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偉,周 莉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20世紀末以來,后現(xiàn)代主義打破了現(xiàn)代主義功能至上和實用的風格特點,著重于設計的娛樂性。解構主義作為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一個重要流派[1],受到了廣大消費者和服裝設計師的青睞,它既契合當代人的個性訴求,也為服裝藝術史的推進做出了貢獻。因此,通過對拆分重組解構主義設計原理及方法的全面分析,以期為服裝設計工作提供創(chuàng)意來源。
解構主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流行,在后現(xiàn)代時期具有了更深層的含義,即在解構之后又重新拼接、聯(lián)合、交融,使之成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解構主義分為廣義解構主義和狹義解構主義。廣義的解構主義概念指對原有的藝術思路和創(chuàng)作進行拆分、打破,再通過各種藝術手法進行重組的過程;狹義的解構主義概念特指在服裝領域內(nèi),服裝設計師對原有的服裝進行多種要素的拆分和分解,再通過非傳統(tǒng)藝術手法加以整合。
解構主義是建立在結構主義對立面上的哲學,最早表現(xiàn)在建筑領域中。通過隨機、偶然、抽象且荒誕的組合排列方式,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思維,做出一些不確定性強、可視化程度高的表現(xiàn)形式。如彼得·艾森曼、弗蘭克·蓋里等代表人物為當時的歐洲建筑藝術帶來了革新。后來,解構主義不斷在工業(yè)設計、平面包裝、服裝設計等多個藝術領域快速延伸。
在服裝設計上,拆分、瓦解服裝結構中的基本元素后再進行重新組合,可使其呈現(xiàn)新的結構,如轉換服裝的著裝方式:內(nèi)衣外穿、上下裝調換、疊加、錯位穿插等。再如中道友子提出的減法立裁通過將不同材質面料上下拼接,將上層面料進行“負形”處理以及虛實空間造型等,從而探索更豐富的服裝造型。
2.2.1設計風格的非常規(guī)性
解構主義風格的設計打破了一貫強調服裝修身合體的范式,將傳統(tǒng)設計模式進行分解、打散,運用錯位、堆疊、拆分、重組、扭曲、顛倒等一系列創(chuàng)作手法,顛覆服裝局部構件與衣身間的傳統(tǒng)附著位置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服裝廓形的不對稱、不完整、不規(guī)律和不常見設計。這一反傳統(tǒng)設計凸顯出設計風格的非常規(guī)性。
2.2.2設計元素的均衡性
基于服裝的形式美法則,解構主義對其進行了重新審視與思考,與傳統(tǒng)服裝設計風格不同的是解構主義服裝風格是建立在現(xiàn)代多元化服裝審美理念基礎之上[2]。在不斷打破、重組過程中進行嘗試,同時兼顧整體性原則,設計元素的布局呈現(xiàn)出不對稱式的均衡性,最后通過重組手法將整體服裝點、線、面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
2.2.3設計手法的自由度
傳統(tǒng)服裝設計很大程度上限定了著裝者的穿著方式和形態(tài),而解構主義風格可以使穿著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調整。解構作為一種自由度極高的設計方法,技法多樣、設計手法靈活,不拘泥于單一元素,可以多模塊組合,使得服裝結構更為多元化,賦予設計另一種質感、肌理、情感,賦予創(chuàng)作更多可能性。
將服裝整體結構拆分為單個元素后,運用逆向思維塑造服裝形態(tài)外觀,如圖1拆分重組設計方法邏輯思維所示,在重組過程中需考慮每個分割局部間的關聯(lián)性,并基于美學基礎使圖形間重新建立聯(lián)系,最后遵循整體性原則,可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獨具創(chuàng)新的新造型。
圖1 拆分重組設計方法邏輯思維
以服裝造型中的點、線、面元素為例,通過拆分重組的設計方法可獲得不同的造型外觀。如圖2拆分重組設計方法所示:(a)以點為造型元素,通過將單個點進行錯位、拼接,最后以均衡排列組合方式呈現(xiàn)出來;(b)以線型結構為例,將線進行堆疊排列,最后獲得富有規(guī)律性的新造型;(c)以面為結構,將面與面之間進行無序拼接、穿插,最后以更藝術化的視覺呈現(xiàn)。
圖2 拆分重組設計方法
隨著大眾消費習慣對個性化、定制化需求不斷升級,服裝設計師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樣版結構,借助解構方式更能適配當代人的個性化著裝訴求,也為服裝設計發(fā)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創(chuàng)意設想。
點作為造型上最小的元素,通常借助重復和排列組合成更大的圖案,或輔之以線、面相結合,以突出單個的點,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3]。如圖3(a)所示,服裝胸前造型為從大到小的圓形面以直線排列方式構成點;圖3(b)連衣裙中裙擺處局部鏤空細節(jié)均勻分布,形成發(fā)散的點,提升了視覺張力;圖3(c)上衣背面通過無規(guī)則的鏤空形狀與里層面料正負穿插,形成獨特的點形態(tài);圖3(d)腰部夸張別針造型使左右門襟相關聯(lián),視覺上更能凸顯點的設計美感。
圖3 點結構的解構方法
點運動的軌跡為線,在空間中起著連貫作用[4]。線條的曲直變化、排列組合可以給人以不同的動態(tài)感受,傳統(tǒng)的服裝輪廓以身體線條為基礎,發(fā)揮修飾身體線條的作用,且其基本的外輪廓線條是對稱的[5]。解構主義風格服裝突破外輪廓造型線的一貫程式,其輪廓線變化豐富,呈現(xiàn)出不規(guī)則和非對稱的形式[6]。如圖4(a)三宅一生作品所示,其運用無結構完全松弛的風格,擺脫了西方傳統(tǒng)的按人體結構進行服裝立體造型的模式,三宅一生關于褶皺的運用,靈感主要來源于折紙,其折痕、褶皺即為線形解構,在注重審美的同時,也充分斟酌其功能性,利用褶皺的伸展性實現(xiàn)充分的活動和互動空間;圖4(b)Richard Malone作品所示,Richard Malone通過螺旋解構性實驗設計,在服裝局部嵌入可塑形的鐵絲,利用線形分割、纏繞法,探索身體與織物間聯(lián)系的實驗,利用多元化剪裁手段來挖掘時裝造型的無限可能。
圖4 線形解構方法
線的移動軌跡構成了面,面具有二維空間的性質,相較于點和線來說,是占據(jù)更大面積的元素,服裝造型的面結構劃分,主要是通過比例對比、肌理變化及色彩配置三方面實現(xiàn)[7]。如圖5(a)所示,經(jīng)由不同面在整體造型中所占面積大小、比例來劃分解構風格的服裝局部面結構;圖5(b)通過不同面料拼接穿插來體現(xiàn);圖5(c)將豐富的調色盤融入整體服裝創(chuàng)意中,設計師基于協(xié)調、均衡等形式美法則將其設計,這種面面間的色彩配置,又為服裝設計自由度提供了參考。
圖5 面結構解構方法
點、線、面作為基本元素被運用于服裝造型中,三者之間并非孤立、單一。首先,點與點的聯(lián)結組成了線的形式,線的運動軌跡構成了二維平面。其次,線又可將面分割為不同的面,面面的交界即為線。總之,點、線、面元素間并不會相互離間,而是在設計師的拆分重組手法下相互穿插融合,建立新的聯(lián)系,以更為豐富的表達方式呈現(xiàn)。
解構主義作為20世紀末期開始流行的風格,直到今天還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傳統(tǒng)服裝外觀的變化和解構風格的服裝已成為發(fā)展趨勢,它將創(chuàng)新手法與傳統(tǒng)服裝結構重新融合,通過分析解構主義拆分重組在服裝點、線、面要素的應用,為服裝設計師提供了多維度的設計思路參考,對服裝設計的創(chuàng)新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