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潔,付德龍,張璇*,郭勇,孫俠,羅成華
1.北京大學國際醫(yī)院放射科,北京 102206;2.北京大學國際醫(yī)院腹膜后腫瘤外科,北京 102206;*通信作者 張璇zhangxuan1014@126.com
腹膜后節(jié)細胞神經瘤(ganglioneuroma,GN)是一種起源于交感神經節(jié)細胞的良性腫瘤,臨床罕見,多為單發(fā)邊界清楚的梭形或卵圓形腫塊[1-5],多發(fā)者罕見[6]。復雜性腹膜后GN腫塊較大,可多發(fā),并包繞大血管和(或)經膈肌裂孔鉆入胸腔等,手術難度大,詳細的術前評估對手術方案的制訂有較大幫助,能夠盡可能避免大血管損傷、完全切除腫瘤[7]。既往研究對復雜性GN的CT表現總結較少[8-9],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腹膜后GN的CT表現并與手術對照,旨在為臨床制訂術前計劃提供更詳細的病變信息。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2021年10月北京大學國際醫(yī)院收治的39例腹膜后GN。納入標準:在本院行術前腹盆腔CT平掃+增強并手術切除腫瘤,病理確診為腹膜后GN。排除標準:因GN復發(fā)行二次手術。男15例,女24例,年齡12~73歲,平均(34.36±16.35)歲。
1.2 檢查方法 采用西門子雙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德國),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自動毫安秒技術,重建層厚、層間距1 mm。掃描范圍為膈肌上5 cm至恥骨聯(lián)合下5 cm。自肘前靜脈注射碘海醇(350 mgI/ml)80 ml,速度3.0 ml/s。動脈期掃描采用監(jiān)測法,感興趣區(qū)(ROI)置于腹主動脈第一腰椎水平處,閾值100 Hu,觸發(fā)后,延遲8 s自動開始掃描;動脈期結束后45 s開始掃描靜脈期;其中9例加掃延遲期,5例延遲4 min,2例延遲8 min,2例延遲15 min。圖像處理:重建算法選擇B31f(abdomen),重建方法:MPR重建冠、矢狀位,重建層厚、層間距3 mm。
1.3 圖像分析 由2名分別具有5年(主治醫(yī)師)、30年(主任醫(yī)師)經驗的影像醫(yī)師采用盲法對CT圖像進行分析并與手術記錄對照。評估腫瘤大小、形態(tài)(類圓形、圓形及橢圓形、梭形均歸類為形態(tài)規(guī)則,分葉狀或其他無規(guī)則形狀判斷為不規(guī)則)、生長方式、是否累及胸腔、數量、密度、增強表現、與周圍大血管的關系(病灶與大血管接觸范圍>180°為包繞,≤180°為推壓)。CT值測量:于軸位上選擇1個病灶主體強化區(qū)域和1個相對明顯強化區(qū)域,避開鈣化、脂肪、囊變及血管,平掃及增強掃描各期均選擇相同層面、相同位置和層間距大小,測量區(qū)域盡可能多地包含相似密度的組織,病變CT值為2個區(qū)域的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使用雙變量Pearson相關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腫瘤最大徑為4.1~21.4 cm,平均(11.10±4.32)cm。形態(tài)不規(guī)則26例,規(guī)則13例。沿組織間隙呈鑄型生長37例;經膈肌主動脈裂孔鉆入胸腔6例(與手術一致)(圖1),最大徑均>8 cm。單發(fā)腫塊21例(其中3例手術證實為多發(fā)),多發(fā)結節(jié)18例(其中1例手術證實為單發(fā))(圖2)。腫瘤平掃密度較低且均勻,內含脂肪2例,含細小鈣化7例,含小囊變1例。
圖1 男,34歲,GN。CT冠狀位(A)、矢狀位(B)見脊柱旁腫瘤經主動脈裂孔鉆入胸腔(箭)
圖2 女,14歲,腹膜后GN(A)。男,16歲,腹膜后GN(B)。兩者腹膜后腫塊均為多發(fā)結節(jié)(箭),形態(tài)不規(guī)則,沿組織間隙呈鑄型生長,靜脈期輕度強化
2.2 CT增強表現 動脈期、靜脈期腫瘤輕度強化,均勻強化18例、片絮狀強化21例,9例延遲掃描者均表現為漸進性強化,增強掃描各期平均CT值及與平掃差值見表1。增強各期與平掃期差值和延遲時間無相關性(r=0.430,P=0.112)。
表1 增強掃描各期GN CT值及與平掃差值(Hu,±s)
表1 增強掃描各期GN CT值及與平掃差值(Hu,±s)
項目例數CT值增強與平掃差值平掃期 39 31.49±5.44 -3.67±2.57靜脈期 39 38.85±7.34 7.28±5.30動脈期39 35.08±5.94延遲期4 min 5 37.60±7.77 9.20±4.60 8 min 2 43.50±0.71 10.50±2.12 15 min 2 46.50±0.71 13.00±0.41
2.3 腫瘤包繞大血管情況 腫瘤包繞腹腔大血管25例,包括腹腔干12例、肝總動脈7例、脾動脈7例、腹主動脈7例、腸系膜上動脈6例、腎動脈5例、下腔靜脈4例、髂動脈4例、腎靜脈3例和門靜脈1例(圖3),無血管侵犯。腫瘤最大徑與包繞血管數呈弱相關(r=0.399,P=0.012)。
圖3 男,16歲,腹膜后GN,增強動脈期。腹膜后腫瘤沿組織間隙呈鑄型生長,包繞腹主動脈(箭,A)、腹腔干(箭,B)、下腔靜脈(箭頭,B)、腎動脈(箭,C);D.男,19歲,腹膜后GN,增強動脈期。腫瘤沿組織間隙呈鑄型生長,包繞腹腔干(白箭)、肝動脈(白箭頭)、脾動脈(黑箭)、下腔靜脈(黑箭頭)等
2.4 手術情況 34例腫瘤完全切除,5例腫瘤包繞大血管者有腫瘤殘留。因腫瘤包繞供血大血管及器官,切除脾2例,胰腺2例,腎上腺5例(同時切除脾和胰腺1例)。6例跨膈肌病變中,4例行膈肌切開,摘除腫瘤;2例因入胸腔部分較小,無需切開膈肌。
GN是一種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起源于原始神經嵴細胞,通常發(fā)生于后縱隔及腹膜后腔,主要由分化成熟的神經鞘細胞、神經節(jié)細胞及神經纖維構成,乏血供[10],細胞間隙大且黏液樣基質含量高[11-12]。由于GN生長緩慢、多無癥狀,大部分腫瘤在發(fā)現時體積偏大,既往報道其平均長徑為6~8 cm[2,4-5],本組病例平均最大徑(11.10±4.32)cm,明顯大于既往報道,分析主要原因是本組中多數是較大、復雜的病例。既往研究中未見關于復雜性GN的定義,Zhang等[13]認為腫瘤的大小、是否包繞大血管(主動脈、下腔靜脈、腎門血管)與術中出血量直接相關,結合文獻及臨床手術復雜性,本研究將具備增加手術難度的因素——腫塊較大、多發(fā)、包繞大血管、經膈肌裂孔鉆入胸腔的腫瘤稱為復雜性GN。
本組CT顯示腹膜后GN多數形態(tài)不規(guī)則,沿組織間隙呈鑄型生長,與既往報道相似[11,14]。GN經擴大的膈肌裂孔鉆入胸腔者既往罕見報道,本組有6例,病灶位于脊柱前方、主動脈后方,經主動脈裂孔跨胸腹腔生長(不排除多發(fā)病灶中的個別病灶原發(fā)于胸腔),增加了手術難度,完整切除腫瘤常需要切開膈肌。本組病例CT顯示18例(手術證實為20例)為多發(fā)病灶,而既往報道多為單發(fā)病灶。術中見多發(fā)病灶多相互擁擠排列,少數相對獨立。腫塊平掃多為均勻低密度,少數病灶內出現鈣化、脂肪、囊變。增強掃描動、靜脈期多為輕度強化[1,15-17],本組靜脈期強化了(7.28±5.30)Hu;延遲期逐漸強化,延遲4、8、15 min分別強化(9.20±4.60)Hu、(10.50±2.12)Hu、(13.00±0.41)Hu,每個腫瘤個體均表現為漸進性強化,均未見動、靜脈期出現峰值,與既往報道[2]不同。延遲4 min的平均CT值小于靜脈期,主要原因是靜脈期為39例的平均值,而延遲4 min為5例的平均值,這5例中包含各期CT值均較小的2個病例,故各期增強與平掃的差值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因此,漸進性強化是GN的另一個特征。Rondeau等[18]認為,由于腫瘤間質豐富且主要為黏液,對比劑滲入細胞外間隙后不斷積聚而廓清較慢,是漸進性強化的主要原因。
既往GN影像表現研究對血管包繞的總結較少,而術前評估血管包繞情況至關重要,可實現先游離、保護被包繞的大血管,避免手術游離腫瘤時對血管的損傷。本組資料顯示,25例腹膜后GN出現包繞大血管的征象,依次為腹腔干、肝總動脈、脾動脈、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腎動脈等,但無血管侵犯。
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影像與手術對照主要通過查手術記錄及咨詢手術者獲得,而不是手術者按研究要求進行相關數據記錄,結果可能存在手術記錄不精確的情況。在未來的研究中,將在術前與術者溝通需要觀察內容,以便與影像更準確地對照。
總之,復雜性腹膜后GN平掃密度較低且均勻,增強掃描呈輕度、漸進性強化;腫瘤大,沿組織間隙呈鑄型生長,可鉆入胸腔;多數有大血管包繞。對腫瘤是否包繞大血管和鉆入胸腔的準確評估,能夠為手術提供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