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周五放學后,初一女生圓圓不想回家聽媽媽嘮叨,便直接和小伙伴去鎮(zhèn)上玩耍了。晚上九點左右,她正玩得開心時,突然聽到遠處傳來媽媽焦急萬分的呼喊聲。當她走到媽媽跟前時,又迎來了媽媽劈頭蓋臉的批評、指責。
“媽媽只會罵我、命令我、約束我,從來不會欣賞、表揚我。”圓圓在心中念叨,同時緊閉嘴唇,努力控制自己不說話、不回應,因為她早已經(jīng)知道這是應對媽媽批評、指責的“最有效方式”。
你是否有過和圓圓一樣不知道如何與父母溝通的煩惱?“像這樣愛不能‘同頻的實例在初中生群體中常會出現(xiàn)。”桂東縣第一中學專職心理教師王小明介紹,初中生在個體發(fā)展的過程中逆反心理較為嚴重,雖然內心希望和父母建立良好關系,但缺少方法和技巧的幫助;當父母的意愿與孩子的觀點產(chǎn)生沖突時,如果沒有恰當處理,雙方容易產(chǎn)生沖突,從而影響親子關系。如果你正好有親子溝通的煩惱,可以嘗試下面“溝通三步曲”:
(1)書寫“嘮叨”九宮格
拿出一張A4 白紙,畫出一個九宮格,每個格子中寫出一句高頻率的父母嘮叨,比如“你的字寫得太潦草了,擦掉重新寫”“你要多吃蔬菜,不要喝那么多飲料”“放下手機,不要總是在玩游戲”“你要是能有鄰居琳琳一半勤奮就好了”等等。
假如我們把每個人都想象成一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只是海平面上冰山的一角,是很少的一部分;而暗藏在海平面之下更大的山體,是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是長期不為人所見、被我們忽略的“內在”。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人行為背后的含義,就需要去看看“內在冰山”。
請在九宮格的背面,依次寫下每句“嘮叨”背后“言外之意”的期待和愛,比如“我希望你養(yǎng)成工整書寫的好習慣”“合理膳食是健康的重要基礎”“網(wǎng)絡電子產(chǎn)品是一把雙刃劍”“希望你用勤奮挖掘自己的潛力”等。
當然,在親子溝通中,我們不僅要看到父母的感受和需要,也要看到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能內心深處都有一份溫暖的需要和期待。
(2)描繪父母“幸福線”
拿出一張A4 白紙,畫出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第一象限,橫軸代表年齡(0~100 歲),縱軸代表幸福指數(shù)(0~100分),訪談一次父母的人生經(jīng)歷,再根據(jù)父母的人生經(jīng)歷描繪出父母的人生“幸福線”。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碑斘覀兏私飧改傅纳?jīng)歷、生活狀態(tài)時,我們就更能感受父母在生活中的艱辛與不易,就更理解父母也是受限于諸多條件因素的“不完美的人”,從而反思自己與父母的溝通交流方式,并且更加清晰自己的未來成長方向。
(3)實踐溝通“平衡輪”
同學們可以給自己的親子溝通“平衡輪”賦分(1~10 分),包括“使用和善的語氣”“使用恰當?shù)闹w語言”“理解父母的需要”“理解父母的感受”“理解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需要”“使用恰當?shù)难赞o”等技巧;選一種顏色的彩筆填涂各項(一格一分),填寫出自己獨特的溝通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實踐。不完美是人生常態(tài),當你認清他人的不完美,并努力接受,這也許就是愛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