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專家|孟德宏 編輯|吳穎 書法撰寫|陳沛漳(漢翔書法教育書法導師)
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講究吃的民族。然而,我們對美食的熱愛,還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人們對家人表達愛的重要方式,也是人們對家庭團圓、全家人熱熱鬧鬧圍坐在一起吃飯場景的美好期待。
這期 的“特別策劃”講的是和吃飯、食物相關的話題,我們也來一起探索一下“吃”“食”這些漢字的前世今生吧。
今天我們看到的“吃”,是口字旁加一個“乞”字。實際上它是一個假借字,本義是說話結巴、不流利,是口吃的“吃”。
那么在假借“吃”字之前,吃飯的“吃”應該是“喫”這個字?,F(xiàn)在日語中還經常能看到這個字,它才是實際上“吃”的本字?!皢恕笔家娪谏檀坠俏?,是用刀契刻圖案的樣子。古人刻木為記,所以這個字又被引申為契約義,比如契約、地契。在《詩經》中有一段浪漫的話中也有這個字:“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闭f的是兩個人約好了,生生死死,永不分開。那么“契”就有相互咬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意思。當“契”和口字旁在一起,表示的就是用口和食物接觸,然后合為一體,也就是吃的意思。由于“喫”字和“吃”字的發(fā)音很像,所以慢慢地,“吃”字就被人們借來用作吃東西的吃了。
孟德宏
北京外國語大學原對外漢語系主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員,他的漢語課以風趣幽默著稱,是校園里最火爆的課程之一。同時他還走出國門為世界各地的人開課,為多個國家進行漢語教師培訓,也常年為學校的孩子們開展?jié)h字故事課和國學講座。
但是,“喫”依然不是漢字中表達“吃”最古老的字,最古老的字是“食”。這個字可好玩了,我們可以看到在甲骨文中,這個字的上面畫的是一個小三角形,這個圖案表示的就是“集中”“放到一起”。所以我們看到今天開會的“會”字,在甲骨文中,上面也是這個小三角。
甲骨文“食”的下面,畫的是一個器皿,這個器皿叫簋。北京東直門有一條非常有名的美食街叫簋街,就是用了這個簋字。這個器皿的樣子也被放大后做出了青銅雕塑,展現(xiàn)在東直門立交橋的橋頭。
但是我們知道,在遠古時期,中國還沒有青銅器,所以最早的簋很可能是竹子編織成的,所以簋字是竹字頭。簋這個器皿是指小件的盛放物品的器物,多是用于盛放已被煮熟的食物,也就是古人吃飯的飯盆。
那么,在飯盆上加上了表示“集中”“放到一起”的小三角形,讓“食”字變得更加生動了,我們可以猜測到這個字想表達兩種意思:第一,當看到有很多這樣的器皿集中在一起,各自盛放了煮熟的食物,其實就是開始吃飯了,這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第二,吃飯的參與者可能也很多,因為要“集中”在一起。所以,從漢字中的“食”我們就能看出,自古以來,中國人如此重視吃這件事,是因為我們對吃飯、對美食的理解,并不僅僅是因為對食物的追求,而是因為吃飯意味著家庭團聚,意味著共同分享,意味著天倫之樂。
認識了這個字,理解了中國人對吃飯這件事情追求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也許我們會對每天回家吃飯就有了一種別樣的感受,也會更珍惜每一次與家人在飯桌前的團聚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