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疫苗進入人體后并不能直接殺死細菌、病毒
疫苗的免疫應答原理是通過疫苗中含有的抗原( 微生物或其毒素、酶等) 刺激人體免疫系統(tǒng),使其產(chǎn)生一定的保護物質(zhì),如免疫激素、活性物質(zhì)、特殊抗體等,使人體獲得抵抗病毒等能力。當人體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體時,免疫系統(tǒng)便會依循其原有的記憶,制造更多的保護物質(zhì)來阻止病原體的傷害。常用的疫苗一般是將特定的病原體滅活或減毒以后制成的。疫苗在常溫下不穩(wěn)定,所以在運輸過程中需要低溫和避光。
2眼睛中的晶狀體相當于相機中的鏡頭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周圍的景物,是通過眼睛把接收到的信號傳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實現(xiàn)的。如果把人的眼球比作相機,眼球的晶狀體相當于相機的鏡頭,眼球的瞳孔相當于相機的光圈,眼球的視網(wǎng)膜相當于相機中的感光底片。
3腸道內(nèi)的兩類細菌
在人的腸道內(nèi),有很多細菌可以與人“和平相處”,并制造人體需要的維生素;而另外一些細菌卻能使人患病。這兩種細菌與人的關系分別屬于共生和寄生。
對于與人“和平相處”并能夠為人體提供維生素的細菌,人體為它們提供了生活場所和營養(yǎng)物質(zhì),兩者之間彼此有利,是共生關系。使人患病的細菌從人的腸道內(nèi)獲得營養(yǎng)物質(zhì)來維持自身的生存,并使人遭到傷害,與人是寄生關系。
4全能營養(yǎng)之冠——花粉
花粉相當于植物的精子,被稱為“植物精華”“生命的傳播者”,營養(yǎng)全面,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氨基酸等,被稱為“全能營養(yǎng)之冠”。
5蜱蟲不屬于昆蟲
蜱蟲屬于寄螨目、蜱總科,腹面有足4對,不屬于昆蟲。蜱的幼蟲、若蟲、雌雄成蟲都吸血,宿主包括陸生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有些種類侵襲人體。蜱蟲通常隱匿在草叢里,找機會爬到人和動物的身上,可能會傳播諸如腦膜炎、萊姆病等疾病。
6味覺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內(nèi)對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tǒng)的刺激并產(chǎn)生的一種感覺。辣并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感。
7新生兒的遠視儲備度約為300度
一般情況下,新生兒的雙眼處于遠視狀態(tài),眼球較小,眼軸并未達到成人的水平,屬于生理性遠視,也是一種“遠視儲備”,約為300 度。隨著生長發(fā)育,眼睛的遠視度數(shù)逐漸降低而趨于正視。遠視儲備可以說是眼睛的一種保護因素,是“對抗”發(fā)展為近視的緩沖區(qū),讓孩子沒那么快近視。
P83 內(nèi)容回顧 溫故知新答案
1A。沙塵暴是一種惡劣的天氣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春季和冬季,其次為秋季,夏季最少。
2A。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農(nóng)歷七月初七,此時的月相為上弦月。
3C。蜜蜂作為社會性昆蟲,它們的舞蹈行為也是通過復雜的社會性學習學會的。 那些被孤立起來的年幼工蜂從來沒看過前輩的舞蹈,完全出于本能而跳的搖擺舞,無論是搖擺的角度還是距離,都充滿了錯誤,之后也一直停留在初始的水平,沒有進步。真正決定蜜蜂性別的,是蜂卵的染色體數(shù)量。
4B。火烈鳥并不能算是嚴格的候鳥,只有在食物短缺和環(huán)境突變時才會遷徙,去尋找更適合生存的水域。剛剛孵化的雛鳥全身覆蓋著短短的羽絨,顏色因品種而異,大多是淺灰和白色。
(責任編輯:謝飛 葛璟璐)