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宸
調查研究一直是我們國家黨政工作的一條基本原則,毛澤東同志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這里的調查研究更多是指行政領導工作,作為一種宏觀的工作方法,也適用于科學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以及其他專業(yè)領域。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進程中重新強調這樣一個工作方案,并且進一步貫徹落實到不同行業(yè)的工作中,調研方法可以轉化出多種不同的具體內涵。
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我們同樣也強調調查研究這樣一種工作方法,文藝創(chuàng)作和藝術探索與科學研究非常相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科學研究是用理性思維和科學實驗來尋找規(guī)律和定理,從而滿足人們的知識體系和物質文明發(fā)展需要;文藝創(chuàng)作則是運用感性來表現人生感悟、呈現真善美,屬于精神層面的人文領域。但是科學研究和藝術創(chuàng)作這兩種基本的實踐方式都是人類存在的重要手段,藝術創(chuàng)作在通俗層面也被稱之為鉆研和研究,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落實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領域里也同樣適用,并且它還一直就是近現代以來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基本方法,用藝術理論的專業(yè)術語來說就具體化為寫生、采風等深入生活和體驗生活的途徑。
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里的這個調研傳統(tǒng)也是現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方法中的一條寶貴經驗,在古代被稱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社會生活的實踐和考察、人生歷史的感悟和反思,一直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只不過古代文人畫更偏重內心體驗和個性情感這個心源。20世紀以來,藝術擔負起了部分社會功能,所以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成為主流,因此社會考察、生活實踐這個求索方式也被強調和凸顯,用現在的理論術語來說就是藝術寫生和采風,用今天的工作語言來說就是對社會、對民眾生活的調查和研究。這條經驗成為現當代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法寶,它改變了傳統(tǒng)中國畫進入明清時期因過于強調筆墨和心源而造成的缺乏生氣,促成了近現代經典作品的產生。
傳統(tǒng)中國畫因為長時期過多地依靠臨摹的傳承方式和中得心源這兩個路線,產生了諸多弊端,其中造型偏失是20世紀之初最為明顯的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現代的新派學子們出國留洋,引進了西方美術學院的寫實造型訓練方法,在藝術學習基礎造型階段采用畫素描、色彩、速寫和寫生等手段來訓練,這樣經過幾十年的變革,學院美術教育就逐漸解決了傳統(tǒng)中國畫造型的偏失問題。但是單單解決造型問題還不是整個藝術創(chuàng)作轉型的全部,學院美術創(chuàng)作的公式化、模特氣和課堂味太重,缺少生活氣息也失去了筆墨趣味,這是學院派的短處,是寫實帶來的新問題。
藝術要從源頭上解決創(chuàng)作轉型的問題還要回歸生活、走向社會,在“徐蔣體系”和江浙地區(qū)的“傳統(tǒng)出新”路線之外,還有一條寫生和采風路線與之鼎足而立,并且這一陣營成為從根源上解決傳統(tǒng)向現當代轉型的生力軍,它影響了上述兩條路線,并且也呼應了傳統(tǒng)。無論是趙望云,還是石魯、黃胄,他們大都沒有接受學院美術訓練,而是在生活中歷練、注重寫生和采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創(chuàng)作出了現當代中國美術上的經典之作。石魯提出“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傅抱石說“思想變了,筆墨不得不變”,這都是強調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不二法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學院與畫院興起了一股寫生和采風的風氣,并且也成為今天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傳統(tǒng)。潘天壽的“傳統(tǒng)出新”路線,也是在堅守筆墨傳統(tǒng)的基礎上,藝術家在經歷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體驗和新生活的歷練、思想觀念和情懷志趣轉變之后,才有了筆墨境界的轉換。學院之中的葉淺予、李可染、郭味蕖以及嶺南畫派諸家,都是注意到了生活實踐的重要性,并且注重從思想上、從內心深處來深切體驗,也才有藝術境界的出新。
藝術史往往是這樣:當一種風格、一個潮流、一種趣味走到盡頭之后,藝術家要想出新突破,就總要回到原點、回到生活本身。當前的藝術家們正好可以借助這次重提調研之風來身體力行、尋求新變。
(作者系北京畫院研究員、中國工筆畫學會青年藝委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