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春/整理
前人對練習書法的程序,有的主張先學篆書、隸書,然后再學楷書、行書、草書;有的主張先學楷書,然后上追篆、隸。從書體源流來看,自應先學篆、隸,篆、隸基礎打定,再寫楷書、行、草,就輕而易舉。不過我們知道執(zhí)筆、運筆等基本法則,古今一理,無論學哪一體,都可應用。從實用觀點來看,楷書、行書、草書的使用面要比篆、隸廣泛得多,當下并不要求每一個練字者都成書法專家,故可以先從楷書練起,比較實際??瑫毢昧耍賹W行、草書,是輕而易舉的事。隸書在今天,那是作為裝飾藝術中的美術字在使用著,還有一些實用價值,如在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隸書,也非難事。至于篆書,除應用于刻印外,既不易認識,又并無用處,盡可不去學它。不過楷書有大楷、小楷之分,寫小楷筆尖的活動范圍較小,不易施展,大楷練好了,縮小寫小楷,沒多大問題,所以還是先練大楷。
學哪一家,當然可以隨自己的愛好決定,如喜歡肥大的就學顏,喜歡方正的就學歐,等等。碑帖選定了,就要專心致志地臨寫,不要見異思遷。比如選定的是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就依著“摹”“臨”方法,一步步練下去,直到真正成功為止。這時歐字的基礎已打得相當扎實,如有意在這基礎上再提高一步,就可以另換其他碑帖了。但歐字的面貌、風格,不僅僅止于《九成宮》,如他寫的《皇甫君碑》《虞溫恭公碑》等,都與《九成宮》有某些不同,因此當練完《九成宮》后換臨它帖,仍應到歐帖里去找。直到把歐書各種碑帖一一臨遍,練習歐派楷書這一階段才算結束。到這時候,如寫字興趣越來越濃而客觀條件許可的話,就可以換學顏、柳等其他書派,以求由專而博了。
臨帖分為“摹”和“臨”兩個階段,強調(diào)先“摹”后“臨”。必須先通過摹寫,掌握了帖字的筆法、間架、精神、面貌,然后再臨,方不致茫無頭緒?!芭R”又分為“格臨”“對臨”“背臨”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不可錯亂,先后有序。又無論在“摹”或“臨”的過程中,都不會永遠一帆風順,而是必然會不止一次地遭遇障礙和波折。如何克服障礙,渡過波折,事先也應做好思想準備。思想決定行為,時刻以這樣的原則去指導書法實踐。
學書必須有鍥而不舍的功夫才能有所收獲。須嚴以自律,力學篤行。其日程安排比在學校還緊湊,每天清晨四點起床,磨一大硯墨,臨寫字帖到吃早飯。上午讀書,下午寫讀書筆記,然后鍛煉身體,到了晚上則研習篆刻。其曾將《蘭亭序》通臨45 遍,把《篆韻譜》在兩個半月的時間內(nèi)全部手寫完成,把《說文解字》在三個半月的時間里手寫6 冊,每天還要刻印數(shù)方。拜趙古泥為師后,為節(jié)省時間來進行大量篆刻練習活動,自行設計請友人制作了一款專用磨墨機。其曾在日記中寫道:“今日起實行日光節(jié)約法,將時鐘調(diào)快一小時。”
泥師治印,與章法別有會心,一印入手,必先篆樣別紙,務求精當,少有未安,輒置案頭反復布置,不惜積時累日數(shù)易褚葉,必使安詳豫逸方為奏到,故其所作,平正者無一不揖讓雍容,運巧者無一不神奇變幻。印章文字有古籀之遺,有晚周文字,有先秦六國文字,有漢篆隸古文字。不通曉古籀,即無法鑒別古印,因此摹印家首先要認識篆書。要認識篆書,就必須了解文字的起源、構成要素和演變軌跡,否則就如同盲人沒有依靠,不知如何去做。文字由來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結繩到八卦,從八卦再到書契。生民之初,人事簡陋,故其文字,即僅限于象形指事,已足為用。及后人事漸繁,文字之需要寖迫,遂因象形指事,互為孳乳,于是以聲與形相附而為形聲,形與形相附而為會意,異其字同其義而為轉注,異其義而同其字則為假借,此即所謂六書也。
印,所以昭信。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別官階,示爵秩。私印雖為庶人所通用,亦各有其一定之格律,蓋否則不能一其用,示其信,不獨遺譏杜撰已也。治印之必須言章法,猶之大匠造屋,必先審地勢,次立間架,俟胸有全屋,然后量材與構。印材有大小方圓之別,印文有疏密繁簡之異,不能茍同,不容強合,必須各得其宜,方為完璧,否則圓鑿方柄,格格不能相入矣。
鄧散木書
鄧散木書
鄧散木書
鄧散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