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平,張艷霞,李棟梅
(國家葡萄產業(yè)技術體系栽培與土壤研究室水分生理與節(jié)水栽培崗位/寧夏大學農學院,銀川 750021)
旱災是指長期缺水或降水不足,導致農作物對水分的需要量或從土壤中汲取的水量在一個相當時期內不相適應,從而使作物生長受限或死亡、產量下降或絕收的氣象災害。葡萄是較為抗旱的果樹,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但也時常受到干旱威脅,導致植株減產或死亡。
隨著全球工業(yè)快速發(fā)展,大量溫室氣體被排放。根據政府氣候變化專業(yè)委員會(IPCC)的系列報告,在20世紀的100年中,全球地面空氣溫度平均上升了0.4~0.8℃。隨著全球變暖,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也直接造成葡萄植株蒸騰量和土壤蒸發(fā)量劇增,土壤水分減少,從而導致旱災發(fā)生。
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偏少,河流、湖泊干枯,致使葡萄園土壤得不到有效水分補給,土壤含水量迅速降低,難以滿足葡萄正常生長,造成植株枯萎死亡。
園地向陽,坡度較大,土壤保水性較差,土壤水分滲漏嚴重,導致降雨灌水流失、地表水分大量蒸發(fā),造成葡萄園干旱成災。
長期以來,部分科學家和葡萄種植戶為了提高葡萄單產,無限制地提高葡萄種植密度,導致植株間爭奪土壤水分,促使營養(yǎng)生長以獲得生長空間,葉幕過大,如遇到高溫干旱天氣,很容易發(fā)生局部旱災。
近年來諸多葡萄園采用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許多葡萄園水肥管理參照國外標準,采用少量多次的滴灌管理制度,導致葡萄根系較淺,如遇到干旱天氣,缺乏足夠的水分補償,地表土壤水分很快消耗殆盡,根系吸水能力減弱,葡萄植株吸水小于失水,造成干旱。
抗根瘤蚜是葡萄砧木的第一要素,葡萄砧木多選用原產于美洲的野生葡萄種群,其中,河岸葡萄、沙地葡萄和冬葡萄抗根瘤蚜能力最強,許多抗蚜砧木都是和它們雜交選育的。沙地葡萄根系發(fā)達,抗旱性較強,110R、140R、1103P、5BB、3309C、101-14等砧木具有較強的抗旱性,可廣泛應用于干旱地區(qū),以提高葡萄的抗旱性。
西拉、馬瑟蘭、歌海娜、赤霞珠、新郁、無核白、巨玫瑰、夏黑等葡萄品種具有較強的抗旱性,可在干旱地區(qū)種植。
根域限制栽培技術是一種有效預防水肥滲漏的節(jié)水節(jié)肥栽培技術,在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就能滿足葡萄正常生長,可在干旱少雨地區(qū)推廣使用。
在干旱少雨地區(qū),選用行距大于3米、株距大于1米的定植密度進行定植,減少單位面積定植株數,避免因定植過密而導致干旱發(fā)生。同時,通過合理整枝,控制葡萄葉幕,較少葉面蒸騰,提高葡萄抗旱性。
在有條件的產區(qū),最大限度地采用滴灌、滲灌、交替灌溉等節(jié)水灌溉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水資源,減少水分浪費,提高水分利用率。
采用地膜、作物秸稈、雜草、樹葉等覆蓋葡萄根際,能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提高蓄水保墑能力;采用行間生草或種植綠肥以改良葡萄園小氣候,降低地表蒸發(fā),并達到改良土壤團粒結構和肥力的效果。
沒有灌溉條件,又遇到特殊年份的干旱,持續(xù)時間長必須人工補水。廣辟水源,及時補灌,充分發(fā)揮蓄水池、庫井、塘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條件,采取移動補灌等措施,擴大灌溉面積,優(yōu)化灌溉時間,能灌盡灌,以水補旱。
及時修枝整形,修剪掉多余的枝條,以減少營養(yǎng)消耗和水分蒸騰,同時,也可以采用葉面噴施抗旱劑一號、FA旱地龍、農氣一號等抗蒸騰劑,減少葉片蒸騰。
及時中耕,以切斷土壤毛細孔隙,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達到保墑作用。
中耕保墑后,可用秸稈或地膜順葡萄行向覆蓋葡萄根際,采用秸稈覆蓋,覆蓋厚度一般控制在10~20厘米,并適當壓土,防止風刮和失火。如用地膜覆蓋,在葡萄行兩邊各鋪一行,用土壓嚴。也可采用行間取土直接壓埋葡萄根際,能有效減少根際土壤水分蒸發(fā),保持土壤濕度,提高葡萄的抗旱性。
干旱發(fā)生后,病蟲害會偏重發(fā)生,特別是蟲害大量發(fā)生會給植株造成很多新鮮傷口,使水分大量損失,因此,在干旱發(fā)生后要及時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