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明
我一邊審稿,一邊問站在身邊做這條稿的記者:做這條稿子的時候你興奮嗎?他一臉茫然地看著我,那意思仿佛是做稿子就做稿子,為什么要興奮?我說,這么好的題材,但你浪費了——因為面對這么好的題材,你一點都不興奮。
面對一個好的新聞線索,你一點都不興奮,說明你沒有感覺。
一群進媒體當記者的大學生、研究生,沒過幾年差距就出來了,有的脫穎而出,有的比較優(yōu)秀,有的則勉強湊合,還有的“跟不上趟兒”。
面對一個好的新聞題材,你會不會“興奮”,是判斷一個記者有沒有潛力的重要標志。
好的記者一見到好的題材就會“興奮”起來。興奮,可能是對某個人、某件事、某句話、某個細節(jié)的感覺,可能是對一群人中的某個人、一件事中的某個情節(jié),也可能是現(xiàn)場的一句話,甚至某個誰也沒注意的某個細節(jié)——暗暗驚喜。
著名新聞人范敬宜曾經(jīng)說五種人不適合做記者:“不熱愛新聞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風險的不可以,慕浮華的不可以,無悟性的不可以?!?/p>
前四種其實涉及個人興趣、職業(yè)態(tài)度、意志品質,而第五種——悟性,往往是任何一種職業(yè)的“天分”。那么,這種似乎與生俱來的東西是否就沒辦法擁有呢?
有的記者有個一年半載,就“悟”到了門道;有的記者十年如一日,十年前做的稿件和十年后做的稿件如出一轍,十年前,他認為就這么點套路,十年后,他還是只會使用同一套路。那可能真是完全沒有“天分”,趁早離開這個行業(yè)。
有的記者,有時候靠笨辦法——慢慢地“悟”,然后掌握方法,然后舉一反三,然后跟上路。
當然,真正的好記者,光“興奮”還遠遠不夠,還得把興奮之后的好東西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