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克紅,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洛陽市文聯副主席,洛陽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等報刊。獲多種文學獎項。出版詩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說集、評論集等十余部。
在歲月的長河里,3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算不得什么,微弱得只是時光蕩起的些許漣漪。然而,對一本刊物的30年來說,為人們留存的卻是許多美好回憶。回首往昔,重溫我和《中國鐵路文藝》的情緣,一幕幕往事浮現在眼前。在30年跌宕而漫長的人生歲月中,這本刊物與我,顯得那樣親切,仿佛觸手可及,含溫帶熱。
時光的種子播撒在我記憶最深處,綻放成色彩艷麗的花朵,我與《中國鐵路文藝》有著一段與成長有關的故事。
1993年冬天,一個飄雪的日子里,我在洛陽鐵路分局文協(xié)辦公室里,正和幾個作者在聊如何辦好《綠野》(洛陽鐵路分局主辦的文學刊物)。窗外白雪皚皚,屋內談興甚濃,溫暖如春。收發(fā)室的小張,送來一摞報刊,我無意中,發(fā)現了寄給洛陽分局文協(xié)的兩本《中國鐵路文藝》,可以說,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中國鐵路文藝》,真有些欣喜若狂。我立即與幾位作者一同分享,大家和我一樣興奮?!吨袊F路文藝》是一本代表鐵路的文學刊物,拿到手中的心情到現在仍記憶猶新:興奮、喜悅。我把這本刊物捧在手心,反復打量封面、封底及目錄,然后慢慢品讀。每一篇文章都讓我倍感新奇。
在這本刊物中,不僅有詩境壯闊而又頗具文采的散文與詩歌,還有讓人不忍釋卷的小說,而反映鐵路職工生活與工作、反映鐵路職工喜怒哀樂的作品大多出自鐵路作者之手,真實、生動、感人,給人一種親切感。我被這突如其來的喜悅所包圍,頗有一種榮耀和自豪感。
一本刊物的起點十分重要,起點的姿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它將會形成怎樣一種傳統(tǒng)格局。唯其如此,才使我的心里銘刻下一個印象:《中國鐵路文藝》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體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開放姿態(tài)。一直以來,《中國鐵路文藝》作為鐵路重要的文學陣地,繁榮鐵路文學藝術,服務鐵路改革發(fā)展,肩負著鐵路文學發(fā)展的使命,把為鐵路發(fā)現和培養(yǎng)文學人才作為己任。其間,我還參加過兩次由《中國鐵路文藝》舉辦的文學培訓班??梢哉f,這兩次培訓班,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還與許多愛好文學的朋友建立起聯系,我們互相鞭策和鼓勵,共同進步,有幾位文友直到現在還保持著聯系。
我不單是《中國鐵路文藝》的一名作者,還是她忠實的讀者。讓我欽佩的是,《中國鐵路文藝》星光燦爛的編輯群體,通過刊物和他們自身的創(chuàng)作實踐,在文壇潛移默化地建立起了擔當、奉獻、崇高和自我的職業(yè)精神。幾十年下來,我從編輯們的身上學到了面對文學甘當人梯和配角的奉獻精神。同時,也充分領略到了文學給我?guī)淼淖饑篮涂鞓贰?/p>
回溯一下,我在《中國鐵路文藝》上發(fā)表的第一篇作品是在1994年初次投稿即被選用,很是榮幸。
再后來,大概是在1996年吧,辦公室的電話鈴驟然響起,我像往常一樣拿起電話,當我得知是《中國鐵路文藝》的編輯老師打來的約稿電話時,真的是喜出望外,我將李國文老師為我的散文集作的序文《真情的告白》,連同散文《賽里木湖情思》等郵寄給編輯,兩個月后,我收到了發(fā)表作品的樣刊。如果從1994年我第一次在《中國鐵路文藝》發(fā)表作品算起,我和這本刊物有著近30年的交織。如今,《中國鐵路文藝》與我越走越近,不僅指鐵路作者們在現實中與《中國鐵路文藝》的距離越走越近,也指我們之間的精神距離、靈魂距離、心的距離越走越近。
2017年,我的小說《泡泡糖》登上了《中國鐵路文藝》。接著又推出了關于這篇小說的評論《求異思維與小說創(chuàng)作:變形道具背后的生存荒原與精神呼告》,那是我的“高光時刻”。
文學之路艱苦,而正因有了這些老師和同路的朋友們,它才有了令人心動的熠熠光澤。我非常感謝《中國鐵路文藝》,她給了一個作者勇氣與自信。對于作者而言,勇氣能讓他寫下去,而自信能讓他繼續(xù)寫下去。這是最寶貴的東西,既需要作者自己成長,也需要外界的支持與幫助。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2023年,《中國鐵路文藝》創(chuàng)刊30周年。30年來,她立足于鐵路,面向全國,培養(yǎng)和扶持了無數文學青年;30年來,一代又一代編輯一直堅守著這一塊文學陣地,為鐵路的文學作出了應有的貢獻;30年來,《中國鐵路文藝》像一面旗幟,一直飄揚在中國鐵路作者與廣大愛好者的心中。
是她,為鐵路文學愛好者點燃了文學的夢想,給了鐵路文學愛好者前行的力量;是她,助鐵路文學愛好者攀登了文學高峰的一個個臺階……
風雨三十載,《中國鐵路文藝》已成為中國鐵路的文學旗幟和為文學堅守的一方精神土壤。
中國鐵路當代文學進程中擲地有聲的名字與作品,都繞不開這本刊物。而多樣題材與風格也都在這里獲得包容,涓滴匯聚之后,最終融入鐵路的文化血液之中。
“三十而立”,出自《論語·為政》。全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倍⒅?,對一個人來說,正是人生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好年華;而對《中國鐵路文藝》,經過30年的成長,積累了豐富的辦刊經驗,也有了沉甸甸的果實。如今的《中國鐵路文藝》早已今非昔比,她是廣大鐵路作者心目中的精神高地和心靈圣殿。
今年是《中國鐵路文藝》創(chuàng)刊30周年,我發(fā)自內心地祝福這本刊物行穩(wěn)致遠,越辦越好。在這30年的歷史長河中,我與《中國鐵路文藝》的感情愈來愈深。如今,我已經退休,而她,將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