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玲
孩子的認知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獲得,孩子是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在家庭中,有很多讓孩子自己說了算的機會,只要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和創(chuàng)造性,孩子的成長會更快。
童年都有相似的味道,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回歸童心,把孩子當作孩子,回憶我們的童年喜歡什么,就能很自然地知道孩子喜歡什么;同時給予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不要把孩子只當作孩子,真正去傾聽他們,才能更好地跟孩子交流、對話。這不僅能幫助孩子構建更加豐富、立體、更具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還可以幫助成人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和暢通的溝通機制,讓孩子終身受益。
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在幼兒園里,我們和孩子們開展兒童哲學活動,和他們討論“什么是好朋友?”“公平是什么?”等話題,我們感受到了與孩子們思想碰撞的火花。在家庭中,無論是時事話題還是生活話題,我建議父母都可以和孩子一起開放地、平等地討論。比如在我兒子6 歲的時候,我就跟他談到了愛情。那時候,我們養(yǎng)了兩只兔子,他對我說:“媽媽,讓公兔子跟母兔子生個兔寶寶吧?!蔽耶敃r就告訴他,那要看它倆是不是相愛,它們相愛了才會有愛的兔寶寶。過了幾天他又告訴我:“媽媽,我發(fā)現(xiàn)兩只兔子相愛了?!?/p>
我問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說:“因為母兔子會把頭靠在公兔子的身上,公兔子會輕輕地用爪子撫摸它?!痹谒?1 歲的時候,我和他一起看電影,探討愛情是不是饋贈品、能不能謙讓的話題。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和孩子一起談話討論的場景和機會,當我們擁有了正確的兒童觀,我們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陪伴他們一起學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