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雄國,周 彪
(1.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畜牧總站,西藏 昌都 854000;2.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農業(yè)農村局,西藏 昌都 854000)
1.1 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牧草品種 首先,相關人員需要進行土壤勘測,結合當?shù)氐沫h(huán)境及氣候特點,針對不同土質作詳細的記錄。在選好種植地后,還要對牧草種類進行選擇,同時要考慮種子的抗蟲病害能力,選擇正規(guī)品牌,以防止部分不良廠家以次充好將陳年種子重新售賣,影響牧草的發(fā)芽率。
1.2 科學種植和管理 在種植牧草之前,應先對土地進行深度翻耕,將土壤里的石塊剔除出去,并拔除野草,改善牧草后續(xù)的生長環(huán)境,按照科學化的種植方式,以點播、撒播、帶播的方式播種。
1.3 牧草種子的處理
1.3.1 種子清洗 清洗牧草種子,主要是為了清除牧草種子中含有的雜質和不飽滿的種子,從而獲得顆粒大、純凈度高的牧草種子,常用的方法包括機械清洗和人工清洗。機械清洗是通過分散式、靜電式機器對種子進行篩選,選擇出大小適中的種子來種植。人工清洗采用的是傳統(tǒng)人工挑選的方法,挑選出不合格的種子,但這種方法費時費力,不適合大量選種。另一種方式是通過水洗來選種,也被稱為水選法,是將種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在清水或鹽水中浸泡來清除浮在表面的種子,進而完成整體的清選工作。
1.3.2 浸種 種子浸泡后更利于種子萌發(fā),需要注意的是,種子在浸泡過程中并不是浸泡得越久越好,有些牧草的種子由于浸泡的時間過長,可能會出現(xiàn)腐敗等情況。長期的浸泡也會使種子感染病菌,種植后容易出現(xiàn)腐爛的情況。不同的牧草種子在浸泡時間上有些許的不同。比如,禾本科牧草種子要浸泡1~2 d 才易于種植,保證其發(fā)芽率,而豆科牧草種子一般僅僅需要浸泡12~17 h 即可。牧草種子在浸泡后通常要放置在陰涼處通風,每隔幾小時翻動一次,盡快風干,使植株在生長過程中更易突破外表的種皮。
1.3.3 種子消毒 牧草種子種植前的消毒工作,指的是利用化學藥品對種子進行防蟲害、防病害的處理,殺死種子外表皮或潛伏在種子內部的病菌,減少種植過程中出現(xiàn)蟲害的幾率,保證植株的正常生長。一般通過藥粉拌種或藥水浸種兩種方式來進行消毒處理。
2.1 牧草飼料的發(fā)酵青貯
2.1.1 首先需要修建青貯池或青貯窖,目前使用效果最理想的為半地上青貯池,具有經(jīng)濟實用,貯存和取料方便快捷的特點。
2.1.2 在制備牧草青貯飼料時,要提前排出青貯池中的空氣,控制其內部的濕度和溫度,嚴格控制牧草的含水量;密封壓實,保證牧草中的糖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充分發(fā)酵。
2.1.3 新鮮牧草在收割后應在短時間內切割,盡可能將其裝填在干凈的青貯池內,在池底鋪干草和塑料,快速裝填壓實,避免后期發(fā)生腐敗。
2.1.4 牧草青貯加工主要依靠乳酸發(fā)酵反應,因此在加工過程中要為菌種提供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盡量將含水量控制在60%為宜。可通過手擠壓的方式來判斷含水量:用手握緊飼料有濕潤感,但是水分并不會從指縫中流出,松手后原料緩慢蓬松即可。
2.1.5 青貯池內的溫度嚴格控制在30 ℃,控制溫度的關鍵在于把控含水量和壓實密封處理。在池內裝填飼草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池內的溫度會不斷升高,如果壓緊不嚴、封頂不嚴,則原料會不斷通過呼吸產(chǎn)生熱量,霉菌大量增殖,池內的溫度進一步上升,最高可達60 ℃,青貯飼料將逐漸出現(xiàn)發(fā)霉變質的情況。
2.1.6 在制作牧草青貯飼料的過程中還需要添加多種輔料,如添加尿素可提高飼料的含氮量,滿足牦牛正常生長階段的營養(yǎng)需求。
2.1.7 過早開窖則飼料未成熟,不利于長時間保存,容易發(fā)生腐敗。正常情況下,青綠牧草秸稈發(fā)酵時間在30~35 d,黃貯在50~60 d。
2.2 牧草飼料裹包青貯 在牧草抽穗期收割,留茬高度在10~15 cm為宜。將收割的牧草在田間翻曬1~2 次,控制水分在60%~70%,花期之后的牧草無需調控水分。使用便攜式水分測定儀和微波快速檢測法進行牧草含水量檢測。用鍘草機將牧草切碎,長度<3 cm,打捆密度>550 kg/m3,在切碎或打捆過程中添加乳酸菌和有機酸,乳酸菌有效活菌數(shù)>106,有機酸(甲酸、乙酸或丙酸)添加量為0.1%~0.3%,確保添加劑和牧草原料充分混勻。需要注意的是,添加劑即配即用,有機酸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人員安全防護。隨后可在田間使用打捆裹包一體機連續(xù)作業(yè)完成包膜,拉伸膜包裹層數(shù)不少于4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