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大齡未婚青年群體的婚戀問題一直亟待解決,通過對F市Y相親角的文本資料進行定量分析,探究此類群體在擇偶標準方面能否匹配。經過相關性檢驗發(fā)現,城市大齡未婚青年的擇偶標準因性別、學歷、是否是獨生子女以及是否有房產的不同而在某些標準的提及程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發(fā)現,其困境在于擇偶坡度效應和性別資源空間的不對等,這二者導致了相親角的相親成功率不甚如意。
關鍵詞:城市青年;未婚群體;擇偶標準;相親角
中圖分類號:C91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3-0138-04
A Study of the Marriage Making Difficulties
of Elder Unmarried Youths in the Matchmaking Corner
—A Case Study of Y Matchmaking Corner in F City
Qi W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0)
Abstract: The marriage and love problems of urban elder unmarried youth have been urgently needed to be solved. By 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the textual data of Y matchmaking corner in F cit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whether this group could match in terms of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tes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mention of certain criteria among urban elder unmarried youths depending on their gender, education background, whether they are only children, and whether they have real estate.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dilemma lies in the slope effect of spouse selection and the imbalance of gender resource space, both of which lead to the matchmaking corners low success rate.
Keywords: urban youth; unmarried group;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matchmaking corner
據民政部統計,2021年全國共有763.6萬對男女結婚登記。這是繼2019年和2020年結婚人數分別下降到1 000萬和900萬之后,結婚登記數量再次下降到800萬以下,也是自1986年民政部提供這類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結婚人數降低帶來了大量的“剩男剩女”,這一情況不僅在城市中尤為突出,在農村也很明顯。在崇尚自由戀愛的現代社會,配偶的選擇雖然是個體行為,但挑選另一半的標準卻體現在社會結構層面。因此,人的擇偶標準在基調上往往是其所處社會和群體中流行的擇偶標準的體現。相親角作為城市青年擇偶的一種方式,逐漸成為尋找合適婚戀對象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探訪F市某相親角,對城市大齡未婚青年對于婚戀對象基本要求的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以便尋找這類群體在擇偶方面的特點。
一、城市大齡青年婚戀問題研究現狀
(一)城市大齡青年婚戀問題現象及其成因
所謂“大齡”單身青年,是指到了適婚年齡沒有結婚,過了適婚年齡由于主觀或者客觀原因遲遲沒有結婚的青年男女[1]。關于城市大齡青年婚戀問題最早的研究是在1985年發(fā)表的一項社會調查,調查顯示,當時大齡未婚青年因渴望和追求事業(yè)上的成功把婚姻放在了第二位。此外,內化的社會擇偶標準縮小了他們的擇偶范圍,社會婚戀道德環(huán)境的滑坡讓他們在婚戀選擇中過于謹慎甚至心存畏懼[2]。社會擇偶標準內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門當戶對”的擇偶標準,二是“婚姻梯度”。有過失敗戀愛經歷的大齡青年,心中留下的陰影致使其在以后的婚姻選擇上會變得小心翼翼[1]。
有學者從市場經濟體制角度探究大齡單身青年男女出現的原因。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主體的逐利性和競爭性對青年男女的婚戀動機、婚戀機會和婚戀過程,乃至婚戀結果都發(fā)揮著影響,它是“剩男剩女”現象形成的一大制度動因[3]。市場經濟從三個方面對婚戀過程發(fā)生作用:首先是主體的逐利性導致青年在婚戀動機上更看重經濟利益;其次是市場的開放性顯著擴大了人們的社會關系網絡,延長了婚姻決策的過程和時間;最后是市場經濟體制誕生了婚姻市場。
(二)婚戀期盼壓力下的未婚青年與擇偶標準
因為到了或者過了適婚年齡,城市大齡未婚青年常常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壓力首先來自父母,與古代的“父母之命”不同,當代青年婚戀過程中父母所起的作用雖然有所降低,但依舊發(fā)揮重要作用[4]。子女到達一定年齡之后,父母便開始操心他們的婚戀問題,甚至出現不顧子女意愿強烈要求其結婚的現象。廣告、新聞報道以及影視作品中幸福的夫妻形象,無形中為大齡未婚青年增添了壓力。當反思自身時,有的人發(fā)現自己似乎一無是處,收獲甚微,頓時覺得無地自容、備受壓力[5]。上述幾種壓力并行下,大齡未婚青年通過婚介、相親角、相親節(jié)目等方式大量而迅速地尋找婚戀對象。
社會發(fā)展較平緩時候,人們的擇偶標準變化不大;但在社會變動劇烈的時期,婚姻觀念中會隨之產生較明顯的變遷。這可以說是文化墮距(cultural lag)的一種表現形式[6]。改革開放不僅推動了經濟形式的多樣化,而且撼動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在婚姻觀念方面的表現就是擇偶因素的多元化。國外研究把擇偶標準總結為民族、宗教、年齡、健康、相貌、教育、性格、職業(yè)、經濟狀況等因素[7],在中國受重視的擇偶標準有年齡、身高、教育程度、職業(yè)、婚姻狀況與經歷、容貌、健康等[8]。
一項關于15年間征婚主體及擇偶標準變遷的研究發(fā)現,公開征婚的人數越來越多,征婚者的年齡在增長[6]。有學者通過研究自1985—2000年15年女性擇偶標準的變化,得出了幾個變量在不同年份的變化[9],年齡與身高始終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職業(yè)要求逐年下降,相貌、人品、性格、地區(qū)在不斷上升。
在對另一半外貌方面的要求來看,身高較高的人對另一半的體貌要求也高;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對未來配偶的體貌要求也越高[10];初婚青年更為看重性格、氣質、事業(yè)心;再婚青年更為看重責任心和是否重感情;初婚青年更看重未來配偶目前的婚姻狀況,再婚青年更為看重經濟條件[11];在性別差異方面,主流觀點認為男性青年更看重外表,女性青年更看重工作能力[12-13],然而也有人認為郎才女貌的擇偶標準已經與我國目前的現狀不相符合,適婚男女在選擇配偶時仍然關注彼此的收入水平[14],青年男女擇偶的標準具有趨同化[15],有學者認為出現這種變化的可能原因是宏觀經濟的發(fā)展[16]。
(三)相親角的婚姻匹配
相親角起初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興起,隨后逐漸在各個城市發(fā)展起來。在相親角中,適婚男女被標注成了一張白紙上的幾行字,上面清楚地標注出他們的個人信息和擇偶要求[17]。相親角的位置一般位于公園或者景點周圍,相親角活動又被稱為“白發(fā)相親”活動,是一種非制度、非正規(guī)的代理擇偶方式。
在相親角進行的征婚活動具有女性多、男性少以及成功率低的特點[18],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相親角進行的相親附加了很多條件,如籍貫、住房等[19],加之父母對于未來兒媳婦或女婿再次拔高了要求,使得本來就難以成功的相親更是雪上加霜。
隨著時代的變化,婚戀領域不斷地有新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探明城市大齡未婚青年對于婚戀對象的基本要求有助于了解此類群體的婚戀期望。相親角作為近十來年出現的產物,其作用也在不斷凸現,在相親角張貼的征婚啟事有著很強的時效性、流動性。同類研究中,對相親角內的資料進行分析的研究較少,筆者針對這一方面的空缺,通過到F市Y相親角收集資料,對當代城市大齡未婚青年群體的擇偶標準進行定量分析,以期彌補這一方面的空缺,并呈現相親角未婚青年擇偶方面的最新特點。
二、研究設計
(一)資料收集
研究資料來源于筆者2022年3月12日至4月30日前往Y相親角,對其所展示的相親資料進行的拍照收集與整理,共收集到有效數據637份。因為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是城市未婚大齡青年,故剔除有過婚姻經歷的樣本,根據對大齡青年的界定(28—36歲),剔除不在年齡范圍內的樣本,剩余資料為382份,其中男性178份、女性204份。
(二)研究方法
筆者根據對文本資料的瀏覽以及對涉及的自身條件及擇偶要求進行統計,共計變量19個,其中10個是征婚者對自身狀況條件的描述,包括性別、年齡、身高、學歷、職業(yè)、收入、戶籍、外貌、是否是獨生子女、是否有房;9個是征婚者對配偶提出的要求,包括年齡、身高、學歷、職業(yè)、收入、戶籍、外貌、是否有房、家庭情況。
數據分析采用統計軟件SPSS,結果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各項變量的基本描述,即百分比的描述,以展示征婚者自身的基本情況,以及他們對征婚對象條件的提及情況;第二部分是對擇偶條件的主要自變量,包括性別、學歷、和戶籍、職業(yè)與各因變量相關關系的檢定,采用卡方檢驗顯著性。
三、研究結果
(一)情況統計
1.自身情況
相親者中,男性占46.6%,女性占53.4%;出生年份在1986—1989年的占32.5%,1990—1994年的占67.5%;學歷在高中及以下的占2.6%,大學??频恼?2.3%,大學本科的占63.4%,碩士占19.1%。博士占2.6%;職業(yè)方面,個體經營占7.9%,教師占9.9%,現役軍人占1.1%,醫(yī)生占5.5%,私企工作者占29.3%,國企工作者占26.4%,公務員占5.5%,事業(yè)單位工作者占13.6%,打工者占0.8%;在外貌要求方面,29.1%的相親者認為自己帥氣或者漂亮,23.6%的認為自己較好,47.3%的沒有提及自己的外貌;81.9%的是本地戶籍,16.2%的是本省其他市戶籍,1.9%的是外省戶籍;52.4%的相親者是獨生子女,25.9%的是非獨生,21.7%的沒有提及;64.4%的相親者有房產,9.9%的沒有,25.7%沒有提及。
從相親者情況看出,相親角中女性征婚者略多,這一點與唐韡的研究一致[18];相親者文化程度以大學本科居多,職業(yè)方面以白領居多,戶籍本地人占絕大多數。這類群體是F市大齡未婚青年的寫照,從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這正是我國城市大齡未婚青年的典型代表[18],白領人士往往有著上升空間,同時也比較繁忙。繁忙的工作侵占了他們用于社會交往時間的同時,也縮小了他們的社會交往范圍,這在客觀上減少了他們在社會生活領域中結交異性的機會。同時,由于這個階層的自尊心較強,使其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大齡青年中女性更是如此。
2.擇偶標準要求情況
相親者擇偶標準要求提及情況為:身高提及率為90.6%,出生年份為81.4%,學歷為71.7%,住房為35.6%,職業(yè)為35.5%,外貌為18.8%,家庭為13.1%。身高的提及程度排名第一,可見身材矮的人在相親中面臨著更大的局限。年齡提及程度在第二位。學歷方面,多數相親者都對學歷有要求。根據擇偶坡度理論,女性傾向于找比自己條件好的對象,但這一點在Y相親角中的資料中沒有體現出來,甚至一些女性碩士學歷者對未來配偶的要求為本科。一些人沒有提及對學歷的要求,這里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自身學歷較低,另一種是在其他方面有要求,比如職業(yè)要求為體制內、市區(qū)有房等。
(二)變量相關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探究哪些因素導致擇偶標準的差異,用卡方檢定法檢定五個自變量(性別、學歷、戶籍、是否獨生子女、是否有房)與各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原假設是自變量與依變量之間沒有相關關系,顯著程度為0.05。
1.性別差異
通過對城市大齡未婚青年擇偶條件性別差異進行卡方檢驗,可知整體上女性對擇偶條件的關注度是高于男性的。在存在顯著性差異的擇偶要求上,男性僅在戶籍這一要求上高于女性,推測是男性相比女性有更成功的事業(yè)、固定資產,故更愿意和本地人結婚。女性在身高、學歷、住房和職業(yè)方面要求都更高,尤其是“要求有房”這一條,差距非常大,這表明在F市,女方要求男方負責住房問題的傳統觀念依然明顯存在。傳統婚后女方是搬去男方那里住,所謂“從夫居”,故男性提供婚房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此外,有房產代表有經濟能力,對于亟待進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新家庭的首要條件就是有新房,所以住房是作為迫切而必要的資源需要出現在女方的要求和條件中的,因此,女性對于住房的要求要顯著高于男性。同理,學歷和職業(yè)是能力體現的一部分,在男強女弱的觀念下,女性有更高的要求是意料之中的。
男性對女性身高有要求的占87.1%,女性對男性身高有要求的占93.6%。《青年發(fā)展論壇》通過分析“世紀佳緣”婚戀網站上的數據得出結論,只有2.24%的女性能接受配偶比自己矮[20]。另外一些研究則表明,當代中國城市女性一般傾向于選擇身高171 cm—180 cm之間的男性作為自己的配偶[21]。筆者在資料錄入時同樣發(fā)現,女性對另一半身高的要求均高于170 cm。
2.學歷差異
對學歷差異進行的卡方檢驗表明,不同學歷在對身高、學歷、住房、職業(yè)的要求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本科、碩士、博士學歷的人對身高要求更多;在學歷、職業(yè)方面差異尤其大,呈現出學歷越高,對另一半學歷、職業(yè)有要求的人更多。與性別差異相比,不同學歷在對征婚對象家庭情況的要求上有顯著差異。有研究表明,家庭對教育的影響是高于學校和社會的,那么學歷越高便應該越重視家庭條件。
3.男性有房者更在乎戶籍與外貌
在相親者是否有房這方面,考慮到性別差異,即男性有房是必備項,女性有房是加分項,故將男性與女性分開進行卡方分析,分析結果表明,男性相親者是否有房和他們對戶籍、外貌的要求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可以認為男性有房的相親者在本地有房產的情況下更希望另一半是本地人;外貌這一條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有房產的男性相親者更希望另一半有較好看的外貌,自己提供物質條件,對方就應該提供精神愉悅。相反,女性相親者并沒有因為自己有房產而在某些擇偶條件上產生顯著性差異。筆者認為男性有房是相親“理所當然”的一個條件,但仍有相親者以此作為自己的優(yōu)勢,更偏愛本地、貌美的女性;女性有房作為一個加分項卻沒有讓有房的女性相親者作為拔高要求的籌碼。
四、結論
通過對F市Y相親角382份文本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前往相親角征婚的群體特征為:女性較多、本科學歷者最多、本市戶籍最多、獨生子女較多、有房者較多。在不同特征對擇偶要求的差異性方面:女性和男性對于身高、學歷、住房、職業(yè)、戶籍的要求提及程度有顯著性差異;不同學歷的相親者對于身高、學歷、住房、職業(yè)、家庭條件的要求提及程度有顯著性差異;是否是獨生子女對于學歷和家庭條件的要求提及程度有顯著性差異;相親者是否有房這一條件對于戶籍和外貌的要求有顯著性差異。
另外,筆者分析戶籍差異時并沒有導致擇偶條件出現顯著性差異,可能原因是樣本中非本市戶籍的樣本太少,由于調查地點為F市Y相親角,故缺乏非本市戶籍的相親者樣本,也可能本市戶籍者沒有把這個作為一種優(yōu)勢條件。是否是獨生子女在對另一半的學歷和家庭條件的要求上有著顯著差異。對是否是獨生子女與學歷水平進行卡方檢驗發(fā)現,雖然是否是獨生子女與學歷之間沒有相關性,顯著度為0.07,但發(fā)現碩士學歷者有65.8%、博士學歷者有70%都是獨生子女,那么可以認為自身學歷是一個中介變量。獨生子女對另一半的家庭要求極其顯著地高于非獨生子女,是因為獨生子女一般家庭條件比較好[22],不希望對方家庭條件一般的情況下還有兄弟姐妹,出現“扶弟魔”等情況。
Y相親角每天人頭攢動說明F市大齡未婚青年正面臨一種擇偶的困境,要滿足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要求實屬難上加難,如何走出這一困境也是困擾社會的問題。本研究基于Y相親角的資料不能代表其他城市的整體情況,而只是眾多城市大齡未婚青年的一個小小縮影,希望對此類問題引發(fā)新的思考及探究。
參考文獻:
[1]鄭輝.統計學揭開“大齡單身”之謎[J].中國統計,2005(10):47-48.
[2]肖富群.城市白領大齡青年未婚的社會原因[J].蘭州學刊,2007(5):108-110.
[3]朱磊.當代社會“剩男剩女”現象形成的原因探析[J].青年探索,2014(4):74-78.
[4]張巍.大都市單身青年“婚戀焦慮”現象調查及成因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4(6):112-116.
[5]葉松慶,王良歡.青年婚戀壓力對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影響[J].中國青年研究,2014(10):18-23.
[6]許多澍.十五年間征婚主體及其擇偶標準的變遷:以征婚廣告為分析切入點[J].長白學刊,2005(5):79-82.
[7]童輝杰.中國人擇偶模式在十年中的變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1(2):10-14,29.
[8]李銀河.當代中國人的擇偶標準[J].中國社會科學,1989(4):61-74.
[9]錢銘怡,王易平,章曉云,等.十五年來中國女性擇偶標準的變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121-128.
[10]樂國安,陳浩,王恩界,高文珺.初婚者與再婚者擇偶心理機制之比較:對西方進化心理學“初/再婚擇偶市場”假說的檢驗[J].應用心理學,2006(2):107-113.
[11]許傳新,王平.大齡青年初婚與再婚擇偶標準比較:對1010則征婚啟事的量化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1):30-34,10.
[12]陸宏英,方奕.當代青年擇偶的流行標準:1328則《征婚啟事》解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2(3):60-63.
[13]賈志科,風笑天.當代都市青年的擇偶標準:基于南京萬人相親會的實證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91-96.
[14]張曉蓓,亓朋.當代青年擇偶的收入觀:郎才女貌悖論[J].南方人口,2010(5):7-13.
[15]孫寧.論兩性擇偶標準的趨同化:基于征婚廣告的對比[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增1):31-32,35.
[16]張紅川,吳雪揚,張鐘月,等.宏觀經濟認知對未婚青年擇偶標準偏好的影響[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21(1):85-91.
[17]董雪,周介吾.滬上適婚女研究生與本科生擇偶標準比對探析:基于人民公園“相親角”的實證調查[J].理論界,2013(4):78-80.
[18]唐韡.從“相親角”看都市未婚白領大齡化問題:以上海人民公園為例[J].職業(yè)時空,2008(2):46-47.
[19]劉煒.偏好變化與青年擇偶匹配:基于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的典型案例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20(6):124-128.
[20]韓運榮,漆雪.“世紀佳緣”婚戀網站中女性擇偶要求與空間差異:基于自然斷點法的研究[J].青年發(fā)展論壇,2020(5):27-39.
[21]徐慧梅.當代中國城市女性擇偶觀分析:擇偶標準與空間差異[D].蘭州:蘭州大學,2018.
[22]黃尚霞.我國初中獨生子女與非獨子女的家庭教育對比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2(2):78-84.
作者簡介:戚威(1998—),男,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單位為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為青年社會學、城市社會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