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然 趙德琳 胡玉銘 胡昊偉 侯依林
(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06)
本項目采用“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結合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和冰山理論知識特性,針對大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寄宿學生的心理問題予以科學的方法指引和技巧培訓,以學校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特征幫助涼山寄宿學生平衡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建立良好的心理調試模式。
學校社會工作起源于20 世紀初的美國,當時叫“學校家庭訪問員”。1919 年,美國社會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學校社會工作在福利體系中的地位,由此學校社會工作起步。1971 年,中國香港開始盛行學校社會工作,1977 年學校社會工作正式確立。到2000 年,全港全部實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
在中國,尤其是內地,“駐校社工”頗為新鮮,對一般人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字眼,但這擋不住它的發(fā)展,因為學校還真的是需要社工。據(jù)了解,駐校社工已經(jīng)開始在我們內地的中小學校紛紛起步,上海浦東新區(qū)于2005 年開始引入學校社工制度,北京、深圳等地區(qū)也逐漸實施。但截止目前,尚未有在農村中小學校引入學校社工的嘗試。為應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可以考慮引入學校社會工作理念與方法來加以應對。
社工云服務,基于涼山地區(qū)的資源匱乏,學校社工在內地的發(fā)展尚在萌芽階段,故可設立云社工站,整合資源,先行試點。
寄宿留守兒童在集體生活中面臨的成長困境不可忽視。寄宿制的集體生活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一方面積極地引導著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其主要表現(xiàn)有學習焦慮、過敏傾向與女生的自責傾向。孩子們在此階段面臨的成長與沖突,需要相應的制度安排來克服其缺陷,比如嘗試在學校中用設置像“代理媽媽”的角色職位,其目的在于“替代”缺失的父母角色;開設心理課堂、心理活動,讓孩子更多地表達情緒,釋放心理負能量,從而對癥下藥;但這些措施如果沒有專業(yè)理論或是專業(yè)人才的指導,那只能是對學校教育內容的補充,與德育教育的內容無法區(qū)分。故在制度層面上進行變革,就是要把“學校社工”,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引入到學校教育中來。在學校設立社會工作站對學生工作有促進作用[1]。深圳初步建立起專業(yè)化的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盡管還處在探索階段,但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據(jù)調查顯示,參加實驗的中學希望能夠把這種嘗試變成一種專門的制度安排,并愿意在本系統(tǒng)內積極爭取這種新的制度安排。
為寄宿留守兒童建立學校社工站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制度安排。寄宿留守兒童處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缺失而無法在一個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從而無法享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缺一不可的,但家庭教育是最為關鍵的。引入學校社會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彌補農村留守兒童缺失的父母角色,發(fā)揮家庭教育功能,盡力彌補孩子們的內心缺失。學校社工并不承擔日常的教學工作, 而是擔負學?!鐓^(qū)—家庭與留守兒童之間環(huán)境與資源協(xié)調者的角色,作為一個有效的協(xié)作平臺,架起溝通學校、社區(qū)、外出務工父母與農村留守兒童之間的橋梁。
設立學校社工將會提升貧困地區(qū)學校的教育品質,促進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的均等化。學校社工的主要角色還有服務傳遞者、資源動員者、教育者、倡導者與促進者等,這些角色不僅體現(xiàn)了社工的專業(yè)性、獨特性,而且可以較好地應對寄宿留守兒童在成長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與困擾。再者,在寄宿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引入學校社會工作也可以為當?shù)亟處?、非留守兒童服務。這種安排在服務于寄宿留守兒童的同時,也提升了農村義務階段的教育水平,促進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的相對均等化,符合新時期政府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
1.3.1 文獻研究法
根據(jù)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問題的一種方法。通過搜集相關文獻,結合大涼山寄宿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研究所得經(jīng)驗予以借鑒,提升本項目研究科學性及有效性。
1.3.2 調查分析法
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xiàn)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蓮膶W校、家長角度了解寄宿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被調查者面臨的較為嚴重問題,鼓勵被調查者自己表達內心想法。
1.3.3 個案訪談法
對研究中的某一對象,加以分析和調查,弄清楚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方法。通過與當?shù)貙W生進行面對面交流,疏導服務對象心理問題,為其提供個案支持。
1.3.4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具體形式。在具體的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作,根據(jù)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xiàn)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團隊可以深入當?shù)貙W校了解學生情況,在項目運行的前期探訪、中期監(jiān)督落實和后期回訪中發(fā)揮特定作用。
寄宿學校學生大多數(shù)處于青春期或者即將在學校中度過自己的青春期,在長期缺乏父母和親人的陪伴再加上老師可能有所忽視自身的情況下,寄宿學生相較于走讀學生是遠離了原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容易在身體和心理方面受到傷害。大部分寄宿于學校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都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不適應學校生活的情況。
一部分寄宿學生長期沒有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會使得寄宿學生的一些小情緒沒有及時地在父母那里得到調節(jié)并且感受不到家長的愛,缺愛就容易使得寄宿學生們沒有安全感對父母產(chǎn)生一種別樣的情緒,導致父母與子女之間產(chǎn)生一些沖突和摩擦。
有一些寄宿學生自身比較內向的在學校這個小社會中常常由于自己自卑而害怕與同學們交流,這就使得這些寄宿學生們感到自己非常孤單,較少地與人交流很容易導致人們失去對世界上一些美好事物的分享欲,分享欲的缺失就減少了寄宿學生對于學校中美的愉快的事物的發(fā)現(xiàn),并且一些情緒無處傾訴常常憋在自己的心中會郁結于心中,易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2]。還有一些交到朋友的寄宿學生們會和自己的朋友每天形影不離的,長時間的相處難免會存在一些小摩擦,一般情況下學生們的這些小摩擦也不會使得老師們插手去進行調解,當這個小摩擦發(fā)展成無法挽回的矛盾時,就會使得寄宿學生們感覺自己有過一段失敗的友誼,對自己的交際能力喪失信心。
在寄宿學校中,學生們一天中將近一半的時間都是在學習,每個人在寄宿學校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在加上一些傳統(tǒng)觀念比如說“你只有學習好將來才有出路”等對孩子們的灌輸,潛移默化,使得學生們格外重視自己的成績。老師、家長和學生自己給了學生自己太多的壓力,這就使得容易產(chǎn)生學習焦慮的情緒。再者還有因為寄宿學校的學生比較多,老師很難給予單獨的過多的關注再加上學生對于老師有著天然的畏懼心理,導致學生學習上生活上的問題沒有及時得到解決,在學習方面積少成多導致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嚴重,成績也相應地逐漸下滑,對學習產(chǎn)生焦慮。
無論是家庭、交往還是學習方面,只要其中某一方面擠壓了過多問題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會對自己的問題產(chǎn)生擔憂就會使自己的負面情緒郁結于心,使得自己的心理上產(chǎn)生一些問題。在寄宿學校更多的是要靠自己來照顧自己,但是寄宿學校中的青少年們照顧自己的經(jīng)驗不足,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不給予重視,以致于使自己的身體健康受到傷害。
大涼山寄宿學校學生的情緒受多方面的影響。家庭中父母爭吵,父母減少對寄宿學校學生的關注和一些家庭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會使得寄宿學校學生產(chǎn)生失落的情緒。朋友與寄宿學校學生產(chǎn)生矛盾得不到解決時會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自己的友誼無能為力對自己的交友能力產(chǎn)生一定的質疑而感到自卑無助。在學習中一些學習上的困難沒有得到解決時,會對自己目前的狀態(tài)感到不滿意,在做題方面會越來越困難,對之后的學習沒有動力而逐漸消極怠工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
書信療愈是最經(jīng)典的療愈方式,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和兩地相差的距離問題,我們選擇對于七至九年級的寄宿學校學生進行“愛心書信”的交流活動。志愿者們通過一對一回信的方式幫助涼山地區(qū)的寄宿兒童們打開心扉,化解心中的困惑。因為寄宿學校學生大體上有家庭方面的、人際交往方面的、學習上的、身心上的和情緒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們會將他們的來信進行初步的分類,同時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篩選,根據(jù)志愿者的能力進行信件的分發(fā),確保志愿者們可以更加完美地解決涼山寄宿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并且避免了對孩子們造成誤導。在初步的篩選完成后,我們就會積極地組織志愿者進行報名,分成各個小隊,由小隊長協(xié)助進行分發(fā)信件,然后由志愿者們進行回信和集中收信最后集中郵寄回涼山學校。
“愛心書信”交流活動所運用到的理論知識就是角色書信療法。20 世紀80 年代初,日本心理學家春口德雄在完形療法和交互作用分析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角色書信療法,這是一個對于解決一些有心理問題的人群的有效的臨床心理咨詢療法。大涼山的寄宿兒童們在書信中寫著他們目前所面臨的環(huán)境,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社會身份社會角色遇到了哪些困境。他們將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行為以及自己的環(huán)境介紹在信中。志愿者則是扮演知心大姐姐大哥哥或者說是所謂的樹洞,志愿者們通過閱讀他們所描寫的現(xiàn)狀困境,就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構建一個大致與他們所處環(huán)境相似的場景,然后身臨其境地感受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想象著自己假如也有這樣的困惑會想到什么樣的解決辦法,最后把自己所想到的解決辦法和自己所學到的專業(yè)助人的社會工作知識進行語言上的修飾,確保是可以讓學生們輕松理解和接受的話語。
“一對一”連線活動利用線上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與大涼山寄宿學校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談話。活動首先是從大涼山的聯(lián)系負責人那里得到孩子們大致想要提出的一些問題的種類或者說是相對具體的信件,把問題和信件在連線開始前先交到所準備連線的志愿者的手上,志愿者拿到問題后會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整合,提前大致地想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解決方法,并且事先對連線期間所需要進行的活動進行相應且適宜的安排,保證連線活動內容新穎充實且條理清晰。在準備過程中志愿者們還應該對連線過程中所會發(fā)生的突發(fā)事故做一個事先的預估并做好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響應準備,采取實際可行有效的活動與同學們交流心得、解決問題、舒緩情緒,提升學生們的自我認同感。
“一對一”連線活動所運用的理論知識是行為認知理論。行為認知理論就是將社會工作中的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這3 種辦法整合為認知行為理論以實現(xiàn)一個較具有整體性的理解方法。行為認知理論以結構化的方式干預自己的行為或者自己的認知,根據(jù)這樣來實現(xiàn)個人層面的改變。志愿者在與大涼山寄宿兒童進行線上連線進行交談時了解關注他們的問題,在改變他們的行為和認知之前識別出他們的前導因素,并且澄清前導因素和涼山寄宿兒童所關注的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志愿者會嘗試給他們提供一種新的認知方式或者新的行為方式去思考或者解決大涼山寄宿兒童們所關注的問題,嘗試可以在志愿者社會工作的干預下清晰地改變大涼山寄宿兒童們的行為或者是認知。
寄宿留守兒童是社會易忽視的但需要關心的群體,“缺乏感”伴隨著他們成長,童年的不幸往往需要一生去治愈。人民網(wǎng)曾發(fā)布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報告:寄宿青春》一文所述,大量農村留守兒童正面臨著,在寄宿生活中“掙扎成長”。引入學校社會工作,加強社會對寄宿留守兒童的關注,聯(lián)動社區(qū)社會資源,發(fā)揮家校社三方作用。在“一體兩翼”的模式下,對寄宿留守兒童展開一系列摸底調查、治愈治療與陪伴成長,以此彌補父母缺失的遺憾。但學校社工的作用與用途必定會引起政府、社會對此群體的廣泛關注,在社會主義和諧互助的制度優(yōu)勢下,也會為其服務群體的幸福而不斷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