?,F(xiàn)階段,一次性RCT技術逐漸趨于成熟。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討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和總滿意率均高于常模組(P<0.05);治療后研討組的咀嚼效率、咀嚼測試吸光度值、牙周狀況指標、WHOQOL-BREF 評分等均優(yōu)于常模組(P<0.05)??梢?,對于牙體牙髓病患者,一次性RCT 的療效較多次法RCT 更好,在改善咀嚼功能、牙周狀況、疼痛方面更具優(yōu)勢,可使患者更加滿意,且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